特权阶层

共识网 | 李晓:2013,一个新闻学子的困惑与出走

2013年,我研究生毕业。   凭借985名校光环和“三脚猫”的文字功底,顺利进入一家省级电视台实习。   进媒体不易,进“根红苗正”的媒体更难。在史上“最难毕业季”的2013年,就我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很好的选择。看着多数同学走马灯似的参加招聘会,与众多牛校的硕士、博士和海归一轮轮PK,寒意阵阵,背脊骨发凉。经济形势不够明朗,大部分企业的校园宣讲更多地是走走过场,缩招的现实让698万的应届毕业生不敢“挑肥拣瘦”,当然,有爹可“拼”的人除外。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从并不发达的三线城市出来,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多年努力,拿到硕士学位,进入心仪的媒体行业,知足吧,更何况人外有人,比你牛的绝不是九牛一毛。朋友们也为之欣喜,“你进了一个“在省内有话语权”的单位。”这个时候,“新闻理想”四个字你都不敢大大方方地说出来。   然而,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   你会感觉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很有“来头”,都得罪不起,“他爸来自省委,她妈好像是局长,她是谁打了招呼进来的,他就是来混口饭吃…….”拿在此工作多年的师姐的话说,“即便是清洁工阿姨都不敢随便开除”。于是,工作能力只是一个附属品,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为稻粱谋就好。“发展空间,培训机会、提职升级”这些不   是跟你绝缘,就是你还没有梦醒。   这里年轻人多,青春气息逼人,你原本以为这会激发你的创造力,保持冲劲和朝气,然而,他们却打扮时髦,光彩照人,甚至开着奥迪、背着GUCCI走基层,主题是农民群众生活如何得到改善。嗨,这有什么奇怪的,LV都只是入门的包,比你早来一星期的实习生不正提着吗。师姐的提醒是善意的,管他们的包有多贵,她们的高跟鞋有多高,他们和我不同,不靠这点钱吃饭。   有次和一位名制片人在楼道碰到,在学校时就仰慕已久,正准备上前讨教,听到其在拿着电话嚷嚷,“项目”、“钱”、“喝酒”是关键词。想想也对,在市场化大潮席卷而来的当下,有多少人会再花心思研读“作品”呢,“产品”、“效益”才是左右节目的准绳,冷板凳一坐十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早前的创业精神也消失殆尽,哪怕曾经思想深刻,眼光犀利。   互联网和手机掀起了新的媒体革命,且来势汹汹,有大局观的传统媒体人早已冷暖自知,“报业寒冬”、“电视衰落”的口号也不免充斥耳闻。而在这里,大家却丝毫不为所动,传播观念和新闻报道手法之陈旧,让人惊叹,也让人遗憾。在多数人看来,传媒发展走向、产业生态布局,这些宏大得不着边际的话题和记者们又有什么关系,那该是台长、总监的事,有个工作,混口饭吃,这样的想法在此得到了高度一致。   而在实习期间,自然灾害报道、日常民生新闻、党政重大议题、深度调查跟踪……大多数新闻题材我都都一一接触,犯过错,有稿子   被毙,也有人给过你车马费,也有报道被区县公关拿下;有在暴雨地区冲锋陷阵,也玩起了偷拍暗访,有跟黑社会打过交道,也跟省级领导碰个照面,这些在教科书上的案例活生生地成了现实,都处变不惊,接受,消化。痛并快乐着。   三个月实习结束,如愿转正,拿到“台聘”资格的我没做太多思考,毅然选择了离开。其实,在当下的中国做新闻应该是很幸福的,面对深刻的社会转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经历着西方数百年的行进历程,记者虽早已不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伴随着时代的阵痛感知着其中的人生况味,对很多人而言,这不可谓不是一种丰富和开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座右铭仍然留存在很多记者的心中,如果他们能将新闻视作自己的事业,并保持对它的热爱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记得李安有一句话,纯真的丧失难以避免,但不要丧失对纯真的怀念。我们都只是这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在父辈的叮咛中实事求是地谋生,安分地做人。我们也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环境中想做的更出类拔萃一些,想更幸福,哪怕只是一点点,而不管幸福离我们有多远,希冀赤子之心永存。   现在的我,在一家国企做宣传工作,朝九晚五,许多人都叫我小李,小李生于1988年。

阅读更多

河南商报|公务员论辞职:好不容易挤破头进来 谁现在走谁傻

专家:中央禁令削减公务员福利,但不影响整体队伍,公务员仍是社会中坚力量 河南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基层公务员,不愿意辞职或者不敢辞职,除了稳定和福利的吸引外,更多是因为“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特别出众的魄力”,担心“出去也只能摆地摊”。 有人说,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大多数都是精英。但体制的渗透力却不容忽视,多年后,要么被体制同化,学会了逢迎、圆滑,要么当牛做马,干着诸多繁重的重复劳动;一旦社会发生变革,这两种人,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阅读更多

肖雪慧:呼吁公务员加薪的神逻辑

呼吁公务员加薪的神逻辑——“公务员涨工资”热点之外的问题 题外话: 这地方不大讲逻辑,那天冉云飞在微博提起,建议大学应该专开逻辑课。看后忍俊不禁,跟帖了几句,想起春节前广东一些人大代表呼吁为公务员加薪时的神逻辑,凑个热闹,写篇短文戳一戳神逻辑,揭一揭神逻辑背后的代表构成、 产生路径。昨天讨论别的问题,没来得及发,今天发出,还可以对昨天讨论的“法律为统治阶层的利益服务”和“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提供一个认识前一种法律观 的现实例证。...

阅读更多

BBC|温家宝致信港专栏作家称“从未以权谋私”

温家宝致信香港专栏作家吴康民,信中称自己从来没有以权谋私。 法新社驻香港记者星期天(19日)报道,香港专栏作家吴康民说,中国前总理温家宝给他写信,称自己从来没有以权谋私。 温家宝在2003年到2013年3月担任中国总理,《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他任总理的十年期间,他的家人积累了巨额财富。 香港《明报》的专栏作家吴康民周六公布了这封温家宝写给他的亲笔私人信件中的一部分。 温家宝在信中说:“……我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做一件以权谋私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利益能够动摇我的信念。” 他还说:“现在退下来了,我要走好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赤条条来到世上,干干净净离开人间。” 法新社的报道说,温家宝给吴康民的这封信是去年12月27日写的。 2012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调查报道,称温家宝家人控制的财产至少价值27亿美元,而中国政府对此强烈否认,称这一报道是“抹黑中国领导人”。 吴康民是香港知名人物,他和妻子在2011年4月与温家宝夫妇一起在北京吃饭的照片,曾在香港的媒体广为流传。 “先发制人” 吴康民公布温家宝私信的当下,正值中国本届国家主席习近平 “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对官员腐败运动不断升级之际。 分析人士说,虽然温家宝本人在这场反腐败运动中被惩处的可能性很小,但《纽约时报》对他家人巨额财富的调查报道,使他受到很大的压力。 法新社的报道引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的话说,温家宝澄清自己,可能是受到北京当局最近调查刚退下的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事件的影响。 法新社引述林和立说,他认为温家宝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因为担心自己可能在周永康之后也被当局调查,所以抢先使用这个“先发制人”的方法。 即便《纽约时报》的文章被广为传播,对温家宝会受调查的猜测也不少,但林和立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中国对最高层官员的行动,都与党内权力斗争有关。 《纽约时报》2012年针对中国高层官员财富的调查,使该报获得当年的全球新闻界最有影响的普利策奖。 但是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的中文网因此在中国大陆被屏蔽,数名驻中国记者据报在获得中国签证问题上也遇到重重困难。 (编译:嵇伟 责编:尚清)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反常|花十三:家族史

家族史 四十四年他乘同一部电梯来到真理办公室 打开报纸广播电视机,一个尖锐的女声引导他选择正确人生 这位女神,他想,家里的墙壁一定很厚 或者很薄,欲望也可以修饰为一种严肃的歌颂 民国四十四年他父亲制造了一部电梯 这项优美的发明载着人类的荒诞升天 以便于清除不必要的声音,与思想发射塔的频率保持一致 谁说出错误的答案,电梯就会停在半空 没有人来搭救你 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抓住最后的机会,痛改前非还来得及 民国四年他爷爷是一名小官吏 谨小慎微...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