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

媒体称中国留学生1年为美国经济贡献44亿美元

  美国大学为创收,招收留学生数目不设上限   新快报(微博)讯 据《法制晚报(微博)》报道,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了44亿美元。而我国的留学生也出现了越来越低龄的趋势,国内高中校纷纷开设专门的“出国班”,参加“美国高考”SAT的中国学生也在大幅增加。   中国成美国顾问行业财富新来源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0-2011年度,外国留学生仅向美国大学支付的学费就高达143亿美元。再加上生活上的各种花费,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总值高达202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没有单独列出中国留学生在这笔资金中所占的份额,但考虑到15.7万名中国留学生已占到了全部在美留学生总数的近22%,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至少在44亿美元以上。   实际上,中国留学生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随着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数量增加,美国的大学录取顾问行业也尝到了不少甜头。   大学录取顾问是美国一种很成熟的职业,如今这些顾问们开始把中国学生当作新的财富来源。   让大学多赚“外快”美国也搞扩招   多数美国大学不认为留学生的涌入会影响教育质量,反而表示扩大留学生规模大有益处。《高等教育纪事报》称,很多高校都正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招生,尤其是一些政府正在减少拨款的公立学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美国大学正在增加投资、增派人手来招收留学生,不少州政府也乐得让手下的大学多赚“外快”。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家协会的统计,这是一个高达2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例如,从去年开始,科罗拉多州不再对公立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设限,而当年该州一所州立大学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就增加了两成。   留学材料作假赴美后学习困难重重   然而,在美国大学看来,中国留学生也并非都是“天使”。   《纽约时报》就指出,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中,也暗藏了不少作假行为。报道称,美国学校急于加强多元性和扩展国际影响力,因此争先恐后地到中国招生;而中国学生则因高考竞争激烈,再加上招生中介把美国的大学教育吹得天花乱坠,使他们热切盼望到美国上大学。然而,近年来美国大学屡屡发现中国学生的申请资料广泛造假,包括论文找人捉刀、找枪手代考托福英文能力测验等。由于对中国市场不熟悉,美国学校很难分辨真正优秀和有问题的申请人。   美国媒体对本国教育的担心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愈演愈烈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是实打实的。2010年,国内的一项对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学历的调查显示,本科生占62%,高中生占22.6%,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后继续高中的学习。留学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出国学习人群的年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出境学习人员有低龄化趋势。   媒体视点   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来自美国的顾问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业务,不少公司凭借自己的母语优势和在美国长期运作的经验,做出了“不成功100%退款”的承诺。当然这些公司的收费也高得惊人,普通美国本科入学的收费就高达10万元人民币。 ―《华尔街日报》   中国留学生对美国大学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往往游历甚广,丰富了生源的多样性,也给大学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留学生很少占用美国的教育经费,反而会给大学带来不少的收入。 ―《华盛顿邮报》   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崛起的富裕阶层,他们负担得起全额学费,这对于近年来预算紧缩的美国大学有如“天降甘霖”。   ―《纽约时报》

阅读更多

被诬蔑裸奔 留学生张颖中断学业回国维权

        被诬蔑裸奔 留学生张颖中断学业回国维权 转载▼     倍可亲留学生张颖从未想过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出名。3个月前,一组“北大女生国外裸奔”的图片在互联网上流传。帖子称,裸奔的年轻女子就是北大硕士毕业生、曾经的天津高考状元张颖。   这场因谣言而起的网络风暴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国内近千家论坛。位于风暴中心的张颖被迫休学,回国维权。7月20日,她向传播过此消息的网站索赔。   留学生被诬为裸奔女   今年4月初,名为《中国女留学生,北欧户外全裸行》的帖子出现在天涯和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帖子的图片上,一名亚裔女子未着寸缕,在国外街头漫步。   帖子称,女子叫张颖,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2届学生,裸奔的目的是为慈善活动募捐。   帖子面世之后,引发了网友热评,网友认为女子此举“有辱北大”甚至“有辱国格”。该帖也迅速成为热门文章,被千余网站转载。         昨天,来到本报的张颖与网上流传的裸奔女照片完全不像。本报记者周民摄        网上流传的“中国留学生裸体募捐照”来源:新民网   随着影响扩大,网友怒火升级。他们开始搜索张颖的更多信息。随着搜索进行,越来越多关于其身份和隐私的信息被网友挖掘而出。例如张颖毕业于天津,她当年的高考分数、她的毕业院校、她所学专业……这场风暴重心开始由网络向现实偏移。   4月5日,上海媒体通过采访张颖的高中老师,证明帖子信息为谣言,但媒体的关注让更多网站开始转载此帖。百度上关于此事的相关页面达3万余篇。   此时,位于风暴中心的张颖却一无所知。   张颖今年27岁,1998年以高考状元身份从天津耀华中学考上北大,2003年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2006年毕业后,前往加拿大萨省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化学。   张颖每日过着住处、咖啡厅、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平时较少上网。4月6日,因工作需要,她用实验室电脑上网,看见了北大女生裸奔的字样。“当时看见标题里有母校,就点了进去,但越读越惊讶,最后读到媒体采访我的高中班主任,确认他们说的就是我。”   裸奔照原为色情图片   裸奔事件迅速在当地华人圈内流传,经常有朋友向张颖打听此事。莫名其妙成为焦点人物,让张颖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患上了头痛失眠等症。5月30日,她在朋友劝告下,前往美国旅游“避风”,舒缓心情。6月8日,旅游结束后,张颖调整心态,开始寻找谣言的起源。   6月中旬,张颖找到了她所能发现的最早发布此事的论坛———北美华人网。她发现,3月22 日,网友发布了一篇名为《AV女优全裸北欧行》的帖子(标题的AV女优指色情影片女演员)。帖子中的图片和流传的北大女生裸奔图片完全相同,但最初发表时,文中并无张颖字样。3月29日,作者对文章进行了编辑,文中开始出现北大女生张颖字样。4月5日之后,文章被管理员恢复为初始状态。   发布这篇文章的作者叫valentine,而该账号为公用账号,浏览版面的人均可知道密码,方便匿名留言。   线索就此中断。张颖在国内时曾以高考状元身份进行多次演讲,并在学生会策划活动,她认为可能因此招妒,惹来诬陷。   回国维权向网站索赔   在搜索过程中,张颖发现仍有多家国内大型网站在转载此事。她决定中断学业,回国维权。   7月20日,张颖前往某门户网站,要求删除一篇关于此事的博客,并送去律师函,要求该网站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损失。同样的律师函,张颖将发往其他网站。接下来,她准备向海淀警方报案,寻找最初的造谣者。   昨天,该网站工作人员称,他们应当事人要求屏蔽了两篇博客上的文章。   张颖代理律师张成茂称,从刑法看,此事已构成了侮辱和诽谤;从民法来说,网站已侵犯当事人肖像权和名誉权,造成精神伤害。   所谓"中国裸行女留学生"的真相        这几天,所谓“中国女留学生张某,北京大学新闻学院02届毕业生,在北欧室外全裸行,为慈善活动募捐”的帖子,图文并茂,引起大家的关注。      许多网友指出,这是一个日本av,也有人相信照片上的女子就是北大学生,进而义愤,进而。。      可爱纯洁又可笑的国人同志们,告诉你们吧,这女人不是中国人,而是一蒙古人;这套图片是著名的met-art图片站拍的一套图,所谓'北大女生裸娟'之始作俑者,其心可诛!           呵呵,我这也算是第一个指出其来源的吧.      大家不要听风就是雨,随便让人骗了去;退一步说,就是真的北大学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附新闻:【新民网•独家报道】4月5日上午,新民网在国内某知名论坛看到一篇题为《悲哀!中国裸行女留学生》的头条文章,该文写到:“中国女留学生张某(姓名已经过处理),北京大学新闻学院02届毕业生,在北欧戶外全裸行,为慈善活动募捐。”帖子还配发了一组年轻女子的全裸照片。       新民网随即通过网络搜索,以“张某裸体”为关键词搜出相关页面约30900篇,在国内诸多论坛上均发现关于“中国女留学生裸体募捐”的帖子,帖中均具名是北京大学新闻学院02届毕业生张某。      据新民网调查求证,北京大学02届本科毕业生中确有一位叫张某的女生,她1998年毕业于天津市某重点中学,当年以全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 2002年本科毕业,后考取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还曾获过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省级荣誉。      那照片中的全裸女子是否就是该女生?5日下午,新民网通过多种途径取得张某的照片,经照片比对,网络流传的全裸照片与新民网取得的张某照片不一致。出于尊重当事人的考虑,新民网决定不公布张某的真实照片。      身为高考理科状元的张某在北大学习期间曾被邀请至多个高中介绍学习经验,2005年9月,她被邀请至甘肃某中学演讲;2005年10月,张某被邀请至广东某中学演讲。上述两家学校网站至今还留有《理科状元张某来我校作报告》的配图新闻。新民网将其中张某的照片与网上流传的裸体照片比对,发现两组照片中的女子显然不是一个人。       5日上午,新民网连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获知新民网意图后,该学院以“该女生已毕业、身份难以核实”为由拒绝提供帮助。       6日上午,新民网与张某高三时的班主任高老师取得联系,高老师对此事表示非常震惊。她回忆说,当时她是班长,做事挺有魄力,组织能力很强。她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但她非常有毅力,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      高老师仔细比对了全裸照片后对新民网说,她敢100%肯定该裸女不是张某,张某体形微胖、行事朴素,和照片中女子的体形、面相、气质都毫不沾边,即使整形也不可能差异这么大。高老师还说,张某目前确在国外,但并非在北欧,而是在加拿大。高老师表示即使没有照片,单凭性格和印象分析,张某也绝不可能全裸募捐。高老师还说,张某的许多高中同学都曾在网上看到过该帖子,他们都表示相当震惊和愤怒。      那该裸体照片中的女子究竟是何方人士?有网友在跟帖时也提出过质疑,称在日本某AV网站上见过该图,该女子应是日本AV明星,但新民网登陆该网站后并未找到该图。遗憾的是,对该帖提出质疑的网友仅是极少数,有相当多的网友轻信了传言,在留言中纷纷表示对张某和北京大学的批评,一些网友甚至就此事撰写了时评。      由于网上转帖甚多,新民网已无法考证帖子的原始来源。目前新民网正通过多种方式试图与张某本人取得联系。(作者:王洋)   中国女留学生张颖, 在北欧戶外全裸行 — 为慈善活动募捐 张颖 —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02届学生  

阅读更多

BBC | 子川:中国留学生的“厕所慈善 ”

叶紫莹在筹款活动上 11月18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办了“别害羞,为盖厕所捐款”(Don’t blush, sponsor a flush)的慈善活动。组织这次活动的曼大本科生、广州女孩叶紫莹曾经参与去非洲加纳的相关志愿活动。 叶紫莹目前在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攻读会计和金融本科(BSc Accounting and Finance),她去年参与了香港大学和中国大学的一些学生的成立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志行会去非洲加纳修建厕所的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世界上有大约26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施,也就是说,世界人口的40%无厕可上。2001年, “世界厕所组织”宣布,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 如今,全球各地的志行会成员们借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十周年之际,在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分别举办筹款活动,唤醒民众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识的同时,也继续筹集资金。 叶紫莹介绍,筹款活动在曼彻斯特大学学生会门口举行,除了她本人动员的几位中国同学,还得到了英国本地的慈善组织Rag的帮助和参与。 “在英国举行筹款活动和发放传单都需要得到官方的许可,Rag不但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在活动当天也派出几位志愿者帮忙”,她说。 叶紫莹表示,除了发传单,他们还制作了一些海报板,这样,民众路过的时候,即使没有停下来捐款,也会看到一些相关信息。 她说,有一些人对这个主题颇有兴趣,纷纷来到筹款桌前询问信息。同时,她也会鼓励中国学生报名参与这个项目去非洲或者其它一些地方的活动。 活动当天筹得的善款将汇到志行会,为援建加纳厕所的项目添砖加瓦。 特别意义 叶紫莹认为,去加纳援建厕所和“别害羞,为盖厕所捐款”系列活动的意义很重大。 首先,对当地人来说,厕所的建成使他们减少了感染痢疾等疾病的危险,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其次,学生志愿者们还在加纳支教,给非洲当地的小学生带来福音。 “从志愿者的角度,因为此前都没有去过非洲,所以去加纳做志愿者的经历使大家体会到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她说。 她表示:“在修建厕所的过程、包括小组合作等等,给我们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机会”。 鼓励慈善 除了志行会的志愿者活动,叶紫莹还参与过英国本地一些慈善组织的活动,包括到养老院照顾老人、陪伴有学习障碍症的儿童、在学校里收集废弃自行车废物利用等等。 叶紫莹坦言,身边的中国学生中,像她这样热衷慈善活动的人为数不多,但是日本海啸筹款等广为人知的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参与。 她觉得,中国学生参与本地社团活动相对要比其它国家的学生少,更倾向于参与华人学生组织的活动。 叶紫莹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参与到本地的志愿者活动中来,因为“一方面能够更容易融入本地生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英语口语”。 她介绍,每个新学年开学,形形色色的本地学生组织都会在新生周(Freshers’ Fair)摆好“摊位”,大家可以多去了解它们,感兴趣的话就加入。 “在英国读大学期间如果都不参与本地的社团活动,我觉得是挺可惜的事情”,叶紫莹说。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阅读更多

云之 | [转贴]留学美国,反思北大

留学美国,反思北大 —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艾蓓达 http://hi.baidu.com/vicixsg/blog/item/62fb5246312aa40f6b63e508.html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基本的讲和写;第二件事,是如何读文献;第三件事,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回过头来看,北大究竟欠缺了什么?       向往北大差不多有十年,又在北大学了四年本科物理。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很有一些感触。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众多的校友已经唱了不少赞美北大的颂歌,北大更是借着人民大会堂大大地张扬风光了一番。所以我想在此做做恶人,品评一下今天的北大和北大人,以维继母校长久以来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    北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我想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四年中的三年,都是在苦读中渡过的。我念书的那几年,读书仍旧是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入校时本系的毕业分配竟然是按照成绩挑选。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所以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可能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课程并不费劲,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我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顺便提一句,北大的科技文献大多是盗版影印的,最新的也是半年以前的;导师不签字,研究生连复印机使用不成;从图书馆借英文科技书一般都是精装旧板,署着“燕京大学”的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珍本善本科技书”。现在北大似乎建了许多华贵的新楼,我但愿新瓶装了新酒才好。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基本的讲和写。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留学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某些北大的老师,爱在芸芸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用哪本教材和指定哪本参考书也是攀比的题目之一。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们其实是在机械地照单照做照抄。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的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普通物理一上来便是抽象的教条,既象《易经》又象《圣经》。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点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要艰深博大得多。   不仅说话不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地不屑一顾。偶尔听到老师谈老师,也是某某于某年某日向某个名人问了某个愚蠢的问题,或者是某某曾受到过某位名人的赞赏。一切有点象武侠小说里高手对掌,一口气喘不对便要粉身碎骨。想必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倒是关于气功的讲座很多。总之,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   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申一番。的确,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我们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不怕他忧变了天——中国便可能是牛顿的故乡和爱因斯坦的故乡。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和好的美国学生一起上课,仿佛是在看别人在做有趣的猜谜游戏,自己因为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只能旁观,心中充满懊恼和羡慕。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生物的从小便做野外观测,案头常常放有自己幼时亲手采来的标本,有的假期依然重操旧业;学物理的十分熬得住,四十出头一无所有依然热忱不减。而决定中国学生所学专业的其实是高考分数和毕业分配,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在这里一有风吹草动便纷纷跳槽转业。也许过多的知识让我们早熟了,失去了在科学上的童贞和热情。现在,看看国内教育更加起劲地制造小天才和小专家,我但愿中国未来的人才别个个都是小老头了。当然,美国并非到处如此,一般工学院的课堂风格便比较近似于国内。可能,这也正是美国工业界在高科技上拔尖的人物中,工学院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总之,这种培训式的教育严格训练出来的人中,在科技上勤恳有用“成名”的挺多,开辟新路“成家”的不多。   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美国,自由的含义之一便是尊重每个个体,哪怕他是多么默默无闻。相反,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多往人多的地方站。中国近代史上运动来运动去,一大原因便是大家因恐惧而跟着形势走。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被人不齿。热爱自由的人说起话来,当然少有顾忌而充满个性,即使说的是科学上的术语。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读文献。   中国式的读书最适合用来读课本和考科举。书中的每一条都是真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被考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以书为主,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就是掌握了真理本身,就象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都在“秘籍”里一般。迷信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之一。我们几千年曾捧着孔孟之道不放,孔孟不行了,便去找其它的主义;找到了马列主义,便当做救国的真理;后来又去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类玄学。“现代化”便意味着当官的都要去弄文凭。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被官方奉为学科学的指南,反过来大学里同学们昏天黑地的看佛洛伊德、康德、尼采和萨特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当作“救国救民救自己”的武功秘籍。在北大,“科学”是被当做“真理”来看的。更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科学”是被当做“技术”的工具来看的。而“技术”更是搞“政治”的工具,比如芝麻大一点成果,甚至是抄袭照搬引进别人的,也要和政治联系上、和民族的尊严联系上。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遇到问题,美国学者的第一本能便是想想“图像”——想想已知的事实的前后顺序,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开始一头扎进理论体系,或是象俄国人那样开始解方程式。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可惜,读文献的意识在我们中国留学生中并不十分强烈,许多人一说便是个人手头的项目做得有多好,但对其它人在做什么却所知甚少。在西方,“科学”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事实和信息开始的;人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是自由平等之下人人玩理论体系、而不是象在中国那样理论体系一直在玩人人。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体系在科学上不重要,而是说理论体系不应管得过宽过细,成为独裁人的思想的东西。在西方,“真理”是被当做“科学”来看的。半个多世纪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忠告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苦衷。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三件事,便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          记得在北大参加“草地沙龙”时,那时北大学生对北大不自由的一致定义便是:一、要上政治课;二、晚上要熄灯;三、早晨听大喇叭;四、食堂太定时…… 在美国几年后,我对自由的理解完全变了 ,自由不是无法无天、随心所欲、或是御风而游、心驰神想等等。自由包涵着义务、责任、尊严、尊重、法治、平等、和社会的公正。自由不再是一种个人的状态,自由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公德。首先,自由的第一要素便是平等。如前所述,我觉得国内的教学是在培养科学上的奴仆门徒。那么国内的科学研究又如何呢?我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在北大跟一位有名的学者做研究生,常常私下抱怨老师管得太严了,不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当研究生简直就是在当计算器和仪器的按钮。对学生的不尊重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程度:个别老师在做关键的研究实验时,要把自己的研究生请到门外站着。不仅当学生的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严,当老师的也没有;小小的名气便是瞧不起他人的基础,四十多岁头发都斑白了还被叫做“小某”、还要去给别人当助手,连独立开课也不被允许。   与此相比,在美国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便要幸运得多,一上来便能挑大梁,两年以内便在最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很多。 同样的中国人,在海外当当响,在国内窝窝囊,我想制度是主要的原因。 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只给学生提供钱和给项目上开个头,其它由学生自己去闯去做。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出点子和打气。学生做不下去了,老师帮忙转向。学生和老师是十分平等的。有几次我和导师有学术上的分岐,两人拍着桌子对吵——我的导师平时是一个非常温文和蔼的人,也是学术上一个方面的权威——如果导师见的确说服不了我,便与我共同分析一下我的方法会不会损坏仪器、浪费过多的经费和耗费过多的时间,然后让我自己去试去体会。果然有一半时间上我最终明白导师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也有一半时间上我能向导师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导师这时便很是高兴,认为我为项目带来了突破。几年以来,我与导师既有争论的时候,也有共同庆贺的时候,导师真心地希望我能超过他,师生的情感日笃。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   当然,导师和学生也可能有利益上的冲突。本系与我同届有一位中国学生,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课题,但他的导师不让他马上毕业,阻挠、并在他的论文答辩上使坏。该同学一状告到学校,结果不仅他顺利毕业、由系主任推荐找到了不错的博士后,而且他三年来的成果属于他个人、而与他的导师不再有关联。所以,自由的第二要素便是 法治保障 下的社会公正。表面上“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反垄断法》和《遗产法》等限制个人财富和自由的立法,就是为了保障个别人的影响力不过度地干涉到社会公正。相反,在法律上少数民族可能拥有更多的个人权利,美国的新闻也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者和受害者。退一步讲,美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呆得不痛快,大可换一个地方继续干。所以,我认为北大校友卢刚几年前枪杀导师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并杀及无辜的行为,既是卑鄙的和残忍的杀人犯行为,又是对“自由”的完全无知——而不是象网上某些自封的“爱国狂”所说的那样是个“自卫”的“爱国”的行动:因为他杀了不认同他的美国白人。自由更加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责任。   我国司马迁在伟大的《史记》里,为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专门做了一篇《刺客游侠列传》。反过来看,几千年封建独裁之后,在中国做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便如做刺客一般。 解放以来 ,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苦难和政治运动,敢于仗义直言的人是那么少,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结局一般比三千年以前战国时代的刺客更加悲惨;相反,随波逐流落井下石迫害他人的人是那么众多。在我,刚上学便开始学写“在马路上拣了五分钱”、“给军属李奶奶挑水”式的日记,写过无数的决心书和誓言,批判过无数一无所知的人和事,背诵过无穷无尽的政治答题。统治者的心态,是即使不能给年轻人洗脑,也是要把他们变成不敢说实话和负责任的胆怯的小骗子——对于习惯撒谎的灵魂们,重信义、看事实、定量办事的个人,便如刺客一般;按塞万提斯的说法:侠士和好主教大人的故事使胆怯的小市民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不会武功不是主教也就不必去想着打抱不平。   所以我们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应该检讨一下个人灵魂深处撒谎的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震惊,便是美国人对“撒谎者”的极度鄙视。个人的言行一致、前后一贯,是美国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的“试金石”。几年以后,可能是被“西化”了吧,我对许多同胞的办事方法实在不敢恭维。比如这几年国内的TOEFL和GRE成绩越来越高,许多人便另辟蹊径,给教授写决心书式的自荐信,言辞诚恳、声情并茂;并千方百计找到在这里素不相识的校友做联系人;其实一面已经在暗中着手转校和转专业;来了不到一年,便神秘失踪,把系里和恩师急得团团转——以为出了什么刑事案件;其人千里之外打个电话过来让联系人去给他擦屁股和邮寄行李,苦劝之下也绝不给系里和恩师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和给联系人留个电话号码。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样做其实很伤人心,许多教授已经立誓不从中国大陆招研究生,一些系开始象防贼一样地防大陆来的留学生,老生再也不愿给新生做联系人。其实在美国,转校和换专业是天经地义、受法律和校规保障的。许多人这样做的小算盘,只是多拿一、两个月资助。撒谎的习惯,也被一些人带到科学研究里。有些人对于导师的所有要求,一概满口答应,下来便造数据和程序输出,从并不工作的仪器里也能得出最好的结果,仿佛是在国内做学生实验一般。在民主的社会里,真正的自由是无法“法定”的,多数自由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而撒谎的人是无法让别人信任的,我们不尊重自由的结果将是做为整体地失去部份自由。我个人有时觉得在美国最受不了的“妖化”,便是被别人在内心深处当做说谎的种族。       我常常想,北大究竟要为过去的历史事件负怎样的责任。不错,北大也许是中国最民主和自由的地方,但是北大似乎欠缺了什么。从北大发起的历次政治运动,几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历次要求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运动里,冲锋陷阵的都是年轻的学生。而当你一旦看到这些运动的领导者,都是一些刚上大学的“青少年”,你便不再奇怪这些运动非理性的特征和悲剧的结局。北大的中年老师们曾一再向学生们灌输民主与自由好的理念,风雨既来,他们怕受连累连“幕后”也不愿当,只愿自成一体高谈阔论;风暴一来,纷纷去讲学问做聪明人,使少数敢于坚持社会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突出和孤独——所以我觉得北大的老师们并没有尽到全部的历史的责任。作为学生来讲,在运动高潮自己对前途也迷茫,就不该再去号召老百姓们去做什么,让群众去为自己铺路和堵枪眼,把人民当作做政治实验的小白鼠;北大的学生们也把历史当成作戏,十分追求戏剧效果,一旦不如意就丢开不管,对于历史也是不够负责任的。    自由的人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工作。 我记得中国有一位受尽苦难的老歌唱家,在北大某年校庆时,带着对北大深深的敬意来为北大歌唱,他人老了,一个高音没有唱准,立刻引来台下一片嘘哄之声;我因恰巧坐在前排,而看清了他眼中老花镜后的泪水;不知有多少读此文的北大校友还记着这一幕        所以有时我生气地觉得, 北大八十年代的民主热与自由热,不是出于对基本人性的追求,而是出于时尚的偏好 。现在,坦率地说,我与九十年代的北大校友很有隔阂,因为他们一般不太看重我们八十年代这一批人视为基本人性的东西,而谈得更多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性上不同,和站在纯粹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中华抱负”。几年以来,在与“洋人”们的交往上,我深切地觉得“老中”和“老外”在人性上是相通的,相信众生平等、世界应该大同。而我的许多同学和同胞,在这里不读书不看报也不与洋人交往,却天天大肆批判别人,一直生活在“受迫害”的臆想里。   在北大时人人大谈特谈自由与民主,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大概个个如此。而一旦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大家往往热衷于破坏与滥用民主与自由的体制。举个例子来说,留学生一般都是自费生,拿W-2津贴,照理该交税。但大家不交税的办法五花八门,理由也很多很充足:虽然我拿W-2津贴,但我认为这是奖学金不用交税;美国反正钱多,不缺这一点;我已经交过税了——我的科研比钱对美国更重要;我将来“要回去”,我应该从现在就享受公费生的待遇;美国反正花钱白养黑人西班牙人白人,为什么不能白养几个中国人;美国不是讲人权吗?它就应该讲我的人权,养养我。聪明些的到中国城请人代办偷税。而中国留学生有了小孩却要拿美国的社会福利,因为我们是在养“美国孩子”。有绿卡一定要拿,因为“美国需要我”。来探亲的父母若有病,送到急诊室不要签任何字,让社会福利和教会出钱……其实,讲“人权”的社会里的许多好处,都是别人奉献给你的,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便是在自由公开基础上的“公益”二字。 税收是按照民主方式定的,在法律监督下使用 。也许分配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对个人,它不仅提供了比独裁更公平的机制,而且也给个人充分的抱怨修正的机会。如果大家都像某些同胞那样只会索取不奉献,占便宜只嫌不多,那么再好的社会制度也是要垮台的。        “以恶度人”的态度,也被许多同胞用来看美国。美国人笨,做题和考试远不如老子;我们偷税、不讲公德,不是也有美国人这么干吗?美国人让我们上学,不就是想将来靠着我们压榨我们吗?同胞们关起门来私谈,说白人多是男盗女娼,称黑人必叫黑鬼,但对任何对中国人的不利评价都要跳,动辄就是“围堵中国”“妖魔化中国”等帽子。别人说了什么、是不是事实,有多少是事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正面报导就不行。说实话,每个人到了海外,都有一段对有关祖国的事过分敏感的时期,因为在我们的爱国教育中,有着过多的“受害教育”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至上”的旧货,从未客观地分析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家长和恩人。近年来一些同胞到美国并千方百计地留下来,似乎就是专门留在这里“恨”它的。如此,不仅美国先进的东西学不到,中国落后的东西也看不见;留学爱国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在美国,基督教是主流。一些中国人为了增加社会关系和受教会的庇护,便积极入教和受洗;但私下对宗教并不以为然。国内政治上的积极分子在这里往往是另一种积极分子。其实,没有很多人是傻子,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观察到: 中国人什么都可以信,其实什么都不信。中国留学生应该认认真真地学学基督教深刻自省、平等博爱和切实奋斗的精神——这些我们传统文化中缺少的东西。   好了,我从北大谈起,已经谈到民主、自由和道德上。我所谈的,是北大和我们同胞身上最阴暗的一面。其实我在美国,遇到过许许多多献身科学有所建树和道德高尚的同胞和校友。北大和北大老师留给我的记忆其实是十分美好的,对我的培养也使我终身受益不尽——我写此文,就是缘于“北大精神”的感召,希望整个世界象北大未名湖那般纯洁和秀美。      ( 本文为作者艾蓓达博士的个人观点及版权权益,不代表任何机构及组织的立场和知识产权

阅读更多

原来美国大学已将中国留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

美国《纽约时报》11月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难题》的大特稿,字字句句击中中国留学生的要害,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美国大学已经将中国留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 文章说,那些急着想要增加国际知名度和校内学生多样性的学校,已经冲去中国招生了。中国学生像是一笔天赐的财富,能够帮助美国大学解决紧缺的资金问题;但这些学校同时也在“如何才能分辨出真正优秀的中国学生的泥沼”中挣扎。 谁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原因 申请过程由中介一手包办 美国大学已经渐渐开始明白,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求助于留学中介,整个申请过程由他们一手包办。 《纽约时报》说:“教育中介在中国扮演着长期且重要的角色。招生专家说,中国学生将重心放在课业上,也许从没写过一篇个人论文。另外,推荐信这样东西在中国几乎毫无意义。而中介能够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就是引导整个申请流程,让它看起来就像在外国办事那样。” 一些中介会在申请材料上作假。 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招生部主管刘易斯说,他曾收到过来自同一家中介明显的伪造材料——申请的5个学生身处不同的城市,但使用了同一家银行的户头;5份成绩单中有3份一模一样。 去年,一个机构出版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针对250名准备赴美留学的北京高中生、他们的父母和数十家中介机构。 报告指出,90%的中国申请者提交了捏造的推荐信,70%的个人自传是由别人代写的,50%的人篡改了高中成绩,10%的人列出了从未得到的奖励和成绩。报告还说,这股申请的作假之风还将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愈演愈烈。 不为学习英语只为考出高分 中国人会读书,这早已不是新鲜的传闻。众多考过美国大学留学必备考试托福和SAT的人,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考了高分并不意味你就有和分数一般高的能力。 《纽约时报》说:“中国学生学习以考试为中心,高中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准备高考。因此,大部分学生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苦读英语是经常的事儿。”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招生部助理柏崔西·帕克说,他见过很多中国学生在她面前自豪地炫耀自己记住了上万个单词,学习考试机经(历年流传下来的考题和答案)和考试的答题技巧,这帮助他们能在考试中猜对答案。 她还遇见一些学生,能在短短一个暑假的时间里,提高30分或40分的托福成绩,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却一点没有提高。 ■改变 授课方式的改变 为了适应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多美国教授做出了显著改变。 首先,减少演讲形式的考试。皮埃尔教授说,过去他一学期一般要求学生演讲3次,但现在尽量只让他们讲一次。因为曾有美国学生跑来向他抱怨,听不懂中国学生到底在讲什么。美国学生说:“这太让人痛苦了。” 其次,尽量使用最简单的词汇。史怀哲是金融学教授,有一次一个中国学生跑去问他:“‘升序(ascending)’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因为他们听错问题了,还是他们不会说英语?” 最后,很多学校开设了帮助国际学生融入美国学术生活的课程,同时也为那些班上有中国学生的教授开设研讨班。 完善招生程序 对于那些一年只能到中国一两次的美国招生老师来说,很难了解哪些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于是,今年他们开始聘请更了解中国学生的当地机构帮助招生,尽管这事儿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所以备受争论。 另外,很多美国学校还加大了针对中国学生的面试力度。他们有的会派人常驻中国,对学生展开面对面的面试,有些则会使用skype(视频聊天软件)进行视频面试。 针对申请材料作假的问题,美国学校开始聘请设在中国的第三方审查机构,复查学生提交的成绩单。 ■现状 新学期伊始…… 特拉华大学(位于美国东部)开学这天,几十个新学生挤在一个小小的学生中心大厅里,大多穿着时尚,水磨牛仔裤搭配着亮色球鞋。他们分成两群,一半人安静地摆弄着手上的智能手机,而另一半则在热烈地交谈。如果你不说普通话,还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人群里,有个孩子像是丢了魂,无法融入任何一方。因为,除了他是哥伦比亚人(拉丁美洲国家)以外,其他都是中国人。 范伊苏(化名)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6小时前刚从上海飞到这里。和大部分被特拉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一样,他拿到的是有条件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说,他必须在成功完成英语课程后,才能正式注册入学,开始大学生活。 范伊苏申请的是金融专业。他说自己毕业后会回到中国,加入父亲的建筑公司。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来一个离家11000多公里远的地方读大学,他回答说:“美国人的教育很好。” 谁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纽约时报》说:“这种看法在中国广泛流传。” 事实就是,赴美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几年内激增,这让美国大学震惊。不像韩国和印度,他们一直在向美国输入大量学生,但数量一直保持平稳。今年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是3年前的3倍,共有4万人,已经跻身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团体。 那些能为国际学生提供特殊语言课程的大型公立大学特别受中国学生欢迎,特拉华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校的中国学生从2007年的8人飙升至今年的517人。 这些孩子基本都来自国内迅速扩张的中产阶级。他们能够支付全额学费,无需奖学金,有助于解决美国大学紧张的预算问题。 另一方面,他们也给美国大学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到底谁才是真正优秀的“中国好学生”? ■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还得从中国学生在美国读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起。这些问题让美国大学惊呼:“他们和申请学校时,个人自传里、教授推荐信里形容的那个人是同一个吗! 作弊、剽窃问题很严重 今年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秋季学期中,学校发现有几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的相貌和他们在几个月前参加托福考试时拍摄的相片完全不同。这证明他们的托福成绩是别人代考的。目前,堪萨斯州立大学已成立了一个起草处理托福作弊政策的委员会。 去年9月,在特拉华大学纽瓦克校区的新生报到会上,语言学院主管斯科特·斯蒂文站在几乎坐满了学生的剧院舞台上。他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一张巨大的照片——两个白人学生坐在课桌前,其中一人试图偷看另一个同学的卷子。斯蒂文告诉主要是中国学生的观众:“你们都很聪明,所以就用那份聪明完成自己的卷子。” 斯蒂文坦言,面对人数激增的中国学生,防止抄袭几乎成了他们的首要工作。 英语水平跟不上 《纽约时报》说:“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虽然他们优秀、努力,但还是无法和同年级的美国同学处于同一水平。” 马达蒙(化名)就读于语言中心的衔接课程,这是最高级别的语言课程,从那里毕业的人就可以正式开始大学课程。 他的第一堂课是中国古代史,几个星期下来,他无法完全听懂课程。他说:“我大概能听懂70%的内容,没法听懂具体在说什么,一些细节和单词听不懂。” 有很多学生最开始都以为自己读上几个月的英语课程就可以,结果却在语言中心里待了一年多,为每8周的课程支付2850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0元)。 有5%的中国学生在大一课程开始前,就已从语言课程中退学。 死寂的课堂 吓跑了外国同学 去年秋天,一共有35名学生注册了肯特·皮埃尔教授的中级会计学课程,其中17人来自中国。很快,美国学生都不见了,教室里只剩下3个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学生都逃跑了?他们说:“课堂上实在太安静了。” 《纽约时报》说:“在亚洲的很多学校里,设置大量课堂讨论是相当反常的。皮埃尔教授认为,同理,如果把一群美国学生放在中国学校的课堂上,他们将会变成一群合不拢嘴的话匣子。 皮埃尔教授补充说,“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不会比其他本科生差。”这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学生在定量分析方面的过人能力,在无需精通英语的商科和工程专业里占有优势。 ■为何仍然爱招中国学生? 有的为名有的为利 就在不久前,某网站的汤姆老师接到美国一所大学教务长的电话,他让汤姆老师帮助招收250个中国学生。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招那么多人时,该教务长说,他们学院正面临严重的预算赤字,需要有人填补。他说:“我们需要额外的、能够独自承担学费的学生,在中国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人。” 事实上,中国已被视为一个巨大的留学生市场。当美国俄克拉何马基督教大学决定招收国际学生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该校国际项目负责人说:“中国就是我们的目标。” 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特拉华大学的哈克博士说,他拒绝接受这种说法,“从新泽西来的学生也要付学费。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为了增加校内学生的多样性和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纽约时报原文如下: This article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 daily source of news, opinion and commentary for professors, administrators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academe. Tom Bartlett is a senior writer at The Chronicle covering ideas and research; Karin Fischer is a senior reporter cover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ZENS of new students crowded into a lobby of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s student center at the start of the school year. Many were stylishly attired in distressed jeans and bright-colored sneakers; half tapped away silently on smartphones while the rest engaged in boisterous conversations.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1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