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谷歌重申互联网自由原则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谷歌重申倡导网络开放自由的价值观,表明这不仅符合谷歌的信仰,而且也是谷歌的商业利益所在。 香港大学星期三举行研讨会,谷歌公司亚洲部的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务部主任罗斯·拉热内斯 (Ross LaJeunesse)做了题为“谷歌经验:保持互联网开放”的演讲,集中论述了为什么谷歌要倡导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 拉热内斯说,作为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的使命是组织和整理国际信息,从而使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够接触到它们,让它们为人类所用。他强调,如果没有一个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系统,谷歌就难以实现它的使命。 *开放自由是互联网的生命* 拉热内斯阐述了谷歌关于互联网开放的定义,他说:“说到开放,它的内容很简单,即互联网允许其用户自由交换意见和信息,通常不受政府或其他监管部门的阻碍和审查。所以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对于实现谷歌使命是至关重要的。” 拉热内斯表示,并非所有国家都赞同谷歌的理念。事实上,谷歌倡导互联网无阻碍交流信息的使命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谷歌价值观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谷歌上星期推出的“透明度报告”(Transparency Report)显示,2002年,全球只有四个国家要求互联网公司审查或移除网上内容,如今却已经增至4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同时显示,要求审查或删除互联网内容的并非都是极权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民主国家往往也出于国家安全、道德和社会等原因,对互联网公司设置种种限制。 有人把谷歌坚定捍卫言论自由和人权的理念称为“非典型企业价值观”,认为谷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过于政治化。 但是谷歌公司亚洲部的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务部主任拉热内斯指出,谷歌热衷于言论自由和人权不仅出于原则和信仰,而且它的商业利益也在其中。 *谷歌:开放既是原则,也是商业利益* 他说:”网上的信息越多,上网浏览的人就越多,同时也就会有更多的点击谷歌网上广告,从而我们的利润也就越多。我觉得在谷歌,我们无需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我们的用户可以接触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广告,从而使我们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这不仅符合我们的信奉的原则,也符合我们的商业利益。” 今年三月,谷歌关闭了中国内地的互联网搜索业务,理由是不希望继续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对搜索结果进行审查。与此同时,谷歌将内地用户重新定向到在香港的网站。拉热内斯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自从退出内地市场以来,谷歌在那里的市场份额的确出现了下滑,部分用户转向竞争对手百度。 *中国网络人士钦佩谷歌* 北京互联网作家、独立评论人士彭定鼎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我很钦佩谷歌,它是有原则的。实际上一个公司的法人不是抽象存在的,它是由自然人组成的。谷歌公司的这些人,这些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是有原则的行为。就算生意不是更好,人也应该这样,因为它让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值得,未必是更加富足。” 彭定鼎表示,中国的网民不断用自己的行动撞击政府互联网审查制度的底线,希望扩大网上自由,但是当局想尽一切办法维护它的底线。 他说:“我的文章,甚至我的微博经常被告之:“您的文章过于有才,被外星人劫持。”这是网站管理人员以委婉的方式通知我,你的文章被删除了。他们故意以这种荒诞的方式告诉我,他们也是对此感到很无奈。” 网络作家彭定鼎希望谷歌回来,但是他更希望古歌有尊严地回来。 *谷歌在内地的前景仍不确定* 目前谷歌在中国大陆仍保持研发和广告销售团队。最近,谷歌还在内地招募了40名新员工,导致业内人士猜测谷歌将重返内地市场。 对此,谷歌公司亚洲部的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务部主任拉热内斯表示,谷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前景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他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争取留在大陆,扩大市场份额。”

阅读更多

言论自由与因言治罪

    北京作家、记者谢朝平因撰写出版三门峡移民著作《大迁徙》,被陕西渭南市警方以“非法经营罪”跨省抓捕,现暂以取保候审落幕。看似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狱”从此与中国人告别,也并不意味着政治走上开明,这仅是民意、权力和利益无序博弈的结果,与法治无关。近两年在大陆媒体发言而被警察抓捕的网民、记者和作家,只要被大陆媒体关注,大多以短暂拘留而获释,当然他们本就是无罪者;那些身居大陆却被北京禁声而在海外中文媒体发表文章的撰稿人,多有重判,但大陆媒体、学界和网民形成自律和默契,对他们几无声援和关注。从前者看似言论空间有宽松迹象,后者却成为权力报复性惩罚对象。“因言治罪”在中国大陆呈现以上两种结果,言论自由成为利益共同体表达选项。   言论自由是通往所有自由的门槛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天赋人权,也是公民的基本人格尊严,不管法律承认与否,这种权利都天然存在。人天生要吃饭,天生要说话,会说话会书写,这是人类跟低等动物的本质区别。言论自由包括批评别人和政府的权利,包括说正确的话,包括说错误的话。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个人隐私和国家、商业秘密(非政府秘密),所有言论都应该得到保护。言论自由具体包括说话自由、写作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和发表自由。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核心之一,在于新闻媒体是信息和言论的双重平台。言论自由是所有自由的门槛。缺失言论自由,那么其它自由就是残缺的,人性就会被压抑,思想和创造性就会泯灭。    自由的本质是自治,选择权取决于个人或利益共同体;言论自由的核心是言责自负:言论自由与言责自负不可分离,是一体两面。因此构成社会信息的自动纠错机制。言责自负在于让个人慎用言论权,如同美国公民拥有持枪权,但不能乱用枪支。不当言论一旦涉及编造虚构、侮辱人格和泄露商业机密,就该负法律责任。    言论自由为什么要保护错误言论?这在于个人对某些事物,因年龄、信息、专业等的不对称,个人无法判断对错真伪,但是为了体现说话者的观点、资讯,或可能正确的“错话”,宁可让人说错话。因此,即使谣言和小道消息,也受言论自由保护,不能给造谣者和传播者治罪。“不明真相群众受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如何如何,在近年群体事件中屡屡见诸于官方新闻发布会,而这恰恰是政府权力暗箱操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造成的,错在政府,反倒怪罪于老百姓。                                      因言治罪的怪圈      因言治罪向来是权力之手自上而下所罗织构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字狱个案,反右和文革言论罪,株连九族,杀人无数,不必一一列举,近年的彭水诗案、西丰案、王帅案等,到今天的谢朝平书案,都在提醒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国度。五千年文明细节里,从来就没有“自由”这两个字,18世纪末赴日留学生才从日文转译而来,赋予人权意义,但这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向往自由。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今天有充分的肉体自由,但还没享有会说话、敢说话和能说话的权利。这个怪圈首先需要从遏制“因言治罪”来打破。   这些言罪个案都是经国内媒体报道而广为人知,被治罪者是在国内网络、媒体和出版界撰文出版被抓,但是,还有大批言罪者被重判,国内媒体不报道,国人不知道,成为国内媒体和时评人的自律和禁忌。前述个案王帅、仇子明、谢朝平等言罪者是幸运的,包括方舟子(方是另种言罪遭报复)。中国大陆划分为两个相互隔绝的言论圈子,从中可看到媒体、时评人和网民的功利与怯懦。   上述言论罪起因皆是触碰地方官员颜面和利益,地方政才动用宣传和警察机构随意使用法律条款胡乱抓人。当官职职业化、官员终身制,官员与制度便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体,于是官员颜面等同于政府颜面,官员利益等同于政府利益。政府和官员“伟光正”的“政治正确”内在需求,传承于封建皇帝以德治国、官宦以德治人的道德形象。地方官员会不惜被问责而捍卫官权利益和地方利益,他们愚蠢在以为官员就代表政府。但在北京高层的权力政治逻辑里,维稳才是制度自我修复和完善的最高准则,他们偶尔会尊重一下媒体和网络民意,宁可牺牲低级别官员,也要维护地方社会稳定。这里需要说明,维稳是以压榨民意和民利为前提的,既不合法也不道德更无人道,已引起全民反对。地方警察再三赴权力中心北京城抓捕记者和作家,甚至跨省抓捕网民,符合逻辑地猜测,此举隐含着北京被冒犯被挑战被羞辱这层微妙意思,北京当然要收拾地方权力的张狂,既然能让你当官,那就能撤职查办你。政府权力来源决定了官员的命运。这是上述言论罪案以放人收尾的逻辑所在,跟政改、政治清明无关。   在当下中国,道德是靠不住的,法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实行制度转型才是唯一最佳选择,这就是以推动言论自由而逐步走上制度民主转型的必要所在。言论自由是政治改革和制度转型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言论自由,政改和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政改不等于制度转型,政改需要做出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制度安排包括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等,其前提是民意觉醒,民间倒逼。   制造罪感和罗织罪名,这是言论案中预设的企图,目的在于制服当事人和搅浑社会舆论,让普通人难辨是非。在这些言罪个案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即官员或地方政府违法犯罪在先,被网民、记者和作家揭发在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宣传部和警察局是两支邪恶的力量,成为官员的看门狗和打手,而不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在罪恶登峰造极的国度里,谎言和暴力掠夺就是法律。”中国人还有权利选择不合作或非暴力抗争。   翻墙的网民都不会陌生,因大陆言论禁锢,2000年之后,大批先知先觉身居国内的异议人士,在海外中文媒体、网站大胆言论,因此被以各种罪名重判,这个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杨天水、师涛、杜导斌、刘贤斌、郭飞雄……在海外发表文章,首先是他们在大陆受到限制;其次,被政府别有用心以“反华势力”和“反华媒体”名目构陷,须清楚,这些媒体在所在国都是合法注册的。这些良心犯以及亲属所遭遇的不公和苦难,点染着中国的底色。异议人士是最大的爱国者,但他们并不被国人普遍所知所接受。   以言论自由撬动政改     必须清醒地看到,频密纷乱的因言治罪个案,从肇始到结局都涂上浓烈的人治色彩,看不见的权力在背后操弄。没有法治保障的权力和权利,都是空中楼阁。这其中又涉及一个根本疑问,不是有宪法权利吗?没错,如上所述,但宪法权利被虚置,不能当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实行制度民主转型。人不可信,只有制度才能制约权力和规范行为,所以政改需要突破制度瓶颈,实行制度民主转型,而非简单的制度创新。   新闻自由、全民选举、司法独立、三权分立和军队国家化这是未来中国的必然选择。台湾能将总统陈水扁关进监狱,这就是制度优越的体现,中国历史上那些贪婪荒淫的皇帝、总统,从来没有站在被告席上被人民审判,台湾是第一次;台湾同为华文华人汉语,曾经的独裁者蒋经国1986年解除报禁党禁,和平完成制度民主转型,曾经杀人如麻、与民为敌的独裁专制的国民党在转型后,国民党马英九照样民选执政,中共却在一次次错失历史机遇。这个判断的依据是,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转型后,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并不会被消灭,社会和解是以共产党被清算作为前提的。   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缺乏的就是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精神,他们享有知识特权和智慧优势,但缺乏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共生社会,没有一个人或家庭可以脱离社会自给自足,避居世外桃源。你有权选择不关心社会和政治,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只要你没财力和机遇移民国外、还在国内生活的话,制度就会来关心你——有毒食品、环境恶化、房价高涨、教育和医疗弊端等,你逃得掉吗?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一个关心社会的公民。公民意识需要培养,关心社会和他人就是关心自己。   2010年9月21日  

阅读更多

保证自由和权利:温家宝总理谈政改

温家宝总理此番讲话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乃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置于将来具体的制度架构,会在不断维护和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中发现、设计和修改完善。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现代国家的最基本职责。这之所以仍然成为改革的中心任务,正说明我们还做的不好,还经常发生侵犯人民权利和自由的事情,如屡屡发生的强制拆迁和进京抓记者抓作家的事情。政治体制改革,不用谈宏大叙事,从维护和保证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做起。    温家宝总理的此番讲话非常值得政府各部门公务人员深刻领会。特别是发改委、建委、规划委、公安部门、司法部门、经济中的垄断部门等与公民和企业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直接发生关联的机构,时时审查自己的行政行为是否侵犯了公民和企业的权利与自由。搞规划建设的,不能随便扒人家的房子;维持治安的,不能随便打击舆论监督。因为归根到底,政府为了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存在的。如果在行政过程中反而还侵犯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样的政府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从而也就失去了民心。    权利和自由为什么如此重要,终极的理由乃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因而是一个“非决定论”的世界。       温家宝在美谈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问题 2010年09月23日 17:46 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 美国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与美国华文媒体和港澳媒体负责人座谈,并回答了媒体负责人们的提问。在回答美国《侨报》总裁谢一宁关于如何理解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内在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会取得彻底成功。温家宝同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民主和自由的主要内涵。 凤凰卫视9月23日《大陆新闻》节目播出“温家宝: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民主的主要内涵”,以下为文字实录: 谢一宁(美国《侨报》总裁):我是美国《侨报》的。 温家宝(中国国务院总理):谢一宁,《侨报》的,《侨报》一共印多少份? 谢一宁:大概我们是在美国有3个印刷点,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我们有日报、周报,这三个地方来讲,我们的印刷量大概是在十万份左右,《侨报》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正好20年了,从一开始,一直致力于说能够搭建两座桥,把这个作为我们的宗旨,一座是沟通中美之间的桥梁,一座是沟通海外华人跟他们祖籍国之间的桥梁。所以在这几十年里边,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在比较准确的报道中国的信息这方面,应该是说做出了一些工作,也得到了读者的一些认同。 所以今天我请教总理的问题,基本上也围绕着中美两国之间的。延续第一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刚才讲到了可能超过日本,经济总量成为第二。但与此相伴随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戒心,我想请教总理,中国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局面,特别是在新世纪里边处理好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如何建立互信;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们注意到总理最近有几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想请教总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理解政治体制改革跟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 温家宝:中国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戒备心理,所谓中国威胁论就是一个代表。我这次在联大的一般性辩论主要是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中国将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任何国家,也不会干涉任何国家,更不会威胁任何国家。所谓国强必霸在中国绝不会出现,何况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同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是分不开的。 大家知道600多年前的郑和,郑和航海南过马六甲,西到好望角,带去的都是丝绸、茶叶和友谊,没有占过一寸土地,包括像澳大利亚那时还没有开垦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实际上是由于满清的衰败,遭到了列强对中国的分割,我们才沦为一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所以我一直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一定要平等地对待那些平等对待我们的民族,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因此我们对外奉行的原则最基本的就是互信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中国的所作所为,应该让各国放心,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今天是这样,永远是这样。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曾经讲过,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也不会彻底取得成功,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还会得而复失。 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就是要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应该是民主和自由的主要内涵。 当然,中国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谓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所以的组织都要符合宪法和法律下行动,这才叫依法治国。我以为做到这一点,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须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谢谢。  

阅读更多

你知道《世界民主宣言》吗?

为此目的,必须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权利、取得信息的权利和组织政党和开展政治活动的权利。应该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对政党组织、活动、经费、筹资和道德作出正确的规定,以确保民主进程的完整性。 …

阅读更多

思遠:哭泣的1958——孤寂者的悲歌

回眸历史远行后的车辙印痕,犹清晰依旧历历如昨。只是遗忘的力量弥漫人心,时光早已远近不清,快慢难分。   一眨眼,却已恍隔三世。 那个哭泣的1958年,风暴中傲然挺立的一位孤寂者,所释放的文化与生命等同、人格与精神并立的力量刺透时代的心灵、冲破被掩埋的尘土,依旧在已渐模糊的历史影像中散发着震撼人心的灵魂孤傲,显示着历久弥新而又遗世独立的文化伟岸与人格崇高。   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写下:“凡一种文化之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在政治的狂潮铺天盖地摧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之文化的风暴之年,每一个人所要忍受的不仅仅是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折磨屈辱,更是一种对于文化地震的绝响恸哭。   只是,纵然多少士人的挣扎、挽救与恸哭,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都如同极端混乱的画面中那一声刺耳长啸,很快归于令人恐惧的黑暗死寂。   历史在嘶吼,孤寂者在哭泣。但一切,都无声无息。   陆建东先生《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这样写道:“政治家总在摧枯拉朽的风暴中享受到改造世界的快感,总在狂飙突进式的政治伟力面前获得深深的满足。他们也总是在每一次风暴过后感到某种未能达到全部目的的遗憾,从而孕育下一场更大的风暴。”②   1957年的风暴尚未平息,1958年,屈辱与磨难又将写下多少知识分子血泪交织的生命悲痛?   百花齐放,江山红透。只是这恐怖的盛夏过后,落叶悲歌飘九州岛,空中洒落的是人格、尊严、知识、文化、精神、真理等无限破坏的血泪秋雨。满目,都是刺眼的不忍睹的红。红色的天空,红色的江山,以及红色天空下零落的红色悲雨,红色江山中弥漫的红色血腥。 风卷云残中,那些知识分子的一切精神真谛都只是这狂乱年代里的一部狂乱剧中任人肆意践踏凌辱的对象。有人对此奋起反击,有人甘心默默忍受,有人放下半辈子誓死坚守的人格尊严而诚心屈服,也有人违心违人的检讨。而这所有的一切,却都只是极权统治着一句话、一个文件、一个大概的百分比数字就能决定的。   这就是历史最残忍的地方,他本已将每个人的命运真实安排,却又有太多的偶然。无数生命都被随意的一句话、一个数字而决定下半生,而他们却依旧在拼命挣扎中试图找回命运的原本轨道。 二 1957年旧历元旦,陈寅恪先生撰春联曰“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③这一年夏天只“听新莺”不谈新政的陈寅恪并没有受到惊云厉雨的政治扫荡的冲击。“百家争鸣”的盛况中,他“独默默而不鸣”;④风声鹤唳的恐怖中,他淡然而沉寂。   只是对于陈寅恪来说,这无声无息的平静却是在酝酿一年后更大的一场风暴。   而这场风暴前的惊雷,应该是以陈伯达《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为开端的。“这是一篇对以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严重摧残做出“重大贡献”的报告”。⑤   报告主要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总是喜欢钻进古代的象牙塔中而缺少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同时要让他们边干边学。随后,史学家范文澜和郭沫若先后作了相关文章,明确了“厚今薄古”这一运动的信息。而郭沫若《关于厚今薄古问题》这一文章则是矛头直指陈寅恪先生。郭鼎堂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资产阶级史学价值偏重史料,我们对这样的人不求全责备……但不希望他自满,更不能把他作为不可企及的高峰。在实际问题上我们需要超过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在数据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这话我就当面对陈寅恪的面也可以说。‘当仁不让于师’。陈寅恪办得到的,我们掌握了马列主义的人为什么还办不到?我才不相信。一切权威,我们都必须努力超过他!”⑥   这几篇文章一连注销后,便使六月的岭南乱云飞渡、残雪飘零。 中山大学历史系批判陈寅恪的大字报汹涌来袭。尽管鉴于“陈寅恪”重于泰山的大名以及他德高望重的地位,校方与广东省委多次指示学生要在批判过程中注意把握分寸尺度。但疯狂的年代,分寸的唯一标准,便是最高统治者的话语。   从“烈火烧朽骨,神医割毒瘤”的大字报,到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大会,从对课堂笔记授课讲义里的揪考讽刺,到学术作品的思想批斗,陈寅恪先生毕生所坚守的独立人格尊严、自由思想意志、历史学术的考证研究、文化知识的讲授,都被学生们所疯狂无情的凌辱之至。   这是比生命更为沉重的苦痛,不久之后学校的道歉只能反衬那个时代的悲剧色彩。“七月下旬陈寅恪先生上书中山大学校长表示:一坚决不再开课;二马上办退休手续,搬出学校。这是一个软弱无助的知识分子所唯一能行使的了结自己命运的的可怜权利”。⑦ 三十年前王国维以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⑧结束了他的文化苦旅。三十年后,继承阐发王国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死天意的陈寅恪选择离开讲坛。只是,死去倒可一了百了,而离开,却有着太多藕断丝连的纷乱。这是一种更为凄惨的挣扎,离开了讲坛,却离不开命运的悲惨折磨与文化的艰难承受。 孤寂的陈寅恪,被他在这个时代最后的一块文化避居地所驱逐。时代容得下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却容不下渺小的陈寅恪讲台。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到极致荒唐的时代。醉夜笙歌的宫殿外是千万人的饿殍遍野,万里红装的江山中是文化道义断裂沦丧后的凄凄白骨。 三 而寂寞的陈寅恪永远都是寂寞的,无论他是否离开讲坛。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对于陈寅恪而言,其实王国维梁启超长逝离去之后,那星辰璀璨的时代便早已一去不复返。从此,再无人同和曲高,再无人共对夕阳…… 忆往昔, 家国兴亡 怅然如斯, 泪雨化诗中; 而今宵, 谁人相逢, 寂寞悲歌, 南国空一梦。   兴亡遗恨,家国情仇;“悠悠青史,谁知我心?”⑨ 围绕在陈寅恪心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便使“家国情怀”。“义宁陈氏”的家学渊源让陈寅恪自小便有了一种深深的根植于心底的“兴亡遗恨”。这种心绪,不仅仅是对于“家”而言,更是对于“国”而言。陈寅恪晚年的生命悲痛,放到他的家国情怀里则更有一种历史的怅然凄恨。   就祖父陈宝箴而言,为国为民,勇行新政,最后被慈禧赐毒,是为国家而死;而父亲三立老人,看民族将危亡与日寇,愤然绝食,是为民族而死;可对于陈寅恪而言,他独自背负的国家的文化与精神却被彻底摧毁,人虽在,心已死。更为可悲的是,他却是被自己国家的人民残害而逼死。   哀莫大于心死。悲夫陈寅恪! 四 “双百方针”对于知识分子的阴谋,或许可以用当下一个流行词来概括比喻,那就是“钓鱼执法”。不是吗?这种引蛇出洞的把戏在五十年后依旧被这个国家的人给发扬光大。   而这其中的异曲同工,倒也验证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之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与时代内涵。   可怜天真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之情深深,正义之心浩浩,却被时代如此残酷的捉弄。   从五十年代初期的知识分子改造,到之后的批判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末期的反右斗争,再到后来六十年代开始的的“文革”,一轮又一轮狂风骤雨,摧毁了整整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思想意志,断裂了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道义品德,他让无知、疯狂、残忍、谎言、扭曲彻底代替了知识、理性、人性、真理、正直等等。颠倒黑白、诬陷攻击、谎言猜忌则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情感、道德情义、理智思想……   更为遗憾的是,连这一切本身都是那么的变幻莫测,所有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批判与被批判、迫害与被迫害,都是转瞬即可颠倒过来。而统治者对所有变幻的掌控,却如同他翻一翻手掌、张一张嘴巴般简单。   简单到这段残忍的历史在被试图尘封五十年之后的今天的人看来,依旧是令人不寒而栗、痛心疾首。   无论是奋力反抗回击如刘杰、梁方仲,努力自我改造适应如冯友兰、金岳霖,不堪忍受而死去的翦伯赞梁思成等等,这所有的人和事,都只能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凸显时代与命运的不可抗拒的残酷,以及这不可抗觉得残酷下孕育的一切磨难血泪史……   而风暴中的陈寅恪,他依旧独自承载,无悔前行;他也默默凋零,却又屹立不倒。他苦痛的生命独自背负起摇摇欲坠的传统思想,扛起独立自由的人格大旗。在灾难的风雨中,他已化为一个永不磨灭的精神象征,却也奏出一段再难重现的文化绝响。 五 陈寅恪在1929年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的铭文如下: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⑩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我相信,这是中国每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底最深处的宣言,只是时代与环境的逼迫,有的人开始动摇,有的人干脆放弃,而有的人则依旧至死不渝的坚守。   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统治者的人心控制这对中国数千年来的矛盾在二十世纪中后叶达到顶峰,知识分子遭受到史无前例思想控制改造与灵魂肉体的迫害。而如何铭记与展现这段被人试图掩盖的苦难历史,如何总结反思他的教训启迪,以及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是如今的及以后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诗,多少道出了他内心的现实感慨。如今哭泣的1958已经远去,只是要找回那几代人用血与泪书写与捍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真谛,却是如此难矣。   时代的掩埋,后人的遗忘,随否对的起这段苦难史中的人们对于自由的挣扎与渴望? 六 哭泣的1958,只是中国知识分子漫长磨难史中的短暂一年。 一年,等于数千年…… 孤寂的陈寅恪,只是中国知识分子无数受难者中的特殊一人。 一人,代表数代人…… 注: ①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序言》 台湾联经出版,2009年6月初版第四刷 ②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P213 ③《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卷七》 P301 ④《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卷七》 P302 ⑤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P232 ⑥《郭沫若书信集》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下册 ⑦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P246 ⑧王国维《遗子贞明书》 ⑨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P116 ⑩《金明馆丛稿二编》 P218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思遠的最新更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