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2/1/30

春节过去了,上周因节日缘故,原文推荐没有定期出现。现在我们将上周以来的所有推荐结成一帖,供大家参考。翻译之前请确认译者网站上是否已有相同译文,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另外,我们在用G+(https://plus.google.com/u/1/113701623246327997042/posts/)上的+1功能请大家为【荐译】内容投票,得票多的会被优先翻译,还可以在那儿查到某篇是否已经被认领,欢迎大家多多参与。多谢!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美联社: 绝望和镇压在西藏孕育着更多的暴力冲突 ——”由于在面对个人和平抗议时没有做出建设性的回应,中共在为大规模的暴力抗议制造条件。” 美联社: 西藏地区加强戒备,受伤的藏人躲藏起来 ——藏人称警方在甘孜地区开枪之后,有三十多名受伤藏人躲入寺庙。而警方已将那里包围起来。当局称开枪原因是藏人冲击公安局。 法新社: 专家称西藏骚乱地区一向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 ——最近骚乱频发的甘孜和阿坝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独立意识非常强的康区,面积接近英国,约有 150 万藏人。 路透社: 两名被柬埔寨遣返的维吾尔族人被中国判处无期徒刑 ——这两人是 2009 年新疆躁乱后逃到柬埔寨要求避难的。 《纽约客》中国来信: 艾未未的软禁与缺席 ——记者欧逸文对艾未未的最新采访。”警察每星期都来,要不然就是我去派出所,接受教育。” 《纽约时报》: 艾未未,一位异议分子的演变 ——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的导演撰写的文章。她说如果没有互联网,艾未未的故事会完全不同。 《洛杉矶时报》: 2012 年桑丹斯电影节:关于艾未未的纪录片观影成为政治事件 ——在电影节上放映的《艾未未 :Never Sorry 》将政治和抗议引入一个新的场合:电影院。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 不要再折磨高智晟了 ——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的评论文章,回顾了维权律师高智晟被政府酷刑迫害的经历,呼吁中国当局按法律行事。 《外交学者》: 2012 年,中国龙会开口咬人吗 ?——对于政府眼里的异议人士,中国当局在 2012 年发出了严厉警告:严厉镇压,关入大牢。 《经济学人》: 危险的一年 ——中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交媒体使得抗议事件越来越常见,而如今对中国的当权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 未来可能性: 另起炉灶——抗议、民主和中国的宗族组织 。作者详细分析了乌坎村民抗议的组织形式,认为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宗族化组织管理。这对其他村镇的群众抗议有借鉴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博客: 乌坎的抗议并非想许多人想的那样具有颠覆性 ——《中国特色的抗议》一书的作者谈对乌坎抗议的看法。他说中国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式的抗议是受到儒家对权威的观念所影响的结果。 《纽约书评》: 长平专访:民主属于中国吗? ——记者与长平的问答录,谈及文革、六四、艾未未、韩寒、乌坎、香港。。。 《每日电讯报》: 2012 年达沃斯:中国呼吁对其改善自身形象的努力多些耐心 ——如果不改变”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知识产权窃取者”的形象,中国的海外投资在国内和国外都会引起政治问题。 《纽约时报》: 韩寒的 180 度大转弯? ——作者对韩寒最近三篇博文引起的争议进行了评论。他认为韩寒说的非常到位,中国最深刻的问题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改革比革命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BBC 晚间新闻: 主持人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对话视频 。刘称中国不能算共产党国家,谈中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态度,以及对艾未未税案的看法。感觉上水平比前任傅莹差一截。 《华盛顿季刊》: 中国新左派的影响和空想 ( 27 页 PDF )—— 2008 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新左派宣判了市场化政策的失败,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强化国有公司。但他们提出的措施不一定能解决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甚至可能加剧社会不稳定。 《大西洋》月刊: “和平演变” 20 年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历史性的时刻 —— 20 年前,邓小平开始南巡,以改革开放反击政治保守派。如今中国再次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只是现在的反对派是既得利益集团。 外交关系委员会: 中共政治局明白些什么 ?——他们明白自己对中国百姓的头脑没有绝对的掌握。他们明白革命未发生时看似不可能,而一旦发生则会令人感到不可避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把那些在网上贴篇散文或诗作的人投入监狱的原因。 《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即将变得死气沉沉 —— 2012 年是中国政局交接的一年。为了力求稳定,当局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大量失业、增加通胀或引发不稳定的激烈改革措施。 《外交学者》: 北京的外交政策令中国受到伤害 ——中共把自己统治权的安危置于国家的安危利益之上。对于专制政权来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但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外交学者》: “走狗”当道 ——最近,大陆客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引发的纠纷,以及随后孔庆东教授对港人的怒骂引起了不小的喧嚣。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中港台地区人民在彼此关系上的矛盾却不能不引起注意。 《华尔街日报》: 蛟龙之年 —— 2012 年里值得注意的中国海军的 12 个动向。 《商业周刊》: 中国 6.5 万吨的机密 ——对中国第一艘航母前生今世的详细报道。 《纽约时报》: 中国加紧控制微博,反对派人士则将推特视为自由的天堂 ——虽然 2011 年微博很火,但是其言论审查让很多异议人士转而利用自由的推特。 《华尔街日报》: 推特要想被中国解封,都需要做些什么? ——最近推特宣布在不同国家将进行有选择的内容审查。此举在中国的推友中引起不少反对意见。艾未未称”推若审查,我即停推”。 《自然》杂志: 中国的文化历史阻碍了科研的进步 ——清华大学教授宫鹏发表的专栏文章,认为中国学术论文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不高,学术道德问题相当普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 《时代》周刊: 空气污染的政治化:严重的污染如何缓慢地改变着中国 《卫报》: 优酷帮助中国电影人绕开审查 ——网络视频服务在中国的兴起,使得有些电影人选择不在电影院放映,直接把影片放到优酷或土豆之类的网站上,以避开内容审查。 《纽约时报》: 美国休斯奖显示出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进步和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的努力取得成效 。——该奖授予在美国完成学习后回祖国开展科研的人员。今年有 7 位中国学者获奖。 【国际外交】 路透社特别报道: 湄公河上华人被杀事件与血色外交 ——记者对缅、泰、老交界处的湄公河金三角地区做了深入报道,分析了当地毒品、赌博、地方势力在中国船员被杀事件中的可能角色。 《国际安全》: 中国的世纪 ?——为什么美国的优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47 页图文 PDF )。据统计,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是世界新闻媒体谈论最多的话题,超过” 911 “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但是作者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是美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中国超过 《每日电讯报》: 挪威想阻止中国加入北极委员会 ——因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刘晓波,中国对挪威采取了外交和经济报复措施。如今挪威有了报一箭之仇的机会。 《外交政策》: 双赢世界的终结 ——《零和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讲述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一件坏事。他认为中美关系一向是既有合作也有对立。而如今对立的趋势占据了主要地位。 《纽约客》: 中国和国情咨文 ——在过去的几年里,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总是离不开中国。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口气变得更强硬。但是在表面言辞的背后,中美其实面临着类型相似的根本问题。 半岛新闻: 元?还是不元?这是个问题 ——由于中国资金和生意的涌入,津巴布韦目前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定为其国币。 《商业内幕》: 美国在这八个工业领域里已经输给了中国 ——包括钢铁、汽车行业和高技术出口等行业。 【经济金融】 卡内基基金会: 中国爆炸性的债务增长不可能再持续多久了 ——北大外籍教授认为中国最大的投资过剩并非房地产行业,而是基建投资,并由此造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 《纽约时报》: 苹果的 iPad 以及中国工人的生命成本 ——对苹果在中国的生产厂工人劳动条件的长篇报道。”现在人们对新 iPhone 的兴趣远高于对中国的劳动条件的关心” 《纽约时报》: 中国,求求你,买我们的东西吧! ——对于美国商人来说,中国既带来繁荣也带来失望。富裕起来的中国并未象预期的那样大量购买美国货。作者分析了这背后的原因。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 在中国,一所教授藏族文化的学校成为罕见的奇迹 ——在青海,一位担心西藏文化失传的活佛创建了西藏文化中心,以藏文传授知识。给他的学校捐款的,有不少是汉人。 法新社: 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但代价有多大 ?——中国的发展也许在经济上可以持续,但是在文化和生态上,则未必如此。新建的城市并不舒适。 《纽约时报》: 中国的灰色收入加剧了贫富差距 ——学者王小鲁认为中国富人隐瞒了自己的收入,而贫富差距实际上远超过政府所承认的程度,已构成了敏感的政治问题。 《经济学人》: 中国的劳动力:十亿工作者 ——对中国人口结构数据的分析:虽然去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出现下降,但劳动力的绝对数字还在增加。 《大西洋》月刊: 思乡:为什么中国的民工要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总共完成 32 亿次行程 。 中国立场博客: 春节期间到未来岳父母家过年的经历 ——博主跟随中国女友到她的山东老家过年,被亲戚朋友们反复问及结婚事宜,体验了一回典型的中式”关怀”。 《国际先驱论坛报》: 达沃斯成为中国”侯鸟”的歇脚点 ?——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国富商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在谋求离开中国,达沃斯只是他们的歇脚点。”你只有跟政府合作才会变富。如果你停止与政府合作,你就挣不到钱,还可能会失去一切 《纽约客》中国来信: 中国人会抗议 iPhone 吗 ?——富士康的工人在美国引起很大关注,但是他们的境遇在中国已不是新闻。财富已将中国公众划分成了众多等级,使那些为买 iphone 而彻夜排队的人们,不愿去想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 中国辩论博客: 哈佛公开课”中国的传统和演变”上线 。一共 37 课,每课 50 分钟。其中最后 7 讲是新中国到现在的历史。具体课程地址是: http://cdn.dce.harvard.edu/openlearning/hist1825/ 路透社: 中国大片《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票房不佳 ——制片成本达九千万美元的《金》片,在美国首映周末的票房只有 4.8 万美元,平均每家影院只有 1600 美元出头的收入。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纽约时报》:台湾选举激起中国人的民主希望

核心提示: “在海洋另一边,台湾竖起一面镜子。而在海洋这一边,我们见到了未来的自己。”   原文链接: Taiwan Vote Stirs Chinese Hopes for Democracy | 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ANDREW JACOBS 发表时间:2012年1月16日 译者:牛虻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校对 【图:马英九无需随从撑伞在雨中发表胜选感言,这成为了中国大陆网民的一个讨论热点。】 【北京】 在本周末台湾总统马英九获得连任的选举中,还有另一个赢家——中国微弱但清晰可见的民主呼声。 很大程度上要多亏中国网络审查人员一反常态地手下留情,马英九同主要竞争对手间的选战才得以受到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大陆网民热烈追捧,他们在线分享各种选举趣闻和尖酸评论,然后利用社交门户将其广泛传播,一吐为快。  随着选举结果在周六揭晓,在拥有2.5亿注册用户的微博客(类似于Twitter)服务站点上,各种信息的散播呈现出眼花缭乱之势。他们惊讶于投票进展之顺畅,失利者蔡英文在承认败选时所展现出的优雅风度,以及马英九无需随从撑伞而冒雨发表胜选感言——同中国官员时常得到的精心呵护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周末,在微博上,人人都在谈论关于选举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如是说道,他所提及的新浪微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微博客服务。  用户们纷纷施展幽默才华来讽刺他们自己未经选举上台的领导人,表达对台湾庞大自由空间的羡慕,但也深以为傲:他们公认的同胞能够圆满举行一场远离暴力的选举,暴力曾经损害台湾以前的选举,包括2004年曾有一次针对时任总统陈水扁的暗杀企图。 “在海洋另一边,台湾竖起一面镜子。而在海洋这一边,我们见到了未来的自己,”葡萄酒专家徐伟(音译)撰写的这则评论被大量转发。  这是台湾在1996年告别独裁统治、开放民主以来的第五次大选,某种程度上为中国领导人带来了挑战。执政的共产党长久以来一面将民主描绘成与中国的民族属性格格不入,一面又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两岸已经分立60年之久,在此期间,这个拥有2,300 万人口的岛屿已经发展出一套言论自由和自决的牢不可破的观念。  【图:  星期六,台北,马英九的支持者在国民党竞选总部前聚集。】 全面开放选举的新闻媒体报道当然是不可能,但封杀一桩重大国际事件的网上新闻报道可能会激起愈来愈精明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令人不安的强力反弹。其结果是分裂的两种症状:与微博和门户网站上相对自由的言论相比,官方媒体对选举投票过程的报道则显得贫乏淡然、了无生趣。  国有的新华社在其关于选战仅有的几篇新闻稿中,竭力避免使用”民主”和”总统”的字眼,并且将这场竞争淡化为一场地方选举,只是为了同北京将台湾视为一个分离省份的立场保持一致。   总的说来,新华社的报道将马英九的胜选视为由北京新主导的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确认,这种关系的缓和降低了双方政府间的紧张态势,日益增长的贸易和观光量也富足了台湾的经济。”台湾民众用选票表达了求安心、求稳定、求发展的心声,”新华社写道。  作为一种处理政治敏感新闻事件的典型手法,中国报纸接到指示只能采用新华社关于此次选举的通稿。但是有些编辑似乎有意用通栏大字标题、吸引眼球的图像、胜选总统站在倾盆大雨中的大幅图片来弥补这样的限制。”没人告诉我们说我们不可以将有关此次选举的消息放在我们的头版,所以我们那样做了,”一家大型日报的编辑带有颠覆性地说道。  香港大学中国传媒项目(China Media Project)研究员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说,国营媒体同私人掌控的互联网门户在报道上的差异表明官员们对于如何控制迅速发展的传媒仍无对策。”管控型政权(如果那样称呼不错的话)仍在试图迎头赶上,”他说,”但如果他们的手段太过严苛,就得冒被反冲的风险。”   对于那些渴求政治改革的人而言,不时的审查间歇值得拍手称快。上月就有一次良机提早到来,中国网民发现他们可以线上观看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一张张显示候选人在公开场合中握手言欢的竞选照片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张照片是一名桀骜不驯的猪肉商贩在碰见马英九时厌恶地转过脸去,令大批中国网友拍手称快。”在这你能真正体会到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也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制度制衡,”中国博主韩志国如是写道。 对于选战的兴趣在最近几周像滚雪球般地爆发式增长,有很多知名大陆商人决定亲临台湾近距离目击竞选过程。他们中有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房地产大亨之一王石,他在微博上连续发送来自政治集会现场的情况。”一切在按程序走,没有担心的意外 ,”他在周末期间对他的四百多万粉丝写道。”宝岛的政治环境成熟了。”  另一名在台湾停留了几天的大陆商人说这次大选让他对政治有了全新的理解。坐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他描述说他过去是怎样被引导着去相信台湾的选举是多么混乱和肤浅,选举总是伴随着暴力。不再是那样了,他说。  “这是一种令人惊异的设想,能够去选择代表你的人,” 这名男子说,为了能够畅所欲言,他要求保持匿名。”我认为民主将会降临中国,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关于此次大选最有力的评论似乎是一个在最近几天被转发了数千次的笑话。一名台湾男子在他的中国朋友面前夸耀说,他明天早上要前往投票站,然后晚上就可知道结果了。”你们太落后了,”这名中国朋友回复说。”我们如果明天早上投票的话,今天晚上就知道谁会当选了。”  李碧波(音译)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华尔街日报》解构中国的城市化传奇

核心提示:中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转折点,对于那些依靠城镇人口消费的公司来说,这也是好消息。城镇化对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贡献巨大,但是农村劳力流动的减少以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在下降。 原文: Deconstructing China's Urban Legend 译文:解构中国的城市化传奇 发表时间:2012年1月18日 作者:TOM ORLIK、LIAM DENNING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中国现在是一个城市社会。这对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来说是个好消息,对必和必拓公司就未必了。 根据中国政府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城市居民占到人口的51.3%,城市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城市化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这对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依赖它的各个市场)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种植水稻很重要,但这和制造iPad所创造的价值相去甚远。城市化进程是促使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因素之一。 这还推动了需求。大城市需要更多的房屋和公路,更好的供电和供水设施。在城市化发展阶段,这些都对必和必拓这类矿产品公司有利。新的都市人有了更高的工资,对像百胜旗下的肯德基这样的快餐有了更大的需求,在建造大潮告一段落后,这样的需求还会继续存在。 【图:城市人口在多个主要国家所占的人口比例。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美国大约8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日本和韩国等中国的亚洲邻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6%和82%。但是中国的城市人口刚刚过半,再加上许多想要进城的年轻工人已经住进了工厂宿舍,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注定会放慢。 这对中国的增长来说是个坏消息。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工作年龄人口的影响,这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将会减少。城市人口的增长幅度降低会减少对建设活动的需求,而最近10年来,正是这方面的需求推动着中国的增长。 综合来看,世界银行预计中国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从2010-2015年的8.7%降至2016-2020年的6.8%。这个数字并不是很低。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中国经济规模每11年,而不是每9年会翻番。如果美国保持2.5%的增速,那么它的经济规模要增加一倍需要大约30年时间。 不过这的确意味着大宗商品市场需要调低预期。坚决看涨的人认为,从17日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经济增速放慢,这会促使北京采取另一轮刺激举措。那就成了怎么都说得通的话了。如果中国增长了,看涨的人会说”因为增长而买入”。如果中国增速放慢,他们会说”因为刺激举措而买入”。 这种说法过去一直不错。这一次则不一定,原因有几点。首先,第四季度8.9%的GDP增长率超出预期,带来了中国会实现软着陆的希望,也降低了中国需要采取刺激举措的必要性。同样重要的是,如果较低的增长成为新的常态,北京也不大可能会像2009年那样采取大刀阔斧的刺激举措。 即便中国真的采取刺激举措,效果也很难预测。比如,铝价和大多数其他矿产品价格一样,17日出现大幅上涨。但是轻松获得的贷款会让无利可图的中国冶炼厂继续运营,加剧长期存在的供应过剩问题。 【图:11月,在上海房屋建设工地上的一名工人。】  长远来看,情况也难以令人感到安慰。较慢的增长会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增长放慢。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放慢意味着今后数年的需求已经提前得到了满足。向减少产业集约化方向的转变和政策上对提高能源效率的进一步强调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就连希望中国道路越来越拥堵的石油投资者也需要将这些考虑在内。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完善会让肯德基前景大好,而大宗商品的投资者则要坐立不安了。 相关阅读: 和” 中国经济 “有关的更多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外交学者》 车维德:哪些是对北韩的禁忌之举?

核心提示:如果北京被视为支持朝鲜半岛分裂的最后一个大国,那么一旦北韩尝试集体领导制失败,就会严重损害北京在该地区的长期地位。 假装北韩国内一切正常是个错误。但是,如果想规避大国冲突,那么以下做法是美国、中国和韩国绝不能出现的。 原文: What Not to Do About North Korea 发表时间:2012年1月13日 作者:车维德(Victor Cha)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宣布金正恩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是平壤在金正日突然逝世后朝着尽快巩固权力的方向迈出的又一步。可以肯定的是,纷至沓来的声明和加在年轻的金正恩头上的各种头衔反映出这个接班过程其实非常仓促。这个过程,他们原本打算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结果却突然启动。 许多西方分析家认为,北韩很久之前就开始策划这个接班程序,所以才能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地实施权力交接。我不这么认为。 金正日的葬礼办得有条不紊,那是因为1994年金日成的逝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至于仓促”继位”,他们可没有一个现成的样板。他们是在边干边摸索。有些人说,朝鲜可以用”集体领导”来弥补金正恩的经验不足。但是,北韩历史上从未没有通过集体内部妥协来治国的先例。除非我们完全漠视过往的历史和对该政权的了解,否则这不是可行的结果。 另外,有些人说,北韩这种领导体制会存活下来,因为其体制内的头头脑脑都希望活下来。我们当初也可以这样说在阿拉伯之春中所有倒台的领导人,然而那些人都覆灭了。 对于这个黑暗王国目前的局势,许多分析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更多的分析家在思考美国、韩国和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有些人曾说,美国和韩国应当搜集到关于金正日健康状况的更好情报。我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为了让权力交接成功会更接近平壤。 鉴于朝鲜局势的变数非常多,想想美国、韩国和中国不应有哪些举动恐怕更有用。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缺乏确切情报的情况下,各方的误判是最容易破坏稳定的。那么各方必须避免哪些举动呢? 首先,美国不应认为北韩的局势”一切正常”。金正日逝世后,国务院起初的讲话暗示一切波澜不惊,金正恩的接权过程如期推进。这造成了毫无助益的两点。首先,这暗示美国已经承认金正恩为朝鲜的新领导人,而包括盟友在内的该地区其他国家还没有承认金正恩。 另外,这番讲话还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华盛顿不把这个局势当回事,注意力受到其他问题的分散,比如预算之战、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圣诞节假期开始。华盛顿还不该想当然地认为,北京或首尔仍然会对北韩保持观望态度。在中国看来,北韩目前的脆弱状态既充满变数同样也充满机遇。而在首尔看来,没有什么比北韩可能出现的变局更能影响韩国人的核心利益了。韩国是我们忠诚可靠的盟友,但现在关系到的是生死存亡,而非政治。 其次,中国不应拒绝与韩国和美国就朝鲜局势的变化展开对话。迄今,中国的反应是典型的保守心态,不披露自己可能掌握的有关金正恩的情报,对北韩领导权交接表示无条件的支持。韩国六方会谈代表林圣男在金正日逝世后主动接触中国人,然而北京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加强对话,增进与首尔的互信。 这是令人遗憾的。不管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在北韩的利益,没有首尔和华盛顿的合作,中国都无法实现这些利益。北京今后在支持北韩领导权交接的时候,不应让自己给人以主张朝鲜半岛继续分裂的印象。许多人提出,”集体领导”很可能是金正日逝世后北韩政府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北韩极权主义、个人崇拜的领导体制历史上,从未尝试过这样的领导方式。如果北京被视为支持朝鲜半岛分裂的最后一个大国,那么一旦北韩尝试集体领导制失败,就会严重损害北京在该地区的长期地位。 最后,韩国必须抵挡住单边行动的诱惑。这是韩国人难以听进去的。毕竟,这是他们的半岛,北韩的政局变动虽然于中国和美国来说属于外交政策问题,但对韩国人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在我针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的所有推演中,朝鲜半岛出现严重大国冲突的导火索都是韩国的单边行动,这种单边行动会导致美国与中国进入螺旋式的行动-应对模式。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情况。首尔还必须防止中国利用北韩目前的局势诱导首尔疏远华盛顿。韩国现在的处境脆弱:它迫切需要有关北韩局势的情报,而中国是唯一在北韩有眼线的国家。北京也许会利用这种脆弱,撇开华盛顿,直接与首尔做交易。 这将犯下严重的错误。不是因为这会对韩美联盟造成损害,而是因为韩国和中国的利益并不一致——中国终究不希望看到朝鲜半岛统一;韩国却希望如此。这一点绝不容忽视,它贯穿在北京今后对南北韩的所有政策中。 在今后的几个月里,有些人无疑会提出大量各国政府应该怎么做的建议。但是,在北韩问题上,把一些重要的禁忌谨记于心可能同样重要。 车维德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位教授,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朝鲜半岛方面的高级顾问。本文是最初发表在CSIS Pacnet上的一篇文章的编辑后版本。(注:在金正日去世后不久,车维德在《纽约时报》上曾发表过一篇《北韩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吗?》 原 ,也很犀利。) 相关阅读: 和” 朝鲜变局 “相关的更多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程致宇系列博客:中國的房地產下跌及對經濟的影響

核心提示:清華大學的外籍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從去年年中一直在博客上探討中國的房地產下跌是否會引起經濟的”硬著陸”。如果你跟隨我們已經翻譯的他所寫的文章,會知道他是一名看衰者。這個系列的博文比他已經發表的文章更詳盡地解釋了他的觀點,以及對某些看漲者的回應,并展示了他的數據來源和一些糾錯。他的核心觀點是:因為房地產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如此大,只要 房地產 停止增長(而這幾乎是必然的),就足以讓中國的經濟發生”硬著陸”。 系列之一:原文: Real Estate Downturn 發表:2011年12月12日 在上星期,我說好了要分享一些正在收集的有關中國經濟近來陷入低潮的數據。我面臨的挑戰是有趣的資訊太多,而不是太少——多得讓人覺得難以取捨。於是我決定把說明分成幾個較小的部分,這樣對讀者對我自己都容易一些。今天,我將集中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發生的事情。而在明天或其他時間,我會推而廣之,探討中國由投資拉動的GDP增長的影響,其銀行體系的健康狀況,以及人民幣。 上星期三,我在央視新聞 的節目中談論到中國的樓價眼看著在急劇下降。您可以 按此 觀看那檔節目。要理清要點和深層意義的話,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那網站上還有一個相關的訪問,它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果,我打算也一併分享。 第一個低迷的跡象出現在八月,當時 中國的10大物業開發商報告 未售出的存貨共值3180億人民幣(50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6%。因为大量举债,債務 佔資產近65%的發展商 把那些存貨變現為現金的壓力越來越大。甩賣在10月開始,上海幾個開發商把新公寓銷售價格削減了四分之一或更多。這減幅使先前以全價買入同類單位的投資者,他們憤怒地进行示威,有時還伴有暴力,要求退款。雖然上海的抗議活動引起了媒體最大的關注,但降價—和憤怒反應還是大大蔓延開了。《北京晨報》報導,根據房地產中介Homelink的資料,11月至少有10個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杭州、長沙和長春)的發展商對主要項目大幅下調價格,並承諾給以前的買家支付差額。根據中國證券報的資料,到了11月初,珠江三角洲的第二線和第三線城市的開發商開始減價。 據 soufun.com 出版的中國房地產指數,中國最大的100個城市的一手住房平均價格在11月連續三個月下跌,本月與上月價格相比,跌幅為0.3%。43個城市的樓價仍在上漲,而57個城市則在下降。然而,其他房地產機構報告顯示特定地點的跌幅更大。Homelink說,僅在十一月,在北京的一手住房市場價格就比上個月下跌了35%;業內人士又向法律晚報透露,在11月最後一周,樓價比上一周下降了16.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據《財經》雜誌報導,北京住房銷量在2011年的前11個月(按面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是10年來的最低。在商業和住宅房地產也有類似的跌幅。據北京晨報報導,首都的零售和辦公空間銷售量在10月分別 比上一個月下降了18%和7.4%。Homelink北京首席分析師張越(音)向該報透露,他看到供應過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不景氣並不限於北京。另一機構Dooioo 說,上海的一手房屋銷售量是2006年以來最糟糕的,而《中國商業新聞》則報導,在十一月最後一星期,深圳的一手樓價下跌了10.7%,交易量比上一周下降了11.3%。《中國商業》Business China 也報告說,儘管有大幅折扣,銷售額仍然銳減: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編制的最新數據顯示 ,在過去一周(11月21-27日),北京的房屋交易量按年下降了22%。數據還顯示,該學院監察的35個關鍵城市中有近80%的交易大跌,天津房屋交易量按年萎縮57%;中國中部長沙市的成交較去年同期下跌79%。在中國南方的深圳,上週只售出了294個單位,面積共計約26,600平方米—只有去年同期銷售成交面積的50%。 一個特別令人感興趣的地點是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我多次在電視節目上被問及對這個所謂”鬼城”的看法。今年夏天,我開始聽到財政困難的消息——甚至有幾宗自殺案——其中有一些關係網沒那麼好的開發商和投機者。然後,在幾個星期前, qq.com 刊出了可怕的報告,指那裡的平均樓價突然從每平方米10,000人民幣暴跌70%至3000元人民幣,產生大規模的信貸危機。市委,市政府大力否認了這一報告,它們聲言儘管價格一直下跌,災難性的”崩潰”並沒有發生。然而,這個由路透社記者第一手報告的說法表示,鄂爾多斯地產界的氣氛和活動肯定是在壞的方向發展: 一個穿著羽絨外套、坐在老城區一個半完成項目的由舊房改成的辦公室裡的工人余明軍(音)說:”人們都很擔心。特別是那些買了兩至三個單位的人。”在他身旁,一個同事在玩視頻遊戲;而在外面,少數留在工地的建築工人在玩紙牌遊戲和聊天。”其實我也很擔心。我拿不定主意該怎麼做。我想離開這裡” ……在鄂爾多斯老城區東勝那些空空如也的售房大廳中,如果買方願意以現金支付物業首期的話,女銷售員立即提供30%的折扣 ……上週四,在康巴什政府建築物附近的文明物業發展項目地盤,提著鐵鍬的工人走進來索取他們回家前的最後一筆錢。一名警察把路透社攝影記者趕走了,他說:”康巴什現在是一個敏感的地方”。 《上海證券報》在11月下旬報導說,鄂爾多斯有許多發展商曾向地下貸款機構借錢,現在那些機構催他們還債。《財經》報導,鄂爾多斯的一個高端住房發展商只售出了四分一的單位,目前在降價求售,又承諾會給以前的購房者補回差價。 發展商的壓力短期內不會緩解。據地產代理中原地產的資料,發展商未售出的庫存在九月和十月達到新高。其數量之多,即使沒有新項目落成,并假設銷售量正常,它推算北京也將需要至少22個月才能沽清所有單位,上海則要21個月。鑑於更多項目正在興建當中,中原地產表示,預計該國的未售出房屋庫存會繼續增長,明年3月才會到達高峰。 《財經》雜誌描繪了類似的景象,估計以在正常的交易量銷售的話,全中國各城市發展商積存未售出的住房大約需要12個月才能沽清。它報告說,截至十一月底,新建、未售出房屋在中國八大城市的庫存總量達到45.95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8.4%—更甚的是,這庫存總量還在不斷增長,比前一個月增加了3.1%。在二線城市杭州未售出的單位存量達到3.35百萬平方米,比2010年11月多了61.8%,增幅驚人。 現況正在損害發展商。根據Homelink的資料,中國十大發展商在11月有27億人民幣的銷售額,按月下跌了25%。據旺旺中時報導,發展商的欠債比率之高,利潤減少會使它們的現金危機更加嚴重。 東方證券的分析師楊國華告訴《廣州日報》,以今年6月為起點,中國115家上市發展商在未來12個月將面臨1329億元(208億美元)的現金短缺 楊國華估計,上市發展商所持的債務大部分會在三年內到期,其中46%必須在2012年清還,12.2%會在明年(2012年)第一季到期。 一個不具名的地產商對該報說:”如果情況持續,明年許多物業項目將會押後。” 其他公司紛紛撤離一度熾熱的地產界。《財經》報導,曾經涉及物業發展的16家A股上市製造業公司現在已經退出的該業務。他們解釋,雖然房地產活動曾經讓他們輕易獲得銀行貸款,但相同的活動現在已經成為獲得融資的一大障礙。 房地產經紀人也在關閉門店。中國廣播電台在十一月初報導,中原地產遣散17%在深圳的員工。而在北京,中原地產已經關閉了旗下10%的門店;在整體市場中,大約一半的門店關閉了。根據”中國證券報”報導,地產代理虧損的一個原因是,曾經每月付清經紀佣金的發展商,現在扣押款項長達六個月。上星期,據《廣州日報》報導,中原地產完全停止它在這個城市二手市場的銷售業務,以減少損失。 二手市場的投資者將如何應對一手市場的價格崩潰是最重要的問題。正如我多次提到,在中國很多人買入多個住房單位,以便無限期的空置,他們視之為一種儲蓄形式。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沒多少有吸引力的替代品可以選擇,也因為他們有信心房價會上升。因為許多人以現金付了賬,他們沒有發展商要即時放盤的壓力。但他們往往會視一手市場價格上漲為他們的投資是有利可圖而且安全的保證。而現在樓市價格正在暴跌。情況會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是會堅守以渡過難關,還是加入甩賣。 到目前為止,結果看來還在僵持。二手市場樓價僅略有下降,但交易量急劇下降了,例如根據Homelink的資料,北京的二手市場樓價在11月按月下跌了3.0%,但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則指,10月份的銷售量是中國自2008年12月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以來最低的,同比下降了55.8%。據《中國商業新聞》的報導,在深圳的二手住宅價格在11月最後一星期居然比上星期漲了1.3%,但按週成交量卻下降了15.3%。《中國日報》的一篇文章描述這困境: 據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所說,二手住宅賣家只可負擔5%至10%的價格下調,但購房者卻想要20%以上的降幅。 他說,”一些新落成的地產項目已經開始割價以吸引買家,他們當然想要新房子而不是二手住宅了。這就是為什麼二手住宅樓市前景黯淡。” 那篇讀來趣味盎然的文章暗示說,說明至少一些投資者並不急著虧本出售單位: 對正在考慮翻新和出租那些賣不出去的單位的黃先生來說,情況仍不算太壞。 “我不缺錢,所以我不會急著以低於我的低價賣出。” 他說他預期緊縮措施會在未來五年內放寬。 然而,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有這種選擇餘地。位於北京的博主Bill Bishop 最近提及他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這文章讀來同樣有趣。電郵是個房地產代理受市內其中一個位於中央商務區(CBD)內的頂級公寓的單位業主委託而發的。雖然他沒有按揭貸款,也完全擁有那個單位,他卻拼命要賣掉房子,以為他的業務籌集2000萬人民幣資金。因此,值得記住的是,雖然許多中國投資者可能不會直接以房地產投資來作槓桿融資,但由於這幾年信貸爆炸推動了中國經濟,他們可能會因為業務的高度槓桿化或其他原因成為憂心如焚的賣家。 即使沒有在二手市場上引發恐慌,一手市場的長期調整是足以對更廣泛的中國經濟構成嚴重的挑戰。記住那不願具名的經紀人對旺旺中時說:”如果情況持續,明年許多物業項目將會押後。”據《上海證券報》報導,中國人民銀行由發展商開立的新帳戶數據顯示,開展的項目比較少,而物業投資正在放緩。我會在下一篇文章探討這對GDP可能會有的影響,但這一篇我們還是專注於賣地和地方政府財政方面。 根據中央政府的研究,中國地方政府的收入約 40%是依靠賣地所得。當有人質疑地方政府是否能夠償付各種刺激項目的貸款或債券時,確定的答案是:他們總可以賣出更多的土地。但是當發展商因為極力出售現有庫存單位套現,忙得顧不上新盤停止建設時,他們便會停止買地。 據中原地產的資料,11月時,在35個主要城市拍賣的117幅土地未能找到買主。北京取消了兩宗銷售;在廣州,32塊地未能售出;在上海,出售的11幅地只有4幅找得到買家;在南京,出售的8幅地只有4幅賣出。據”廣州日報”報導,在11月初,因為缺乏投標人而全市暫停銷售高速鐵路線旁的土地。在10月,根據中原地產的資料,有23%的房屋土地拍賣失敗。也是根據中原地產的資料,今年中國15個主要城市11個月的土地銷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3%。北京下降了14.4%,上海16%,南京51%。130多個城市的賣地收入下降了30%以上。據《中國商業新聞》,四川的一個發展商實際上是試圖向當地政府回售一些土地,從而能夠從地產業務抽身。當局開始是同意的,然後又改變了主意。 《華爾街日報》的Tom Orlik最近在博客中強調了這一趨勢以及其潛在後果,你可以在這裡讀到。我在後續文章還會談到更多關於這點的話——這足以說明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是中國整個金融系統的關鍵基礎之一;另一關鍵基礎,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是中央政府的名義財政平衡負債表。因此,伴隨Tom Orlik文章的優秀附圖是值得研究的,它依據搜房網數據製成了顯示住宅用地銷量和價格的三個月移動平均線。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8年年底令中國政府心臟病發的是什麼:由刺激經濟的貸款促成的繁榮,以及為了維持繁榮而做的長期、艱辛的努力: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我想再回到央視新聞網站的非正式網上調查,您可以在 這裡 直接查看它的結果。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小、經過選擇的樣本,可能向一個年輕、講英語觀眾傾斜。但調查結果是耐人尋味的,價格下跌不僅沒使他們沮喪,超過 55%受訪者表示,價格仍然高於他們的負擔能力,23%的人表示他們對價格下降感到高興。只有12%的人表示這是一個買房子的良機,而71%的受訪者不這樣認為—可能是因為近54%的人認為,明年價格將繼續下降。我在巴黎博鰲論壇遇見的中國樂觀者那裡聽來的消息可不是這樣。他用一種我希望我也會有的絕對肯定態度說:房地產價格在中國新年後會回升。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也有一些人在等待降價,或預期事情會真正的掉落谷底。儘管不科學,但是有趣。使我回想到早前的動力—準業主因為擔心樓價會上升而急不及待,不論什麼價格都要買入單位—現在已經改變,甚至非投機的購房者也都採取了等待和觀望態度,這就像發展商急於出售存貨一樣,破壞了需求,造成了一個每況愈下的預期。 暫時就寫到這裡。我下一篇文章會探討資產價格暴跌如何影響人民幣價值和中國匯率,以及通脹。 系列之二: Slowing Growth 發表時間:1月16日 隨著中國踏入2012年,憂慮它的經濟會面臨”硬著陸”的聲音已進入主流。在最近幾週中,保羅·克魯格曼(” 中國會崩潰嗎 ?《紐約時報》)和Robert Samuelson(”中國行將坍塌?” 原文 《華盛頓郵報》)先後在專欄撰文就即將到來的中國衰退提出警告。看到人們開始覺察到這令人擔憂的趨勢,而我們在這個博客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真有意思。 當人們談到”硬著陸”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是指會帶來公司倒閉和失業的GDP增長急劇減速。我在兩篇較早期的文章【中國數據(一)及( 一A )】,研究了各種表明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嚴重下滑的各種數據。在這篇文章中,我想更進一步探索樓價崩潰對更廣泛經濟增長步伐的影響,和”硬著陸”可能。(我原先說要討論樓價崩潰對中國貨幣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但細想之下,我意識到這是本末倒置,我會在第3部分討論這個問題)。 樓市下跌會有兩個途徑轉換為經濟增長放緩:直接和間接的。直接的影響相當明顯:中國房地產發展商的戰線拉得過長,又忙著賣出現有的庫存以避免破產,他們也許一段時間之內都不會承辦任何新項目,這意味著建築公司沒有工作,它們也就不會添置新的建築設備,這也意味著對水泥、玻璃、銅管、鐵線和鋼材等的需求減少—據報導,建築佔中國鋼鐵需求的40%。也意味著用以填補這些新家園的家具和電器會更少,(雖然,就如我們所知,許多中國投資者原本就由得他們買入的單位空置)。我見過的估計數字說,這些依賴物業建築的業界,佔中國GDP總值的20%至25%。 坦白說,要觸發這些行業嚴重放緩並不需要房地產崩盤。需要的只是暫停刻下瘋狂的建設步伐。姑且從牛市角度立論,由於城市化和收入增加,炒家是正確的:他們今天搶購並用作投資的所有單位,最終都會有終端用戶遷入。這仍然得有一個追趕期。假如根據每月的官方數字(即使至到十一月的),房地產投資的按年增幅大於 30%,不斷的超過城市化和收入增加的速度,那差距是永遠不會消除的。到了某一點,建設步伐得要減慢,從而讓所有預期的終端用戶需求有機會落實,並開始遷入所有空缺單位。如果需求沒有投機者想像的那麼大,以今天的高價格,調整的幅度—以及由此產生的放緩—將更加重大。 那麼我們有什麼證據證明建築放緩可能發生?官方的住屋動工數據確實是有的,但那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發展商如果在投得土地幾年後什麼都沒有做,那土地便必然會回到政府手中。他們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要顯示在”保障房”任務上取得進展,這可能是他們獲得土地的條件。由於這兩個原因,開發商往往會在地上挖一個洞,並稱之為”動工”,即使他們打算無限期推遲進一步的工作。上個月,中國住房和城鄉發展部估計,報稱為社會住房動工的項目可能有多達1 / 3只是”挖了一個洞”,而不是真的在建公寓。 一個更好的辦法是看在市場建設的投入。我們現有最清晰的畫面是鋼材。據我一個任職鋼鐵及商品業界分析師、剛剛走遍全國和生產者交談的朋友說,中國鋼鐵行業的情緒是他從未見過的悲觀。中國鋼產量在十一月按月下降8.8%,是連續六個月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0.6%,表明這並不只是一個季節性調整,也不只是從2011年上半年很大程度上由建築業界對廉價螺紋鋼的需求推動歷史高位稍稍回落。顯然,那促成繁榮的需求熱潮已經幾乎完全消散。有意思的是,據《上海證券報》的一份報告,鋼鐵生產商說,在2011年的實際銷量未能配合官方的”保障房”建設數據。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上週公佈的數據表明,鋼產量持續下跌,在12月按月下降了3.87%。 以下这兩件事的發生毫不奇怪 :第一,由於未使用庫存的積累,國內鐵礦石價格下降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宣布,其鐵礦石價格指數由九月初開始,在過去四個月下降了22%。而到2011年底,中國港口的鐵礦石庫存則上升至96.8萬噸,比前一年增長了32%(中國鐵礦石在十二月的進口仍然同比增長了 10%。但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個月的購買量會因需求疲弱而放緩)。其次,中國鋼鐵企業正在虧損。據《財經》報導,他們有超過1/3在十月及十一月遭受損失,而整個行業撇除投資收益後的淨虧損為9.2億人民幣(1.46億美元)。該雜誌稱,業內高管預計2012年的境況會更嚴峻。 水泥和玻璃的增長同樣顯著放緩。11月的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1.2%,但那是從2011年首11個月的17.2%同比增幅、以及2010年11月錄得的17.3%同比增長大幅回落。玻璃也出現類似的減速,11月份的同比增長為 7.1%,相比2011年首11個月的17%的同比增長。水泥價格在過去幾個月持續下跌,惠譽預計,由於產能過剩,跌勢將持續到2012年。它指出,由於對不斷提高產能的高度投資,中國主要水泥生產商的現金流是負值的。 銅呈現的景象更不尋常。中國在十二月的銅進口量達致一個有記錄以來最高的508,942噸,同比增幅 47.7%。然而,沒多少理由相信這增長是由終端用戶的需求帶動。和我交談過的分析師大都認為,這主要是建基於上海和倫敦銅的價格差異的投機套利活動,也有可能是對以積累的銅作為抵押來獲得貸款的做法重新感到興趣。兩種做法都是由放鬆貨幣政策的預期推動的。簡言之,中國人買銅,就如住宅單位一樣,是作為交易而不是自用的。 當然,土地也是一項關鍵的建築投入。我已經就地方政府向發展商賣地的數量大幅下降寫過文章,這裡和這裡。新發布的年終數字顯示,儘管在今年上半年銷售強勁,北京在2011年的土地銷售總收入和2010年相比下降了35.7%。住宅項目土地的銷售收入跌幅更大,下降了55.4%,而住宅用地的平均拍賣價格下降了30.5%(由每平方米7317人民幣跌至5,088人民幣)。在上海,土地總銷售收入按年下降了20%,住宅用地平均價格暴跌了41%。1月7日,中國的國土資源部部長表示,2011年全國的土地銷售收入比上年略有上升,但沒有提供細節。然而,《21世紀經濟報導》幾天前報導說,全國土地銷售量按年可能下降多達20%。 總而言之,看來,某種由房地產市場調整觸發的經濟放緩必然會在中國發生,這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摩根士丹利的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沒什麼,他在一篇近期的評論文章寫道: 此外,許多人都聲稱中國經濟是個龐大的房地產泡沫—这是嚴重的誇張失實。是的沒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前所未有的接近GDP的50%,但住宅和非住宅房地產相加,只佔其中的15-20% —佔整體經濟份額不超過 10%。以樓面面積論,住宅建築佔了中國房地產投資的一半。釐清私人發展商在幾十個一線城市—中國物業市場大多數不足為慮的問題的集中地—所佔的住宅房地產份額可以發現,要是住房市場崩潰了,受波及的GDP只有不足1%—並不足以引發硬著陸。 我認為羅奇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首先,房地產建築佔GDP10%的比例對我來說有點低。依據彭博社研究員製作的可靠統計數字,單單是住宅建築一項在2010年便佔了中國GDP的9.9%(比較一下,美國在2005年房市高峰期的比例是6.1%,西班牙在2007年房地產市場高峰時有9.3%,而愛爾蘭在2006年的高峰期有14%)瑞銀經濟師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的估計和這個數字大致相同,2010年房地產建築(包括住宅和商業)總量佔GDP的13%。其次,這個數字不包括直接而且非常依賴建築需求的鋼鐵和水泥等業界。正如我已經指出的,那會把房地產建築佔GDP的比例提高至20-25%。第三,我已經極力說明了一段時間,依據我看到資料、廣泛的新聞報導以及我親眼看到的證據,情況和羅奇所言相反,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供應過剩並不只限於一線城市。它們絕不是”不足為慮的問題”,它們是中國經濟深層結構性問題的產物,是無所不在的。 說了這些,我們姑且假設,羅奇說房地產建設直接佔了中國GDP的10%是正確的。再假設,去年房地產投資增長大約30%的比率在2012年降為零。這聽起來是災難性的,但要記住,零增長並不意味停止一切施工,而是意味著中國將建立的公寓、別墅、寫字樓、商場數量和去年一樣—一個用任何歷史標準衡量都是驚人的建築速率,如果房地產行業在2010年增長了30%,並佔了GDP的10%。而GDP的增長約為8.5%,這就意味著那經濟其餘部分的增長速度為6.1%。假如你把房地產擴張下降為零,並假設其他經濟活動保持活躍的話,整體GDP增長會下降至5.5%—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硬著陸”。這聽起來可能極端,但如果我們以美國、西班牙、愛爾蘭為例,看看當泡沫破裂時會發生什麼事,最可能的結果不是建築的停滞(零增長),而是崩潰(大幅度收縮)以及隨後多年幾乎沒有新建築物落成。我在這裡假定中國的情況會”不一樣”已經是樂觀的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裡看的只是房地產低迷對GDP的直接影響:那些沒有興建的住宅和辦公室,那些沒有訂購的鋼鐵和其他材料。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史丹(Ben Stein)(一個我大致非常尊重的人)說了些著名的言論:次級抵押貸款佔這個國家的資產比例之少,實在不值得擔心: …….虧損總額可能是抵押貸款的0.5%甚至更少,當中很多是承保了的。對一個淨財富達60萬億美元的1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系而言,這個數值絕對是微不足道的。 史丹後來寫了一篇 ” 我錯了 “的文章,承認”我沒有意識到建基於垃圾抵押貸款債券的CDS信用違約掉期的規模之大。”他提到的保險正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解決方案,這只是美國房地產崩潰的間接影響—它引發整個金融體系和明顯與之無關的經濟部分反應的方式—才是使它變成一個真正危機的原因。 在本系列的後續文章(中國數據2B),我會進一步並探討中國房地產低迷對經濟增長更為嚴重的間接影響。我會看看為什麼樓市一直會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更廣泛投資熱潮的關鍵,並研讀顯示這種繁榮現在開始分崩離析的具體證據。 更新:我依據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佈的更準確數字更新了我就物業零增長對整體GDP增長影響的計算。修訂還糾正了我把名義和實際增長率混淆了的錯誤。然而,結論本質上是相同的。您可以在 這裡 查看修訂後的計算結果。 系列之三: BBC: 中國2011年的GDP數字 發表時間:2012年1月17日 今天,中國的國家統計局(NBS)公佈了2011年的年終GDP數字。據官方統計,中國在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為8.9%,和第一季度的9.7%、第二季度的9.5%、以及第三季度的9.1%相比,是個穩定而溫和的下跌。全年的GDP增長率為 9.2%。 今天較早時,我接受了BBC訪問,講解這些數字的含義。你可以按這裡看那個訪問,也可以再這裡看到我发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評論。 我今天看到兩組很容易忽略、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數據。第一,國家統計局第一透露,2011年房地產投資佔中國GDP的13%(與羅奇(Stephen Roach)10%的估計相比),增長速度27.9%。不過,我注意到一些我承認之前在計算時錯過了的東西—即這是一個名義增長率(未經通脹因素調整),而GDP增長率的數字是實質的(把通脹因素也計算在內)。在2011年真正的—因而可比的—房地產投資擴張率是20%。 於是,我使用這些更準確的數字,重新計算了一次。考慮到GDP增長達到9.2%(比我原先計算時用的起步點還要高),房地產20.0%的實質增長率意味著其他經濟活動的增長率為7.6%。如果在2012年,房地產建築投資額維持不變,沒有增長,而經濟體系的其他部分沒有受到影響,整體GDP也將自9.2%下降至6.6%。這比我最初計出來的數字還要高,但仍然是屬於“硬著陸”的範圍。2.6%的降幅也比較接近我最初計出來的3.0%降幅,而不是羅奇預測的1%跌幅。我之前在匆忙的計算中出了錯,但我的觀點仍然是有理據的。請記住,這些計算假設依賴型產業如鋼鐵和水泥沒有受到影響,也假設金融系統沒受影響,而中國經濟中的相關風險也與之沒有關聯—我會在這個系列的下一篇文章探討前述的後兩項。 這是我經修訂的計算結果,基準年所用的GDP指數為1000: 房地產 其他 總計 占GDP的% 13.00% 87.00% 100% 第一年的GDP 130 870 1000 情況A:減去”其他”增長 增長率 20.00% 7.60% 9.20% 第二年的GDP 156 936 1092 情況B:減緩的房地產增長 增長率 0.00% 7.60% 6.60% 第二年的GDP 130 936 1066 房地產投資額保持不變有多大可能?這正是我注意到的第二組數據的用武之地。有些奇怪的,國家統計局沒有公佈12月份財產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的數字。然而,“金融時報”採訪了興業銀行的經濟師姚偉(音),他自行做了一些計算。根據他的計算結果,房地產投資的增長率急速放緩,從11月份的20.1%降至12月的12.3%(顯然的,看了原始的來源數據之後可以發現,這些都是名義增長率;將之放到GDP算式得出的實際增長率會低得多)。 《金融時報》的文章還提到十二月時,新住房動工數字下跌了近25%,而未售出物業的數量則按年增加了26%。放緩的並不單只是房地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為一個整體的名義增長率—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按年由10月的25%下降至11月的21.2%,再降至12月的18.5%。我在下一篇分析文章(中國數據2B)會重點探討的就是這種更廣泛的放緩。 系列之四:房地產放緩對經濟的影響—— 進一步思考 發表時間:2012年1月20日 我在前一篇文章大致評估了房地產放緩對中國令人注目的GDP增長的潛在影響。依據一些官方在這個星期初公佈有關2011年的數據,我得出的結論是,且不說實際收缩了—即使物業投資保持不變(零增長),也足以輕易的把中國經濟推向”硬著陸”的境地。 興業銀行的姚偉—我引用過他的部分數據—看來讀了這個博客,而且發表了能給我們正在研讀的數字提供有用見解的評論。他指出,雖然GDP數字反映了累計的附加價值,”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是個無所不包的總和,當中不但包括了施工的附加產值,而且還包含了物力的投入,以及土地等現有資產。 根據這種觀察,我認為公平一些的說法是,我的計算也包括了上游產業如鋼鐵和水泥輸出受到的影響,這些產業的附加價值是包括在投資總和之內的,但它們不包括那些行業因應與日俱增的需求預測,持續快速增加投資以擴充產能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先前估計的GDP回落數字,只反映了建築放緩對這些行業所貢獻的GDP的部分,而非全部影響。 我認為,基於兩個原因,應該把賣地收益也算成對GDP的貢獻。我明白這樣說有點不合常規,所以先解釋一下:第一,中國發展商在買地時付出的一部分代價是所謂的”初始發展”—把原來的居民移走、拆卸、清理和夷平,以及安裝基礎設施—這些是地方政府拍賣土地前發生的事。在北京和上海,這個過程相當透明,而且法律將有關費用限制在整體土地價格的適當比例之內。然而在其他城市,這個過程可以非常不透明,相關費用更佔了土地標價的一大部分,這當中大多數進入了地方官員和他們的朋友的私囊。不管人們對這種做法怎麼想,它的附加”價值”包含了一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儘管可疑),而不是原先存在的資產。土地本身的基本價值包含的投資總額在比例上說,較人們依據拍賣價格推論出來的要少得多。 其次,土地收入本身可能並不反映任何上游GDP的貢獻,但他們的確以地方政府開支(在C+ I + G + X =GDP這個算式中的”G”)的形式支持了大量的下游經濟活動。賣地收入佔中國各地地方政府預算的大約40%。我們甚至還沒有談論地方政府發起、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資助的投資項目;我們也沒有談論有關它們償還貸款能力的問題—我將中國數據2B中討論這兩個問題。我們正在談論的是日常經營開支:警察、醫院、學校、和其他社會服務。沒有賣地收入,那些(對GDP有貢獻的)開支便拿不出來。這正是《财新》雜誌報導,已經開始在中國各地發生的事。 即使房地產投資數字和GDP數字在衡量對象方面不完全吻合,我還是認為比較兩者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窗口,讓我們看到房地產放緩對 GDP的直接影響。 說了這點,我想強調,我在這裡的計算並不是作為2012年會發生的事情究竟是什麼的精確預測,而只当作是测试一种想法,用以顯示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對高水平、而且不斷上漲的房地產投資的倚賴程度之深。要把主要部分拿走,並不需要崩潰,只需要使那失控的增長率放緩,就可以让资金池干涸。 如果投資額真的下降了—這是并非完全不可想像的事,要是參照其他物業繁榮和蕭條情況的話—景象會更糟。例如,如果2012年的物業投資下降10%(實算值),GDP增長便會降至5.3%。即使投資增長為10%(去年的一半,實算值),GDP還是會下降至7.9%—在神奇的8%以下。您可以填入任何你喜歡的數字,然後看看你會得到什麼結果。重點是,房地產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增長動力,以至適度的房地產放緩也會引發問題—你不能以為它對廣義的中國經濟影響無足輕重而置之不理。 我也想強調—在我們完全埋頭於樓市泡沫的下場之前—真的,物業只是那一直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更廣泛投資熱潮之中的一面。如果房地產佔GDP的10-13%,固定資產佔了近一半(據本週公佈的數據,包括投入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佔GDP的比例將是驚人的64%)。鑑於土地價值作為貸款抵押的普遍作用,物業界別的健康在中國尤其重要。但是這個對中國經濟構成的風險遠遠超出住宅和辦公室市場。對中國而言,房地產問題只是一個大得多的冰山之一角,我將在下一篇”中國數據”系列文章探討這個題目。 本文原載An American Perspective From China ,獲授權於此張貼。 更多關於” 中國經濟 “的譯文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