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印象记
吴敬琏印象记 笑蜀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访问结束时,将近晚上八点了,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去外边下馆子?老人家年过八旬,走路不方便,还不如就到学院的食堂就餐吧。 这时食堂大厅几乎已空空如也,剩下两三个服务员在忙着打烊。我们的突如其来,或许在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他们都熟悉老人家,见到我们是一路的,还是表现出了分外的热情。像这样到食堂大厅吃饭,在老人家显然不是第一次了。 在大厅的角落里,拣了张小圆桌坐下。随随便便点了几个菜。吃完一结算,五个人,八十二元,也就懒得抢单了,让同行的美眉买了单。吃的档次不难想见。也难怪,这时哪还有什么小炒,有几样大锅菜就不错了。 半冷不热的大锅菜,老人家却吃得津津有味,安安静静。我突然产生一种错觉,坐在我身边的老人家,不是中国最顶级的经济学家,而分明就是我儿时最崇拜的那位民办教师。那么朴素,当然,更那么亲切。 真的,在我的眼里,老人家的显赫和荣耀,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的显赫和荣耀,都改变不了他的朴素。后来我带电视台的记者去他家拍片。电视台的记者走到楼下就犯嘀咕:靠,这地儿太平民了吧。进到老人家家里,他们更震撼了,那真的就是北京城最最普通的民居,一套最最普通不过的三居。甚至,几乎一件现代成色的家具都找不出来。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镜头,而是老人家几乎一生行状的真实侧影。他的生活就一直那么简单。在他声誉最隆之时,国家领导人见了他都尊称他为老师,那时他仍然一身布衣,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在物质上,他几乎完全没有要求。因为,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之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几乎构成他全部的生命内容。 他叫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列举他的名头和他的著述,将是一个很长的篇幅。但如果以他的个人思想史为脉络,其实也很简单。他曾这样介绍他的精神导师顾准晚年总结的历史经验: 实现社会变革,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激进理想主义的,就如1789年、到1871年、再到1917年的实践;一是英国式的经过改良,渐进过渡到议会民主。顾准老师认为自己经历的挫折就在于相信过第一条道路,然后发现它不可能实现自己原先的目标。现在的总体上的中国梦,就是要进行研究,弄清楚理想或者梦想和现实的关系,寻求一种办法让梦想能够实现。 这是顾准的思想史,也是吴敬琏等思想史。这位早年苏式社会主义的虔诚信徒,因为文革的炼狱,也因为老师顾准的耳提面命,而幡然醒悟。文革后负笈留美,知道了人类的真方向,从此以毕生之力追逐,追逐自己的新梦想,也是整个民族的新梦想。 那就是市场梦,法治梦,民主梦。总归一个梦,即转型梦。 对这种追逐,胡德平在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颁奖典礼上有过精辟的概括,他是这样说的: “虽然吴敬琏老师未必是市场经济最早的提出者,但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是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风雨如晦的时候,他都坚持市场经济理论,而且是坚持得最有力、最执著、最坚强的一位。” 认定了真方向,从此不回头。什么叫知识精英?什么叫士?以精神生活为自己生命的主要食粮,毕生为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才叫知识精英,这才叫士。吴敬琏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标杆,一个榜样。相形于目下惊涛拍岸的物质主义大潮,或许可以说他更是一个奇迹。 ——原载今天《南方周末》,发表时有删节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