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纽约时报|北京不再欢迎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北京欢迎你”。七年后的今天,中国针对境外机构草拟的一部法案显示,北京已经不再那么好客。这部草案规范的对象涵盖了大学、博物馆、体育和文化团体、行业协会,以及所有在中国大陆以...

阅读更多

BBC|英媒:中美软实力较量 亚投行首战大捷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北京的亚投行标志着中国在挑战美国的软实力较量战中突然发力,首战告捷。 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评论性报道说,北京的亚投行标志着中国在挑战美国的软实力较量战中突然发力,首战告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亚投行)的名字听起来平淡无奇,它却让美国自世界二次大战后树立的世界超级大国霸主地位受到了空前最大的一次震撼。这是美国前财长、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公知学者之一萨默斯的论断。萨默斯表示,亚投行成立之时,就是美国丧失“全球经济体系的担保者”地位之刻。“自从布雷顿森林以来,没有任何事件能够与这次中国综合运用各种努力、筹建一家重大的新机构(亚投行)相比,而美国的这次失败也是空前的,美国未能说服其传统的几十个盟友别加入这家机构,从英国开始。”萨默斯是警示中国正试图在软实力领域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华盛顿前高官中的一位。习近平外交正是美国对去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亚投行的反应演化成了一场外交争议,由此产生的重大意义已经超过了成立一家开发银行。华盛顿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公然违反各方默认的不得加入亚投行的美国禁令。英国决定作为“第一个西方国家”宣布递交加入亚投行申请,招致美国批评。而其他发达国家都随着英国相继加入,对美国的批评置若罔闻。华盛顿把正在筹建的亚投行当作一个中美较量的马前卒,在这个问题上完全误判了大西洋彼岸盟友的态度。争相加入亚投行显示哪个经济大国都不愿失去和全球影响日增的中国的合作机会。而美国的老盟友以色列甚至在美国的伤口上撒盐,把亚投行称为“中国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重要的外交行动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批评说:“我们这个事情搞砸了。”悄悄后退还是强硬争夺?北京一直对强硬的美国国会阻止它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增加话语权感到失望,因此中国的雄心也并不出人意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中国事务负责人普拉萨德表示,亚投行这个问题“美国要怪只能怪自己”。很多中国事务观察者认为,亚投行标志着北京外交政策的一个分水岭。虽然亚投行带来的外交结局可能成为近期媒体的大标题,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逐渐采取多边主义并非是强硬争夺,而是这个亚洲大国的后退一步动作。其他分析人士也认为,中国慢慢接受多边机制,说明北京认识到不再能简单靠财大气粗换来政治影响。普拉萨德说,中国希望利用亚投行的多边外交,能运用其巨大的资本资源,而又避免受援国对中国的不满,就像非洲出现对中国通过双边外交直接投资导致“新殖民主义”的批评那样。 “以退为进”华盛顿彼得森研究所的资深学者、前美国财政部官员博格斯腾注意到,中国接受多边主义是其在国际舞台上对其地位更加自信的表现。博格斯腾认为亚投行的建立可以和美国在二战后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性相比。他说:“这是以退为进。显示了中国人的成熟态度。他们现在可以利用亚投行来发挥他们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其它国家甚至私人资本市场的参与将其放大数倍。”但他表示,中国仍然会继续在对外关系中侧重双边外交。观察家们认为亚投行的管理机制将使其避免成为中国财政部的一个分支。博格斯腾认为,这样亚投行则将遮盖住对中国实力的批评和质疑。美国现在态度也开始转变,未来可能会加入亚投行。货币金融研究论坛的专家马什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会向美国伸出橄榄枝,邀请其加入亚投行的董事会。”他说:“世界上两个主要经济大国首次就建立一个能匹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银行针锋相对,而北京第一次赢得干净利落。”(编译:立行/责编:路西)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探索频道的中国“软广告”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用CCTV和新华社的口气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做法效果并不好。现在,宣传部门找到了更加巧妙的方式。一个戴着工程帽的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行走于竹子和钢铁打造的脚手架之间,他身后是中国商业中心上海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我正把摄像机和问题带到通常外人无法获准进入的领域,探索全球增速最快的中产阶层心中有什么样的渴望。”建筑师福斯特(Danny Forster)如此向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的观众表述。这其中只有一个问题:无论是摄像机,还是问题,都是由中国政府赞助的。中国一直试图在国外提升其“软实力”,斥数十亿资金扩张其官方媒体在海外的部署,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此外,由政府出资建设的语言学院,也就是孔子学院也遍地开花。中国政府的新战术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似乎开始采用一种新战术:向境外电视台拍摄并播出的“纪录片”投以重金,但这样的纪录片是在共产党宣传机构领导们的支持下制作完成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是中国政府的宣传喉舌。上述做法在纪录片《运行中国》(How China Works)于本周举行的首映式上再次得以体现。这个由3个部分组成的系列纪录片不久后将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法新社报道称,这个由建筑师福斯特主持,在“国新办给予支持和指导”下拍摄的纪录片是中方与探索频道签署的三年合作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将保证探索频道每周会播出一小时有关中国的节目,这些节目都会得到北京方面的认可。预计将吸引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9000万观众的眼球。位于美国Silver Spring的探索频道总部大楼用国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探索频道的领导层拒绝透露相关协议的财政细节,这个项目在探索频道叫做“Hour China”《中国时刻》,而中国官方的翻译是《神奇的中国》。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副主任崔玉英在《运行中国》的首映式上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只靠中国自己的媒体还不够,我们希望像探索频道这样有实力的媒体机构,能够成为精彩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探索频道从2004年开始和中国官方合作,这个全球的纪录片大户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近65个小时的中国题材节目。它之前推出的中国题材作品包括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航天英雄》(Long March Into Space),以及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政府领导重建工作的《崛起的希望》(Rebuilding Sichuan)。有超过5000名学生在那次地震中丧生,他们绝望的父母们指责是腐败作风下的“豆腐渣”校舍夺走了孩子们的生命。探索频道和中国的亲密接触但是,“中国时刻”看上去是目前北京方面为了提升自身海外形象所做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努力。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建筑师福斯特曾为探索频道和科学频道(Science Channel)主持拍摄过《工程大突破》(Extreme Engineering)和《建造豪华赌场》(Build It Bigger)。本周三,又在闪烁的灯光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下推出了最新作品。首映式上,探索频道的负责人们滔滔不绝的谈起了和国新办的合作,并和中国政府的官员们一起合照。探索频道亚太地区总监魏克然(Vikram Channa)表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制造业的首都,但是未来的新中国会更加以创新为主。”他表示,探索频道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将讲述“新兴中国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探索频道:监管哪儿都有探索频道亚太地区执行总裁马丁内斯(Enrique Martinez)坚称,计划中的节目“完全”是国新办和探索频道的一次“头脑风暴”,该频道保留了对节目内容的控制权。他表示:“很明显,我们的节目也必须通过某种程度上的内部审核。由于节目向全球各地播出,所以也必须顾及监管机构的立场。”在被问及相关纪录片是否等于拿着中国政府的钱,为中国做“软广告”时,马丁内斯回应称:“我会说,你应该看看这些节目。它们很精彩,富有见地,极其深度的分析了正在发生的一切……如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法新社就此分析称,北京在严格管制国内言论的情况下,希望在海外扩张其文化影响力。中央电视台在全球各地设有分支机构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至2013年的时间里将海外工作人员的数量几乎提高了10倍。该台欧洲办公室主任表示,目前,中央电视台拥有70个境外分支机构,超过400名工作人员。中国官方媒体还纷纷在脸书、推特、视频网站YouTube和其他社交媒体网络开设官方帐号。虽然这些在中国都是被禁止浏览的网站。软实力“走火”但是,中国缔结的软实力“伙伴关系”经常也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包括美国、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多所大学都对孔子学院说不,他们担心有中国政府作后盾的孔子学院会影响学术自由。同时,最近一些要求加入中国元素或中国演员的中美好莱坞“联合制片”在票房的表现也并不令人看好。“自己骗自己”无论是叫《神奇的中国》还是《中国时刻》,在专家看来,自称是“全球第一大付费节目制作方”的探索频道和中国方面达成的项目协议是北京的一种全新做法。悉尼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的东亚项目主任瓦拉尔(Merriden Varrall)表示:“中国早就知道有人担忧它会影响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表述……现在他们换了一种更巧妙的方式来施加影响。”关注中国媒体和互联网动态的“单位网”创始人金玉米(Jeremy Goldkorn)表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角色是“阐述中国政府的观点”。他补充说:“有意思的是,探索频道说这是一个纪录片……如果说探索频道真的认为这其中没有政治的参与,那他们就是在自己骗自己。”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约瑟夫·奈:普京习近平不懂软实力

《美国世纪结束了?》作者约瑟夫·奈 (美国之音萧洵拍摄)“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批评普京和习近平喜欢谈论软实力,却不懂得如何使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相互加强而非相互抵触。他还说,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软实力能与美国匹敌,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27万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习近平的女儿要到美国留学。中国官方媒体经常引述约瑟夫·奈的话以证明这位软实力概念的发明者一贯支持中国的软实力。但是最近约瑟夫·奈在纽约谈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时却把中国与俄罗斯相提并论。美国软实力无以匹敌奈伊说,任何国家都希望把这两种实力“软硬兼施”,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巧妙的战略(Smart strategy),使它们相互加强,而不是相互抵触。普京实际上花了很多时间谈论软实力,习近平也是。问题是他和习近平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到。”奈伊进一步指出,美国的软实力是它的吸引力,它源自美国的价值观,“如果你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它们很难跟美国竞争。为什么27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为什么习近平的女儿到哈佛并于去年毕业?……就普世价值体系而言,我不知道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实体有美国那么多的软实力。”约瑟夫·奈承认,美国推行普世价值和发挥软实力并未达到其应该做得那样好:“不是强迫别的国家接受,不是入侵伊拉克,不是试图把别国变成民主国家,而是靠吸引其他人。”但是他同时指出,“把美国视为与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相连大体上是正确的,”虽然美国做得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你问别人,就显示或施加价值观的主导力量而言‘你愿意要一个美国世界还是一个中国世界?’我认为多数人大概喜欢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关系协会最近举行美国未来实力和影响研讨会,两位演讲人对美国的未来都保持乐观看法,但又不尽相同。《偶然的超级大国》作者彼得·瑟汉认为美国世纪刚刚开始;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美国世纪结束了?》作者约瑟夫·奈则认为美国世纪还未结束。美国世纪还未结束瑟汉说,美国经济如今依靠世界其它国家的部分构成美国GDP的9%,而5年后将只有3%。美国在能源独立后,其经济、政治、军事规模也会缩小。约瑟夫·奈认为,美国世纪并未结束,但会跟以前不一样。他还说,“我不认为中国会在2041年超过我们。”美国在走向未来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到一个被逼到角落、极富挑衅、军事强大的俄罗斯,及其与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结盟的影响?约瑟夫·奈的答案是,俄罗斯是个走下坡路、严重下行的国家。“一个单一产品经济、存在严重人口问题的国家。未来20年俄罗斯将走下坡路,它还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俄罗斯人平均寿命只有64岁,比富裕国家的平均水平少10年。”他说,普京不是个辉煌的战略家,而是个辉煌的战术家;他的战略是加速俄罗斯下行。他不认为中俄是真正的盟国,“中国很高兴低价买进俄罗斯油气,俄罗斯成了中国的商品生产国。”“这是普京的灾难性战略。”约瑟夫·奈担心普京“愚蠢的政策”会将美国拖下更深的浑水。中俄人口萎缩严重彼得·瑟汉对未来20年中国是否能保持稳定不表乐观。他认为,中国存在着和俄罗斯同样糟糕的人口问题。“过去4年高中生减少了27%。一胎化政策导致生育低谷。”他说,“实际上中国人口萎缩现在比俄罗斯更严重。”因此瑟汉认为,中国“向内需转型的经济政策是不可能奏效的。”他说,更别提金融体制了,用中国的金融体制衡量,象征欺诈、堕落的破产美国公司安然会“看上去经营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好”。彼得·瑟汉:《偶然的超级大国》封面 (网络截图)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封面 (网络截图)

阅读更多

自由亚州|中共加强外宣 靠“洋五毛”输出意识形态

为了提升“软实力”,中共近年来不断加强外宣战略,包括招聘洋记者、收买海内外媒体等。有评论认为,中共为输出意识形态花费不计其数的金钱、资源,但实际收效甚微。 近日,驻华记者Alex Hill在美国《Vi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其在中国媒体工作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例如不能提及“六四运动”;在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上要保持“政治正确”;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已经提前安排好等等内幕。 文章说,他所工作的杂志在中共的领导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现实以及社会主义民主。而中共控制的报纸、杂志、出版社、网站、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一共聘请了数百名外国人作为作家、编辑、主播,共同传播新中国真理。 广州独立作家野渡周四告诉本台,招聘洋记者是中共为了提升“软实力”的大外宣战略方法之一。 “前 几年胡锦涛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就大力提所谓的中国的崛起。他们觉得这个国家已经有了那么庞大的经济基础和财富,但在国外对中国的印象相当糟糕,特别是人 权这方面的状况,这么多年一直被全世界的媒体指责。所以在前几年开始有了一个所谓大外宣战略,要有相应的媒体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就是所谓的软实力。”2009年,中国官方《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这也是继《中国日报》之后的第二份官办英文报纸。据了解,《环时》英文版创刊前就在海外驻华记者中招聘了60名英语新闻记者、编辑,10名外籍专家以及5名管理人员。野渡又补充,除了招聘洋记者,中共同时还收买了大量海外或驻华的媒体,用以输出其意识形态。“不惜代价地收购、或者收买了大量的国外媒体来从事大外宣战略。应该说,这几年所花的资源和钱财不计其数。驻华媒体来说,他们往往有相应的渠道向外反映中国目前真实的状况,这是中国对外宣战略不能容忍的,所以要在各方面加以限制,包括对媒体报道内容的限制,对他们要采访的对象限制,甚至包括了收买,‘洋五毛’也蛮多的。”去年,德国之声的评论员泽林(Frank Sieren)刊发了一篇题为《从天安门到莱比锡》的文章,称“1989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时失足,如果西方单方面夸大事实描述该事件,无助于任何人,和中国政府对1989年的事件保持沉默一样可耻。”引发极大争议。河北资深媒体人朱欣欣周四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共透过外文媒体输出意识形态,有必要提高警惕。“在 中国的这些外国媒体都是这样,官方尽量地控制他们,引导他们采访报道官方所允许、所希望看到的那些报道,而不希望看到境外记者完全所按照他们所看到的真实 的报道。中共对海外记者也是这样,软硬两手,软的一方就是平时要拉拢他们,给予些特殊的好处,为他们所服务,硬的一手就是如果不听他们,他们就给这个记者 找些麻烦。等于说变相地影响国内,同时也影响国外,来欺骗世界和公众。需要大家不断提高警惕,这样会扭曲很多海外人士对中国、尤其是中共的认识。”野渡则认为,中共的外宣战略并不高明,实际也收效甚微,因为“说真话”的媒体仍然是大多数。(特约记者:扬帆;责编:胡汉强/吴晶)

阅读更多
  • 1
  • ……
  • 7
  • 8
  • 9
  • ……
  • 9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