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

爱思想 | 李钟琴:勘破韩寒“代笔”门

李钟琴:勘破韩寒“代笔”门 进入专题 : 方韩之争    ● 李钟琴       作者按:今天是正月最后一天,如不出意外,这将是我关于韩寒代笔门的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帖子。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出春节大戏该落幕了。本文并非新作,实乃以《“公知”们为何纷纷跳进韩寒挖的大坑?》一文为主,以我的另外两三个帖子为辅,加以补充修改而成。不当之处,尚请网友批评指正。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频,翻看了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要不是抱有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令我不解的是,在韩寒已经被扒得体无完肤之时,竟然还有些“公知”飞蛾投火般地出来挺韩,比如易中天先生、张鸣先生、信力健先生,以及还算不上“公知”的鲍鹏山先生等等。     我怀疑,“公知”们可能忙于思考着怎么解决国际、国内大事,对所谓“方韩之争”这类“没有意思”(张鸣先生语)的小事并没有作深入了解,懒得看网友们的质疑文章,仅是凭着印象,凭着成见,凭着立场,就对质疑者作了否定。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公知”和读者耐心看看下面关于《三重门》的几个疑点,判断一下大家的质疑是否有道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舟子和网友们围绕《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作品找出的疑点太多了,不胜枚举,以下例证都是方舟子及网友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只是略作整理,不敢掠美!          韩寒高一时到底“彻夜”干了什么?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     而韩寒在2009回忆高一生活时却说,他在高一“干的坏事非常多”,忙着交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甚至花一星期时间研究如何在半夜里爬管子进入女生宿舍。(注1)     那么,他还有时间写《三重门》吗?韩寒赶紧在2012年1月25日的博文《光明和磊落》中解释道:“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韩寒曾多次说自己不读中外文学名著,甚至连中国“四大名著”也没看过。而有网友通过阅读《三重门》,发现书中引用中外名著五十余种,涉及中外名人近百人(注2),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知识面。才华可以“天赋”,但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得来,一个不读书、包括语文在内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如何具备如此丰富的知识?     面对质疑,韩寒一改此前宣称“不读书”的浪子形象,忽然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小书虫。他在《正常文章一篇》中说:“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韩寒高一这一年既要交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半夜爬管子进女生宿舍,又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还要彻夜创作长篇小说《三重门》,还荣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可真够忙的!     可惜,韩寒想通过扬言自己酷爱读书,来解释为什么《三重门》等作品能够吸古纳典、旁征博引,一不小心把牛皮吹破了——如果他知道“二十四史”是套什么样的书,肯定不敢这样吹牛。一个曾承认“读不懂”《围城》的人,居然能彻夜阅读《管锥编》!一下子又露出了不读书的底色。          作者会对自己作品不熟悉吗?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一问三不知?     韩寒对《三重门》书名的含义说不上来,这个就不用提了。在2000年CCTV“对话韩寒”节目中,主持人问韩寒,台上的那个女孩是不是像《三重门》中的女主角Susan?韩寒的反应,明显不知道Susan为何许人也。当主持人追问时,韩寒只用了一句“这个我们私下交流”敷衍过去。     方舟子在《谁是“答春绿”——假话连篇的韩寒》中还举了一个韩寒没读过《三重门》证据。因为张放没有理解《三重门》里的一首蹩脚的谐音诗“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遭到了韩寒的冷嘲热讽。韩寒在1月28日的博文《答春绿》中得意地说:“我当年写《三重门》的时候挖了这个坑,不料十三年后,这个团伙的某位成员居然扑通掉了下去。没有想到2012年刚刚开始,年度笑话已经诞生了。”方舟子在看了《三重门》后发现,《三重门》在引用了这首诗后,紧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的真实含义:“我没有文化,我只会种田,欲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读过《三重门》人,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坑”,因为这个“坑”在小说中就已经被填上了。张放不理解,说明张放没有完整读过《三重门》;韩寒吹嘘这是自己挖的一个“坑”,恰恰说明他对《三重门》的内容很不熟悉。     网友道前子发现,2005年11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不久,在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中,网易主持人念了《就这么漂来漂去》封底的一段话,韩寒否认说:“啊,这不是我写的。”主持人吃惊地问:“不是你写的?”韩寒说:“这……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很肉麻啊。”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韩寒认为这段话是出版社的编辑写在封底的,岂不知这段话正是其书里写的,是从该书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5页)摘录下来的。     韩寒承认这段话不是自己写的,那么这就说明,这段话肯定是有人代笔。韩寒在悬赏时曾说谁若是找出“哪怕代笔一行字”的证据,他将奖励2000万,范冰冰随即附和说她也愿出2000万“共襄盛举”。他们的信誓旦旦还算数吗?     对此,韩寒通过《成都商报》解释说:“韩寒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才矢口否认。”     对于其悬赏之事,韩寒在接受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采访时说:“但我又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团队,所以才开玩笑的,拿出了这个悬赏。”     高调悬赏,到头来被他解释成一个“玩笑”!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中赞扬韩寒“是汉子”。韩寒对自己说过的话百般抵赖,言而无信,这也居然能成为易先生心目中的“汉子”?看来易先生对“汉子”的要求也太低了。          《三重门》写的是中学生活还是大学生活?          有网友通读《三重门》,发现这本小说写的并非初中、高一生活,而更像是大学生活。高一就退学、并没有大学生活体验的韩寒,能写得出来吗?这可不是发挥文学想象能够办得到的。再说,如果韩寒是凭天才般的想象来写大学生活,可又为什么在小说中明确说明写的是中学生活?     《三重门》的原稿可能本来写的就是大学生活,后来因为要冒中学生之名,硬改成初中、高一生活。因为改得不细致,所以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初中、高一学生整天忙着参加“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忙着谈恋爱吗?更奇特的是,中学老师讲的课居然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史等大学中文系才有的课程,而且初中生、高一学生还要考“学分”。     且看《三重门》里师生的对话:     胡教导果然教西方文学出身,张口说:“你很喜欢读书吗?”     雨翔忙称是。胡教导问下去:“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得很多吗?”只等雨翔点头。雨翔忙说不是。     胡教导沉思一会儿说:“那么自然主义的——比如左拉的书呢?莫泊桑老师的书喜欢吗?”     试问,这是中学师生交流的问题,还是大学师生交流的问题?          到底谁有可能写出《三重门》?          2007年6月18日,韩寒在接受凤凰网《凤凰非常道》栏目主持人何东的访谈中,坦言自己“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儒学”、“我是真没看过《红楼梦》。”但《三重门》中却有对《红楼梦》情节的描述。     韩寒曾对湖南卫视记者表示他“看不懂”钱钟书的《围城》,说钱钟书“文笔太难”、“太学贯中西,有太多的英语”。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三重门》、《书店》等作品深受钱钟书的影响,甚至有些句子也是在刻意模仿钱钟书,并列举了《书店》中一些和《围城》里的句子相似的例句。     韩仁均忙在《说说我自己》中替韩寒解释道:“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     儿子明明说只是翻了翻,看不懂,老子偏偏说儿子在小说中刻意模仿《围城》的风格,该让读者相信谁呢?到底谁喜欢《围城》?     幸好又有网友又扒出了韩仁均1991年获上海《故事会》第一届“最佳故事”奖的作品《难成眷属》,韩仁均在此文中写道:“俗话说:好过的时候两个月像两天,难过的时候两个月胜两年。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老头子恋爱起来如同老房子着火,一烧着就没救了。想不到方根龙这‘小老头子’恋爱也如老房子着火一般没救。”对《围城》里的细节描写信手拈来,说明韩仁均对《围城》相当熟悉。     那么,深受《围城》影响的《三重门》的作者是谁,还不清楚吗?          手稿是写作者最有力的证据吗?          如果说,《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人》是已届中年的曾考入华中师大中文系的韩仁均所写,所有疑点都荡然无存,一切将变得顺理成章,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     而若说这些是十七岁的少年韩寒所写,疑点会越扒越多,以致于韩家父子根本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韩寒干脆不解释了,表示“不再回应”。为了压制质疑之声,还虚张声势地到法院上告,恐吓无效,先是悄悄地从普陀区法院撤诉,继而悄悄地从金山区法院取回上诉材料。韩家父子的所谓证据,估计就是韩寒在博客上晒的那些抄写得整整齐齐、连页码都没标的“手稿”吧?这些东西能经得起法庭的检验吗?     信力健先生在《方韩论战的冷思考》一文中却说:“在麦田、方舟子开始质疑的时候,韩寒出示了手稿就足以应对质疑。因为手稿是一个写作者能够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明,特别是在电脑化时代,作者手稿更显珍稀。”     仅仅有手稿,就是写作者能够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吗?我看未必!如果我把《红楼梦》抄一遍,难道就可以证明我是《红楼梦》的作者吗?基于文本的分析、论证、推理,加上对写作时间、出版时间、当事人的回忆等等的分析、佐证,这些要比仅有手稿等所谓“实证”更靠谱。     再说,在电脑化时代,难道写作者们因为没有手稿,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自己写的吗?我看这是杞人忧天。易中天先生在貌似公允的《我看方韩之争》一文中有个表态,我就非常赞赏。易中天先生说:“我支持方舟子质疑韩寒。如果哪天他要质疑我,我也表示竭诚欢迎。”有真水平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被人质疑代笔。因为你的作品你最熟悉,你的创作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证明。只有心中有鬼的人,才不敢参加一切文学活动(如在博客上声明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讲座,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等),才在面对质疑时赌誓悬赏,辱骂恐吓,惊恐万状,进退失据。          鲍鹏山先生的诡辩          鲍鹏山先生为了替韩寒说话,先是步网文《人造鲁迅》的后尘抛出“苏轼代笔代考”论,又在《新民周刊》发表《方舟子“倒韩”的事实和价值》一文,再次拿苏轼为例,意在驳斥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韩寒的荒谬。他写道:     甚至,我们还能质疑苏轼的进士考试是有人代考。理由如下:苏轼《凤鸣驿记》云:“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是年(1056年),苏轼21岁。但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叙》:“嘉?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又《东坡先生本传(《宋史》)》:“ 嘉?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显然,苏轼举进士当为1057(丁酉)年,年22岁。结论是:苏轼进士考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记错了?     如果说,鲍先生在文章中宣扬的“天才论”说明他脑筋的不清晰,那么,瞎扯“苏轼代笔”论,则说明其学问功底的不扎实。     鲍先生认为苏轼“代笔代考”的理由,主要是苏轼对自己考中进士的时间与苏辙等人的说法不一致,苏轼说自己“丙申岁(1056年)举进士”,而据苏辙等人的记载,苏轼考中进士是在丁酉年(1057年)。于是鲍先生就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宣布:“苏轼进士考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记错了?”     鲍先生错就错在,他没有正确理解“举进士”这个词的含义。举进士,意思是参加进士考试,并不是考中进士的意思。考中进士,那叫“进士及第”、“登第”。     唐宋时期,京城会试(进士考试)均在春季(正月或二月)举行,故称春闱。苏轼参加会试的时间是在丁酉年正月,远在四川的苏轼必须在上一年(丙申岁)的秋冬季节出发,才能不耽误考试。苏轼于丙申年离开家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举进士),第二年(丁酉年)春天进士及第。苏轼的说法与苏辙等人的记载并不矛盾。     “举进士”这个词,对研究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史籍中常有某某“举进士不第”的记载。若按鲍先生的理解,岂不成了“中了进士没考上”了?鲍鹏山不理解“举进士”的含义,与余秋雨把“致仕”理解成“求官”有一拼!     李贺因为其父名讳的原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韩愈特意写了篇著名的《讳辩》为李贺辩解,文章开头就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如果把文中的“举进士”解释为“考中进士”,请问鲍先生,这篇文章该如何理解?     鲍鹏山先生质疑苏轼的前提并不成立,却想用来说明质疑韩寒之荒谬,此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乎?          关于发挥“文学想象”的狡辩          网上流传贺卫方先生的一段“微博”,挺韩者以此来为韩寒的“穿越”作品作解释。贺卫方先生说:“有人把艺术文学的创造当做一种经验活,必须有经历,才能出作品。其实,没经历,未必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况且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力,甚至虚构出那种比真实世界还典型的文学天地。贝多芬晚年感叹他的境界只当得八岁的莫扎特;吴承恩无需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     单看贺卫方先生的这些话,一点都不错!但是,如果拿这些话来与署名“韩寒”的作品作类比,则大谬矣!     比如韩寒的《求医》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的情景,《书店》中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情景(如闭架售书),《三重门》里面出现对大学生活的描写,有人遂替韩寒解释说,这是韩寒发挥文学想象的结果。难道吴承恩必须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吗?难道二月河必须在清朝雍正年间生活过才能写《雍正皇帝》吗?     我惊讶于这些人的奇特的思维和逻辑!     吴承恩明确告诉读者,他写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二月河明确告诉读者,他写的就是清朝的故事。他们所想象的,都是他们想告诉读者的情境。     而韩寒明确告诉读者,《求医》、《书店》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就医、买书经历,那他就没有理由在作品中靠想象描写成七十年代的场景;《三重门》写的是中学生活,那他就没有理由发挥想象把中学生活写成大学生活。     举个例子说吧,某人写了篇小说,讲的是中国21世纪的故事,但在小说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城市马路上跑的是马车,家家户户点着油灯,官员坐着八人大轿,女人都缠着小脚……请问,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描写吗?这可以用一句发挥文学想象来解释吗?          所有疑点集中到一起,就能形成证据链          尽管韩寒亲口承认《就这么漂来漂去》中有一段话不是他写的,但仍有些挺韩的人咬紧牙关说:质疑韩寒没有确凿证据!     他们所说的确凿证据,可能是指“人证”,即有人站出来承认他是韩寒的代笔。     而我认为,如果狡辩的话,所谓人证物证,仍不是确凿证据。因为人证、物证也有可能伪造、栽赃。如日本电影《追捕》里杜丘被诬陷为小偷,就有“人证”和“物证”。     在事实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自白,所做的分析、论证、推理。比单纯的所谓“人证”和“物证”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仅有一个或几个疑点,或许可以解释过去;每一个疑点,或许都可以一一狡辩;但数十、上百的疑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即使能够一一解释,也足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证据链!     下面是我在“猫眼看人”论坛一个网友的回帖中看到的案例:     1979年夏天,美国康乃狄克州伯灵敦镇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失踪,后经警局和全镇居民两昼夜寻找,在树木里发现她被烧焦的尸体。时任康州警政厅刑事鉴识化验室主任李昌钰博士受邀参与案件侦破。     李昌钰连夜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在现场已经被部分破坏的情况下,判断女孩是被奸杀后用汽油焚尸。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被强暴时被人用她的衣服蒙住脸。他提取了已经被烧焦的用来捆绑小女孩的鞋带,并在警察的帮助下在现场不远处找到了一枚用过的火柴和凶手的毛发,后来又找到凶手作案用的小刀。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化验推理和排查。住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同学罗纳被锁定了:罗纳有这种稀有的火柴;有这样一把单刃小刀,恰恰小刀又不见了;他家里有长捆鞋带,恰恰他前几天又给人帮忙刷过红油漆;恰恰他又是B型血(那时还不能查DNA);经搜查他汽车后备箱,有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而这恰恰又与小女孩脚踏车的颜色相同;更巧的是,他家里也有一个汽油桶。     李昌钰以鉴定专家的身份接受了陪审团的询问,尽管罗纳咬紧牙关不承认自己杀了人,也找不到现场目击者,但最终大陪审团认可罗纳犯案的证据,宣布正式以强奸谋杀罪起诉罗纳。不久,辩方也认为证据无懈可击而认罪。罗纳因为强奸并杀害乔安娜而被判30年的徒刑。     以罗纳案来说,如果逐条辩解的话,每一条都可以解释。     依靠一盒火柴能定罪吗?有火柴的人多的是!     就因罗纳认识小女孩能定罪吗?认识小女孩的人也不少!     仅因罗纳有相同的小刀能认定人就是他杀的吗?有这种小刀的人多的是!     因为是B型血就能确认凶手吗?B型血的人多的是!     仅有长捆鞋带就能确认凶手吗?有长捆鞋带的家庭也不少!     刷过红油漆就是凶手吗?油漆匠经常帮人刷红油漆!     家里有一个汽油桶就是证据吗?家里有个汽油桶并不犯法!     汽车后备箱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是证据吗?也许这只是巧合!     ……     单凭某一两条,不仅不能成为证据,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的指控。但所有的疑点加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证据链,其可信度并不亚于一个“人证”。     参用数学上的“概率论”来解释,孤城异客网友指出:这么多的疑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对世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在侦破刑事案件中广泛采用的指纹、DNA验证法,其准确率也并非百分之百,但其误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韩寒”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以及他一个多月来的博文、他亲口说出的话,就是无法抵赖的证据。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文本分析和推理、论证,发现了大量的破绽和疑点,如此多的疑点集中到韩家父子身上,展现了质疑者不可辨驳的逻辑。所有疑点都集中起来,还不足以形成一条证据链吗?          为挺韩“公知”们说句话          我在猫眼看人论坛看到了好几个帖子,列举了挺韩的“公知”名单及其言论,跟帖则是一片骂声。韩寒说他在《三重门》中挖了一个坑,以看人掉下去为乐。我看,那些不明就里便纷纷出来挺韩的公知们,又何尝不是在主动跳入韩寒挖下的大坑?     人们把经常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有学术背景、有道义担当的知识分子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而在韩寒代笔门中,“公知”仿佛成了贬义词,经常看到网友们在相关帖子的回复中说:看还有哪个“公知母知”来为骗子背书!     在此我想为“公知”们说句话:“公知”们经常就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不可能所有意见都正确,不可能每句话都无可挑剔。偶尔看走了眼,说错了话,并不代表他们所有的文章都错误,更不代表他们的人品有问题。有的“公知”一开始出来挺寒,是想替韩寒打抱不平,但在逐步了解详情之后,便会改变态度。勇于接受批评,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看法,我想这是真正的学者和“公知”应该具备的素质。     记得2009年3月,我曾在一个帖子里批评贺卫方先生的一首小诗不讲格律,贺卫方先生不久就通过我的新浪博客给我发来了纸条,承认自己对格律不太精通,语言诚恳地感谢我的批评,这使我对贺卫方先生肃然起敬。按说贺先生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我也没指望贺先生能够回应,但贺先生的回应,体现的是一种能够接受批评的气度和胸怀,这才是大家风度。     如果韩寒父子当初没有对麦田、方舟子进行污辱和谩骂,而是诚恳地接受批评,如实解释事情原委,我想也不至于激起网民的“倒韩运动”。          质疑韩寒事关社会诚信          代笔之事古已有之,赵翼《廿二史札记》里就有篇谈及东汉时人代笔的《倩代文字》。只要当事人不说谎,读者也不计较。在当代,多人共用一个笔名也很常见,如余秋雨极力否认曾经加盟的文革批判组“石一歌”,就是十一个人共用的笔名。“林达”据说是一对旅美夫妻的共同笔名,署名“林达”的文章,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夫妇二人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如果“韩寒”是父子共用的一个笔名,我看也无可厚非,起码可填补中国文坛的一项空白嘛!     为什么网友们不质疑“林达”等等而偏偏质疑“韩寒”呢?我想,这是事关诚信的问题。梁效也好,石一歌也好,皇甫平也好,林达也好……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事人也没有说谎欺骗读者,只要合作者没有署名权纠纷,勿庸别人说三道四。而“韩寒”就不同了,之所以闹到今天,就在于韩家父子的说辞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给人一种不诚信的强烈信号,进而激发网友们继续质疑的热情。     记得当年打周老虎,网友们的打假热情也是经久不衰。按照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的逻辑,周正龙等人编造发现华南虎,是个善意的谎言,有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让大家有个美好的希望多好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神话打破呢?打破这个神话的价值何在啊?如今大家当然都明白了,揭穿周老虎,就是为了得到真相;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已经极为稀缺的诚信;就是要告诉骗子:他们眼中的人民“素质”再低,也不会低得所有人会永远被骗子欺骗!如果周老虎这类骗子胜利了,那岂不是我们全民族的悲哀?     如果仔细阅读署名韩寒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前、中、后期的风格迥然不同。其前期《杯中窥人》、《求医》、《书店》、《三重门》等,喜欢掉书袋,文字较古雅简练,显系出自一人手笔;而2005、2006年韩寒博客上的博文,则文理不通,病句连篇,显系一毫无文字功底的“差生”所作,这些博文现已全部删除,但镜像仍在,网友均有复制;后来针砭时弊的博文,则时有机警风趣之言,文字也通顺可读,从不旁征博引掉书袋,与其前期文笔又有不同……看来这里面水很深,写作者靠写作常识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了。     大家质疑韩寒,窃以为并没有什么“阴谋论”,不必想得太复杂,大家也只是弄清真相而已。     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基础。没有真,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任何造假行为,哪怕是虚假的“正面典型”,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损害。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绝不会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一文中正告方舟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道歉只会加分。死硬到底,则可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看用来忠告韩寒及其背后的那些人更合适!用来提醒挺韩的“公知”们,亦无不妥!     (2012年2月21日)          =======================================          注1:     见韩寒2009年10月《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一文:“当年进松江二中非常不容易,好在现在不怕老师了也不怕被开除了,我就可以全部交代,当年是因为我初中的女朋友直接免试被这里录取,我才锁定了这所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干的坏事非常多,不好好上课(但是我一直在好好学习),假装抽烟喝酒(出了学校以后反而十年没有沾过),半夜爬水管子去三楼的女生寝室——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进去,我也是研究了一个星期,这个工程就像《越狱》一样,需要图纸,我这里还有一份当年设计的路线图,可以顺利安全的进入女生寝室,当然,这个计划的最后一个程序是要有人给你开房间门的,要不你爬上去干吗干谁?和女朋友分手后,还泡过学姐,追过学妹,中意过老师,后来留级了以后,又认识了同班的女朋友,相处多年。如今可以全部说出,好痛快啊。”          注2:     据网友的检索,《三重门》引用的名著名篇如下:     《三字经》、《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尚书》、《论语》、《左传》、《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江南的水》、《贺拉斯》、《流浪的人生》、《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西厢记》、《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广阳杂记》、《康河里的诗灵》、《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孟子》、《会通派如是说》、《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休谟的死》、《包法利夫人》、《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管锥编》、《出师表》、《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长恨歌》、《肉蒲团》、《淮南子》、《羊脂球》……          《三重门》涉及到的名人如下:     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韩非子、荀子、庄子、朱光潜、狄德罗、徐志摩、竺道生、柳永、毛泽东、宋玉、韩愈、柳宗元、刘墉、海德格尔、叔本华、孔德、墨子、林徽因、雅典娜、唐寅、曹聚仁、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墨索里尼、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奥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孔子、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梁实秋、戴望舒、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鲁晓夫、栗良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李渔、杜牧、张俊欧、亨利、托尔勒、普里戈金、莎士比亚、江青、罗曼·罗兰、王尔德、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    进入专题: 方韩之争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专题文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482.html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韩老虎上访维权,众粉丝情何以堪?

作者: 三界神尼  |  评论(2)  | 标签: 韩寒 松江府上海县有句土话,叫“老卵”,是专门形容象松江府上海县县民韩寒这种狂妄之徒的。可是我现在再拿这句土话去套韩寒,却发现怎么也套不上了。自从他被方舟子挑衅后,一改往日嬉笑怒骂得意洋洋的神情,哭丧着脸夹着尾巴逃回家舔伤口,“卵”再也“老”不出了。前几天才得知,他已经默默地背起行囊,踏上了漫漫上访维权的不归路,求爹告奶,要仰仗曾经被他奚落过的体制,作为权威,刷道圣旨,御赐块“民意领袖、当代鲁迅、千年神童”的牌匾和“不容质疑”的丹书铁券,身穿黄马褂,手握尚方剑,强迫粉丝重新竖立起对自己的迷信鸟。 这让我等围观群众大跌眼镜,我还等着见识你这位 “当代鲁迅” 所谓的文采,总以为能看上你们大战三百回合呢。人家鲁迅跟人对垒,哪次靠的是法院信访局?你平时不是挺拽的吗?你平时不是挺能吹能写的吗?怎么也装出一副弱势群体的熊样,就这么泄了?你怎么也不通知一声记者以后到京城哪个桥洞底下去采访你?你让亿万韩粉情何以堪?你让鲁迅脸往哪搁?粉丝丢不起这人哪!扯那!那爷今朝要请侬七生活! 天下做人粉丝的人其实最可怜了。何谓脑残?做人粉丝即是脑残。尤其在中国,历来有做人粉丝的习惯,有天生的“偶像情结”,很多中国人似乎一生都在苦苦寻找着自己的偶像,上下而求索,不找个偶像来崇拜崇拜简直浑身都觉得不自在。于是,各路骗子就有机可乘,纷纷粉墨登场,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挥洒,前有义和拳信仰大师兄,后有红卫兵崇拜毛冬冬,古有长毛贼追随天王洪,今有众弟子痴迷某某公,末了,最后还没忘蹦出个韩神童。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巨轮正是由这一出出荒诞不经的崇拜连续剧推动的,偶像和粉丝始终是里面的主角。直到微博技术的出现,更降低愚人们找偶像当粉丝的难度,更方便了各种奸邪之徒散布谣言。他们宣传邪说,蛊惑人心,扩大影响的途径,打着什么“学者、名人、写手、作家、公知”的旗号,内怀奸诈,包藏祸心,或巧言令色,专挑愚人爱听的说,如空谈民主取悦对现实不满者,而摇身一变俨然成为“民意领袖”,如鼓吹“新读书无用论”,而被厌学少年视为“知心姐姐”,或危言耸听,专选愚人害怕的讲,以图精神控制,神化自己“天降神童”的野心家地位,美其名曰“百花齐放”。望着日益增长的粉丝数动百千万地日益增长,他们嘴角露出了狞笑,可谁知道里面有几个是洪秀全?有几个是毛冬冬?想那韩仁均路金波之流都是如当年黄巢洪秀全那样的“不第秀才”,长期处于三流作家的行列,心理严重表态,充满着对社会的仇恨,等靠诈术积蓄够了脑残粉丝,一旦风吹草动觉得时机成熟,定要兴风作浪、为妖作怪、报复社会。 我还发现有个规律,越土的脑残越爱追偶像当粉丝装洋盘,微博里什么鲍鹏山、什么易中天、什么贺卫方,多得要命。微博里“关注”的偶像越多,我告诉大家,此人脑残得越厉害。洋人一般只关注球星歌星影星,相比之下,政客和所谓的文化人并不那么为粉丝热衷。而中国人心灵极度空虚,老要找个活人当自己心灵鸡汤,喜欢在文化人中寻找“人生规划师”,像是在找个万能搜索引擎,以后有什么疑难,只消敲几下键盘,就能在偶像那里找到答案,产生对教主般狂热的崇拜和强烈的依赖。往往这样的人,也有显著特征,平时说话最喜引经据典,最喜抬出偶像,动辄就做出真理在手的样子说:“某某名人说过,某某洋人说过”,显示自己乱七八糟的书看得很多。可唯独说不出自己的见识。在电影《大浪淘沙》里薛鉴白有句台词:“年轻人最大的毛病是感情冲动,而盲从又是感情冲动的忠实朋友。”别看薛鉴白不是名人而被塑造成大反派,倒是讲出了实情:越喜欢做人粉丝的人,越爱感情冲动,也就越不成熟,也就越容易接受邪说,为人所利用。 一旦他们认准了自己的粉丝地位,会义务为偶像分忧解难,会主动为主义站台背书,不讲索取只求付出,比家里养的看门犬还敬业。要是偶像和别人发生了矛盾,可能偶像还没来得及反应,他们就已经群起而攻之了,污言秽语一起上。这一次倒韩,韩粉倾巢而出,对实质问题视而不见,要么顺带问候别人的母亲时破口大骂倒韩网友是“水军五毛”,要么就只会表忠心:“我就是相信韩寒,读韩神童的书,听韩神童的话,当韩神童的好粉丝”,要么明知韩寒有假,也要竭力转移话题:“你们为什么不去关注吴英,不去关注贪官,非要质疑我的偶像?方舟子老婆也做假了,你们为什么不管?”活像当年陈水扁的女儿撒泼:“国民党的那些头目也贪腐了,你们为什么不关心,非要针对我们扁家?”有的甚至上纲上线说:“你们攻击韩寒,就是攻击中国的民主领袖,就是打击中国民众对民主的向往!”说这话就不怕被雷劈?就不怕风大扇了你的舌头? 粉丝对偶像这么忠心,相反,偶像可从不把粉丝当人看,而是当牲口看的。无论哪个偶像,天王洪大师兄也好,某某公毛冬冬也罢,都把粉丝当利用工具,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尽把粉丝往死路上推,粉丝的生命一钱不值。韩神童等网络偶像靠着百万粉丝才能赚钱,有了粉丝捧人场,才不愁有人请他出书拍广告,大赚出场费,没了粉丝,只有喝西北风。可他赚了钱,会分给你们粉丝多少呢?你们就跟小鸡仔小猪仔一样可以在偶像间相互买卖,必要时还可以出卖你们,你不觉得你微博和博客里加了那么多偶像,对自己是一种耻辱吗? 中国的粉丝另外还有个特点,当他成为某些“理念或主义”的信仰者后,会爱屋及乌,自觉成为某些打着这些主义旗号的“组织”的粉丝,觉得凡是该组织做的事,都是正确的,维护该组织就是效忠了该主义。且极其具有献身精神,容不得别人半点对这组织的批评,一旦这组织被揭露干了多少坏事,他会主动跳出来圆谎,即使一分钱没分到,也要义务地出来当帮闲,使劲遮掩,即所谓“用屁股决定大脑”,也就是说,他已经为“信仰”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人判断是非的能力,完全成了精神上的奴隶。 我在网上发言,根据的是自己的判断,不为任何财团左右,不受任何势力影响,不拘任何主义限制,不依附于任何民粹。不论哪派不合我意,我都要骂。这让一些人感到很困惑,他们惊异地问我:“你到底是哪派的?是左还是右?怎么听你说话一会对体制不满,一会又对我们的组织说三道四?”在这种人看来,不去投靠某个派别而有独立思想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你要么投靠左派要么依附于右派,这才算正常,他们始终搞不懂:“人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呢?”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国人比洋人还精神空虚,比洋人还不肯动脑子。他们不懂得,人生最宝贵的,除了有这个身体,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是具行尸走肉。他们不懂得,除了已经开悟的佛可以做“人天导师”,菩萨值得自己顶礼,其它的人,无论什么领袖、上师、教授、学者、演员、军师、能人都不值得自己去崇拜,因为这些人的谬误未见得比你我少,和你我一样生活在“无明”之中,何必去膜拜。叫大家不要乱拜偶像,就是这道理。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群是不可能有他们想要的“民主”的,这是民智问题。如果说对佛的信仰是正信的话,那么除去对已开悟的佛菩萨诸圣贤之外的信仰,即是迷信。民主需要在一个普遍是正常人的社会里,在一个崇尚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的社会里,才能正常运行,在中国这种民智未开,有十多亿不能站在公正立场看问题的脑残疯狂粉丝,充满着千万大大小小类似韩寒的诈骗集团,各种迷信和邪说甚嚣尘上的社会里搞民主,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实行了,用不了几天又会回复到疯狂个人崇拜的专制中去,大家又要回到过“早请示晚汇报”的日子里去了,只不过把画像从毛改成了韩。因此培养中国人的独立人格,什么时候他们真正懂得“独立思考光荣,人云亦云可耻,做人粉丝愚昧,竖立偶像荒唐”,什么时候才能民主。 荀子曰“有治人,无治法”,人的问题第一位,制度的问题是第二位的,中国首要问题是解决人的智力问题,而制度问题、道德问题都由其派生,居于次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智力不等同于学位,更与小聪明无关。会独立思考的人,有自己见识的人最聪明。人要都会独立思考,不容易被奸人邪说左右了,精神上不再那么空虚,不那么急于找偶像当粉丝了,制度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实无论什么制度,这样的国家都搞得好。相反,像中国有那么多智力低下的粉丝脑残,就是华盛顿降世来帮忙,那也白搭,用不了几天就是韩寒父子的天下了,保证。 我虽然不是方舟子的粉丝,但不得不说方舟子作为一个没有特权的普通网民在打假问题上,功不可没,开了个很好的头,没有他,韩氏诈骗集团不知道还能骗走多少粉丝的血汗钱,不知道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社会毒瘤。但即使他以后不打假了,我们依旧不会放过韩骗,请韩骗不要以为能摆平方舟子就能摆平我们。 望着走在漫漫上访路上韩寒的背影,粉丝们,你们就可劲哭吧:“送偶像,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状子别有错别字。路漫漫,雾茫茫,上访的道路多崎岖,法院大门几点开?偶像啊偶像,亲爱的偶像,当心桥洞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4d0a70100z9kj.html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方绍伟:“方韩大战”中的“新春秋战国”

方绍伟:“方韩大战”中的“新春秋战国” —-从“品牌竞争”与“意见市场”的角度看 作者:方绍伟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13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3 10:24:06 阅读量:283次     进入2012年之后的这场“方韩大战”的本质是什么?是公众人物一时意气用事么?是自由派反感“韩三篇”的继续么?是关于任何人质疑韩寒的自由权力么?是为了捍卫个人没有弄虚作假的名誉么?是关于批评与反批评的公共理性么?是关于颠覆“偶像崇拜”的时代潮流么?   这些显然都是“方韩论战”的重要方面,但却都不是问题的本质。网络时代的当今中国就像一个“新春秋战国”,是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和开放化带来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熊培云与彭晓芸讨论是非对错与大众情绪,鲍鹏山与李钟琴争辩“倒韩”的事实和价值,可“方韩大战”的本质却只有五个字:争夺影响力。用商业化的语言说就是:品牌竞争。更通俗地讲则是:比谁狠。   如此多娇的那个江山就是能让人产生影响力的中国环境,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就是这个影响力环境。   这意味着,是非、情绪、事实、价值,一切的一切都是手段、都是浮云。韩寒也许真的没有作假,但关键根本不是韩寒有无作假,而是人们是否相信他有“假的痕迹”。方舟子也许是因为韩寒攻击他对悬赏的挖苦而动怒,但关键也根本不是方舟子一时性起,而是他的“打假”从来都是为了轰动效应,从来都是为了个人影响力。   也就是说,是非真相也许存在,但是非真相从来都不是“独立”地存在,是非真相从来都是存在于“认为它存在”的人们心中。更直白地说:真相不可能离开个人意见和认识能力的污染,这对实利至上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与影响力或个人品牌相比,事实真相与公共价值都是低一个层次的利益,科学精神与理性品质也都是次一个级别的要求。   我当然不是说方韩两人会颠倒黑白、践踏共识,恰恰相反,任何一方都会力争比另一方显得更加“摆事实、讲道理”。个人影响力与公共价值的层次区分仅仅意味着,只有在坚持公共价值更有利于扩大个人影响力时,对抗双方才会选择坚持公共价值。所以,公共价值是碰巧在自认为与扩大个人影响力一致时才被坚持,科学精神与理性品质也是碰巧在自认为与扩大个人影响力一致时才被提倡。当公共价值、科学精神与理性品质被认为不利于保持和扩大个人影响力一致时,它们都有可能被牺牲掉。这也正是我们在迄今为止的“方韩大战”观察到的现象,尽管事前事后的认识会不尽一致。   韩寒在悬赏时的低俗与方舟子在反击时的不厚道,确实都实在令人无法恭维。但他们的行为,都仅仅表明了他们自己是完全被个人影响力所绑架而已。被个人影响力所绑架?对。问题很简单,中国有5亿多网民,手机移动网民也超过3亿。这么多的网民,时刻都需要有大量的话题供“网络消费”,方韩两人的粉丝每天自然也都嗷嗷待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正是这个全球第一的中国“网络消费需求”。对于方韩两人来说,维持和扩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比什么都重要,维持和扩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本身就是第一价值,公共价值也只有与这个第一价值一致时才有价值。这正是方韩两人的某些行为有可能偏离公共价值的根本原因,何况公共价值从来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冲冠一怒”的背后只不过是“为红颜”罢了。再者说,方韩两人的时代价值观本来就没有根本的区别。按照这个逻辑,用“同室操戈”来解读“方韩论战”显然就不得要领。都什么年代了,用“大方向一致”还怎么可能解释问题的本质?重要的根本不是“时代的大方向”,重要的是“品牌与营销差异化”以及对自己品牌的维护。面对着全球第一的中国“网络消费需求”,那些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价值规范来评论的人,显然已经掉入了规范冲动的泥坑。   “时代的大方向”其实正是在品牌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多元化的品牌竞争还哪里来的“时代大方向”? 许纪霖说:“什么时候中国不需要韩寒了,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社会了”,许纪霖肯定错了。事实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有“意见领袖将自己的想法放大”,问题在于不能只有一个意见领袖,可韩寒并没有也不可能垄断“意见市场”,韩寒只是没有能力阻止恶性竞争罢了。   如此,就像腾讯与360之间爆发的最新冲突那样,正当竞争就变成了“方韩大战”的要害。现在,贬低方舟子的个人动机和手段都已经于事无补,韩寒是否作假也可能永远扑朔迷离。所以,更重要的是批评与反批评中所表现出来的风度、措辞和说服力。在“品牌竞争”的真相目前,提“个人动机”确实幼稚无聊。事实永远是:你的动机有多肮脏,别人的动机就有多卑鄙。   当然,风度问题只是对维持和扩大边际的“品牌消费者”而言的,对于那些忠诚的“品牌消费者”或“铁杆粉丝”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必是事实和风度。王菲曾批评方舟子“科学地不讲理”,方舟子则回敬王菲是“信仰地不讲理”。显然,在“方韩大战”中,党同伐异者既可以“科学地不讲理”,也可能“信仰地不讲理”。认同感和自我肯定当然可能导致“选择性失明”,意识形态的外衣也会成为对抗的手段,这就是“网络消费”时代的“派性斗争”。有人之所以把它与“文革”联系起来,那仅仅是因为“网络公地”具有“低成本发泄和高费用管理”的特征,虚拟社会显然要比现实社会更无序。所以,与“铁杆粉丝”讲理性就如同让忠诚的消费者换品牌一样难。   当周立波说“若将网络民意当真,实是一种自宫行为”时,他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周立波的失误是把这个道理推向极端,得出了不得人心的“网络公厕论”。可能更恰当的态度是宽容和泰然处之。就此而言,韩寒的悬赏确实小气了,后来的反应也越来越缺乏“韩三篇”中的气量。这注定了“方韩大战”从一开始韩寒就输定了。道理很简单,腾讯与360打,腾讯再有理也是在替360扩大影响力。韩寒的网络影响力本来就是世界第一,“老大”没有雅量,除了替方舟子扩大影响力,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连方舟子都已经认识到,即便输了官司,他也已经“赢得了整个世界”。因此,如果韩寒真有什么团队的话,这次运作就实在太失败了。再无聊也不能把事态演化成“歼敌五百、自损一千”,“损人利己”玩砸了就莫过于“损己利人”。好在韩寒现在已经认识到:“在这次闹剧中,由于我猪一样的发挥,深感愧对观众”。   这些当然是借“事后诸葛”之利的话,事情轮到自己了就未必能如此。即便是“大获全胜”的方舟子,他在批评中医时的那种幼稚的“科学主义”偏见,也在这次“方韩大战”中暴露无遗。这当然也是那些开始想成为方舟子“品牌消费者”的人所需要清醒的。另外,方舟子似乎还没学会调侃和“杀戮”自己,他手上抓住的那把沙还是拧得太紧了。   麦田在“警惕韩寒”一文里说,韩寒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注公共话题后才成为现在的韩寒的,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 “立场”。麦田说得对。可令人吃惊的是,韩寒在“韩三篇”的“立场升华”后竟如此快速地暴露其上海滩的俗气,难怪方舟子一党要攻其“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了。当然,方舟子也是借着“网络打名人的假”而成为现在的方舟子的,大家最好对其“价值取向”不要太动情,好在方舟子“反贪官不反皇帝”本身出不来什么“造神运动”。公共话题弄好了是“价值链延伸”,弄不好就是“强行搭售”。品牌竞争和争夺影响力才是本质,公共价值最多也就是马云之流的“为社会提供就业”而已。   说到底,中国的“时代大方向”是在品牌竞争中体现出来的,“品牌差异化”要求每个网民和每个大腕最好都少一些娇气和稚气,怕挨刀就不要上网发文,也不要因为一个肯定就把人划派,认清价值细化和多元化才不至于老拿旧框框套人。   品牌竞争本身就是拆神运动,最想搞垮你的永远是你的竞争者。谁如果把自己当神,谁就该成为网络消费的热点话题了。有趣的当然是比美之外的比丑,“孔三妈”不怕丑,但那折射的却是中国社会的“权威流失”,低成本的网络只是加剧了这种流失而已。   西方早有过“上帝死了”的年代,现世主义的中国人如今还不更是“谁怕谁”啊?价值迷失是不存在的,中国人的个人价值从来都是清楚的,迷失的只是公共价值。“方韩大战”的本质是品牌竞争,其意义却在于价值多元化,在于从价值多元化中寻找自己与社会的方向。人们应该警惕的是那些在“品牌竞争”中搞“商品倾销”和“串通投标”的促销者。   总之,争夺影响力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但也只有竞争本身能够迫使“意见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地“碰巧靠近”公共价值和公共理性。“意见市场”自有其“声誉机制”,套用巴菲特的话说:“意见市场”短期而言是个投票机,长期而言则是个秤重器。   (方绍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栏作家;   作者文集:http://blog.sina.com.cn/fangshaowei)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从他们身上你也许会读懂中国

从他们身上你也许会读懂中国 本站语录(2012年1月9日-11日) 作者: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2-13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3 9:47:42 阅读量:2264次 【 专题· 药家鑫案 】 在药家鑫案及其续集中,我看到:在私利面前,在名誉面前,在仇恨面前,只有弱者,鲜少善类 ! 王华源 : 药家鑫案及其续集中的人性大暴露 在一个被严重压迫、扭曲的公共空间,舆论的杀伤力,落在无权者头上,远远残酷于落在权力者头上。舆论可以追寻真相,更可以散布谣言,舆论可以救人,更可以杀人。 羽戈: 药家鑫案风波再起亟待舆论自省 【 专题· 吴英案 】 吴英玩的是一种人与钱、制度互动的游戏。如果人掌控钱、制度,人则是英雄 ; 如果人被后两者掌控,人则是牺牲品。故事的一开始,吴英看似英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她只是掌控了后两者中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她的悲剧也就发生了。 刘锋 : “吴英案”在讲一个中国故事 吴英案中的“非法占有”、“诈骗”和“集资”为什么不能成立呢 ? 因为最基本的事实是,吴英与 11 个亲友和放贷人之间的“高额高利借贷”,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的“风险借贷行为”,只是它碰巧被国家金融垄断制度视为非法而不受法律保护。 方绍伟 : 有多少个吴英将死于浙江法院? 杀吴英或是一箭三雕:一杀鸡骇猴,恐吓民间资金流动,阻挠自由金融制度,维持垄断特权。二杀人灭口,埋葬吴英掌握的大量官员腐败的证据。三杀人夺财,重新上演屠杀资本家血腥一幕,不是化私为公,而是化私为官。 滕彪 : 吴英的生命和你我有关 维护司法的尊严,澄清法官的清白,永远并只能是审判行为本身。如果审判彻底公开,就不必再开记者招待会 ; 如果审判稳如泰山,也不必怕什么“谣言”。判决是法官的权力,质疑是公众的权利。 何兵 : 吴英案法官不应卷入论战 【 语录· 方韩之争 】 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基础。没有真,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任何造假行为,哪怕是虚假的“正面典型”,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损害。 李钟琴 : 帮鲍鹏山厘清“质疑韩寒”的事实与价值 方舟子以前在科学领域做过一些让人叫好的事,可是当他开始用一本文学作品来质疑作者的著作权,甚至明目张胆的高喊,要打倒韩寒时,那就不是质疑了,而是一场“用文革逻辑去消灭一个异数的表演”。 退役的齐丹 : 方舟子与姚文元,从海瑞罢官谈起 韩寒得到拥趸甚至被视为“天才”,有如赵本山、周立波、郭德刚的成名,乃是“时势造英雄”的“特色”文化现象——经济快速发展,政改严重滞后,导致的知识分子“犬儒化”,社会生活“娱乐化”,公众人物“小品化”。 高人 : 我看“方韩斗” 【 语录· 王立军 】 中国的官员本身就是极其分裂的,他们上午进会场,晚上进会所,一方面要学习和领会六十年代风格的文件,一方面又要在互联网上仔细分辨微博和 QQ 的区别,而他们在批评美国的同时也要精确的知道美领馆的位置。在这里,你读不懂中国。 韩寒 : 说说王立军 他相对干净的形象与赫赫的“打黑”战功,使当前很多民众对他的命运寄予深深同情与不平,一些重庆受访民众就将整起事件理解为政治迫害,是自由派与既得利益集团针对重庆与薄熙来的打击报复,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国家发展路线斗争的外化。 韩咏红 : 王立军事件传递多元信息 这位其实很希望能在戏里自己演自己的汉子(王立军,编者按),终究没机会晋升荧光幕。他在名声如日中天的时期,却吐露了内心深刻的悲情与苦楚,没人知道这种感慨是来自草原的天性,还是很早就洞悉官场凄厉的悲鸣。 陈迎竹: 王立军:走进命运暴风圈 【 语录· 观察与争鸣 】 面向海外的《环球时报 ( 英文版 ) 》同样由胡锡进负责,而这份英文版则有着明显开放的言论。“一张报纸两副做派”,也被视为《环球时报》的报格分裂。 左小刀 : 依附威权体制的中国知识分子 历史证明,社会变革不能寄希望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而在于社会本身,在于构成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尤其,在一个被既得利益集团主导的社会里,寄希望于既得利益者,期望他们刮骨疗伤,放弃其已取得的利益,这几乎不可能,甚至有些让人绝望。 王利平 : 改革是博弈出来的 邓小平设想的第一步是市场化改革,然后就是分配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配套的、不断深入的长期改革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王占阳 : 我们对南方谈话还存在认识误区 对现今社会上许多不良的现象来说,多半是从官场中演变过来的,与其在人民币上印名言,我看不如在公务员身上贴‘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更具时效 ! ” 狂飞: 谁能准确翻译“休假式治疗” ? 【 语录· 国际视野 】 民运“偶像”昂山素季瘦削的双肩,担负着缅甸人无限的期望。“我们的领袖是最完美的女性,无论在缅甸还是全世界范围内。”全国民主联盟一名成员曾这样评价她。而在电影《夫人》中扮演昂山素季的杨紫琼则说,“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之一,从心灵上看,她也是如此。” 崔向升 : 昂山素季:我愿意赌一把 在全球“大选年”的时刻,重提政治权威似乎是不合时宜的话题,毕竟选举、民主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话语,但是任何稳固可靠的民主都是在以一种合宜的方式集聚政治权威,不是吗 ? 孙兴杰 : 2012 大选年,权力更迭与权威重建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红歌为什么这么“红”?

红歌为什么这么“红”? 作者:读者留言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2-11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1 18:31:00 阅读量:1391次   红歌为什么可以红到香江? gzxcg 时间:2012-2-11 13:37:19 原因:香港是最典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极大、太大了;垄断资本家富可敌国,贫民百姓终身碌碌劳做收获微弱。同是工薪阶层,有的年年薪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于是几个亿,而劳动阶层月薪也不过几千块。如果不是背靠大陆内地提质优价廉的生活物资和用品,香港社会天天都是游行示威和反政府活动。 迷途汉 时间:2012-2-11 13:08:13 “红歌”演唱会的票好卖,跟“打动人心”的形容词不是相等的。 记得台湾人还蜂拥去看“红灯记”呢。 就像街边有关裸体女郎,能不围观如堵? 当然,红歌(包括八个样板戏)除了政治含义外,艺术上很多都属于上乘之作,别说香港人,外星人也会看新鲜的。 车站北 时间:2012-2-11 12:47:59 唱歌要感到有爽的感觉就好。总的来说,这些年的歌生命力不长。倒有一些英文歌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年轻干部受争议? 逝水年华 时间:2012-2-11 11:47:43 官员内部制定的规则,其实就是个游戏。说的很严肃,在中国越庄严越卑鄙。幸运儿是怎么产生的?官员给出的解释因为官场没有公信力,老百姓因没有参与的权利,评判无人理会。如同官场将河流污染了,老百姓的呕吐,恶心不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只有承受污染带来的灾难。 薄熙来率重庆党政代表团考察云南 在滇池喂海鸥 zjsl 时间:2012-2-11 12:50:00 特殊时期,选网能否开放评论? 在网络一片喧嚣之时,选网竟然选择沉默? 辰子申 时间:2012-2-11 12:20:33 关注中的WLJ,看不懂的BXL 方韩之战的口水掩盖了多少共识 诚言 时间:2012-2-11 14:02:21 对于每一个被公权力侵害骚扰的个体来说,最大的共识应该是限制公权力,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构建宪政、法治、民主的中国,如此共识的酝酿切莫中了朝廷鹰犬挑拨离间的诡计。 ************************************************************多么理智的声音,但愿能唤醒痴迷于方斗士陷阱中的梦中人! jjxxdg 时间:2012-2-11 12:17:41 方韩之战的最大共识,是何为良序之基?求真,恰是这个国度最缺乏的共识。没有了求真这个最基础的共识,与马基雅维利又有何区别? 批判大跃进 螺旋钻 时间:2012-2-11 16:42:57 深圳、这开发区、那特区的,哪个不是现代大跃进的产物?哪个不是上边给了特殊的政策?双重标准。 诚言 时间:2012-2-11 14:12:32 梦云老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这才能够代表你的真实水平! 王立军的最后一次调研 小黑妹 时间:2012-2-11 14:16:17 ?????????????????????????????????? 王立军为何被调离警界? weibo 时间:2012-2-11 13:29:34 ………… 方韩之争的悲哀之处 cctvcctv 时间:2012-2-11 16:01:11 超脱地看方舟子现象,平心而论,方舟子也只是一只蛋,一只他自认为个大壳硬的蛋。蛋的命运决定,蛋只能跟蛋站在一起,不可能自以为是地在墙与蛋之间,保持公平。在强弱不论的前提下,奢谈公平是虚伪的,因为蛋与墙之间的强弱,不是一个量级,不站在蛋这一边,意味着站在墙一边。仅此而已。方舟子如果不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证明他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不可能成墙的一份子,同时也为蛋们抛弃。方舟子专磕蛋而不磕墙,这就是方舟子给社会大众最深刻的印象,也许会成为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 赞同!方舟子毕竟是理工科出身的,严重缺乏现代公民意识和政治常识,所以不自觉充当了权贵集团的玩偶。 高人:忍看《一虎一席谈》 淡风冷月 时间:2012-2-11 11:46:00 中国的左派都是这样的德性,残忍,阴险,自负,愚蠢,从来都是这样,子子孙孙无穷匮 高人:我看“方韩斗” 明然 时间:2012-2-11 11:23:52 本人对方韩之争一直不感兴趣,“但愿他是无辜的。”赞成高人兄此议。 韩寒崇拜,以及我们的反思 cctvcctv 时间:2012-2-11 16:07:40 第一,为什么这些学者们,要把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且是七门功课不及格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捧为思想家、公共知识分子、自由民主战士、意见领袖?以至于,他们在韩寒事件中的表现被网友称为“公知集团全军覆没于韩战 ======================= 学历低不等于没有思想。尤其在中国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高低,往往只是会背诵、记忆、按照所谓标准答案进行考试的“应试高手”,应试高手才不可能真正的有思想有深度。所以你以韩寒学历低、考试成绩不好为由来否认他的成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中外古今,中小学成绩不好而后来成才的大文人、科学家、学者、政治家,有的是! 你要真的想否定韩寒,就不应该在韩寒的学历、考试成绩上做文章,而应该就韩寒的作品本身是否有水平来论断,如果你不去研究评价他的作品本身的价值,那你这样下断语就纯粹是一种偏见! 从李碧云案的审理看司法存在的问题 ywhorse 时间:2012-2-11 13:34:28 只有政治,没有法治——流氓政治+无赖法治。 帝国政治的窳败之斑 对话方能长治久安 jjm59 时间:2012-2-11 15:19:42 “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代表机制实际上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谁在破坏国家根本制度? 我向警方建议规范警车使用 cctvcctv 时间:2012-2-11 16:48:23 中国就需要作者这样较真的人!佩服! 吴英的生命和你我有关 红一方面群5 时间:2012-2-11 11:23:04 吴英该死!谁犯死罪谁死 她不死贪官更没法去死! 依附威权体制的中国知识分子 理应由缘 时间:2012-2-11 14:59:30 1以体制来区分知识分子,并无新意。过时的“老套子”应付当下的问题,虽也有效但有限。 2硬要往“知识分子”的套子里装,很好笑!就像今天的“工人阶级”。 3知识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或者说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已经不再神秘,再把着“知识分子”的大门,痛斥里面的“分子”不争气!实在是有点滑稽、可怜! 4不再有什么“知识分子”(传统意义上的),也不再有什么“思想”的垄断,思考也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特权! 5都是“普通人”。要(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谁(们)会比较难?所以,从“普通人”向“正常人”靠拢,还是后一个遥远的目标。 6为了区别于“普通人”,需要有“不正常”的制度保证,会出现许多不正常的事和人。乐也罢,恼也罢,就是这样。 蒋介石遗嘱探秘 迷途汉 时间:2012-2-11 12:49:28 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 —失礼啊,我现在才看到这个遗嘱。 现在看来才醒觉,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主流媒体(体现领导同志的心事)那么仇恨“民主宪政”这个名词了。 老蒋说的“目标”,我们当然就要反对啦。 李悔之:“敌对势力”来自何方? 云中子 时间:2012-2-11 14:19:23 敌对势力就是他们自己吧。 李钟琴:帮鲍鹏山厘清“质疑韩寒”的事实与价值 闵良臣 时间:2012-2-11 16:59:20 对所谓的方韩之争本人虽没发一言,但老闵是支持方舟子的。署着韩寒名字的文字与这文字到底是谁写的是两码事。有些原本是明白人,此次为何不辨乎?此次之争,可以看出,大凡支持方者都很理性,而支持韩的,要么是粉丝,要么是在那胡扯。 历史上叛逃者们的悲喜剧 红一方面群5 时间:2012-2-11 13:53:43 王立军的事情还不明白,就是因为进去了美国领事馆,现在还不能判断出什么来,他作为中美反恐联合会西南地区中方负责人,去美国领事馆交涉也是其职责范围之内。按照右派一贯鼓吹的法治的原则之一——无罪推定,王立军现在就是不能被乱栽赃污蔑的。但是右派的虚伪又一次的现形了。 茅于轼是怎样帮助日本站起来的 车站北 时间:2012-2-11 12:44:25 象炎黄春秋这样的杂志也要反思!

阅读更多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