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第一次全体会议通常是选领导层组成人员,第二次关乎政府人事调动,三中全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一年后举行,这时领导层成员基本到位并且已经接手权力和工作一段时间,会就如何向前发展达成共识。可以说,要看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明之处”,可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出手”,来体现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历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主题和意义

迄今最重要的一次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邓小平带领下的中国第二代核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并使中国的焦点从内部斗争及革命转为发展和开放。并审查和解决了中共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一次的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那一年,中国开始允许公司发行股票。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深入下去,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八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大厦。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这次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均衡的发展观,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出台哪些改革措施

从以上内容可见,每一次的三中全会都会有较大的改革动作,而每次改革的指导思想都是在防“左”,现在“真相大白”之时越来越近,三中全会可能会是定调子的重大时刻。早在2012年末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中央新领导层再次表态将会推动改革开放,以回应人民的改革期待。前段时间,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透露,习李非常关注对民主诉求的回应,一上台就力推反腐、节俭。而改革也将继续沿着邓小平的道路往前走,预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上有大胆的创新举措。

根据投资银行巴克莱预计,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後政策面只会有温和变化,改革可能对准那些容易实现的目标,譬如户籍制度、利率市场化和税收制度改革等等。同时,央行也可能加快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政府可能重新评估包括退休年龄和计划生育在内的人口政策。此外,财政部亦将继续引入或推进税制领域新改革,譬如“营改增”、资源税和房产税等。

但巴克莱报告指出,中国最大的中期风险仍然是地方债。虽然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运行预算赤字,但他们常常大量借债,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承担比他们收入更多的支出责任,许多地方政府官员也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期获得晋升机会,最终造成地方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其他资金来源。

事实上,从近期放出的各项改革消息,也不难看出三中全会的改革将会围绕哪些方面。比如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列出了2013年经济改革清单,确定了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九大重点领域,精心选择的改革内容、措辞和次序表明新一届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公众的不满情绪以及改革的迫切性和重点,开始着手务实推进改革。目前,七个由政府高层官员及政策顾问组成的独立工作小组正在起草改革方案,涵盖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领域,准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提交审议。

因此,未来的改革可能涉及如下领域:一、收入分配改革:重点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二、土地制度:改革与城镇化相关的土地征地管理制度、土地流转方式等。三、国有企业改革:1、打破中央企业垄断式改革核心,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2、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3、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四、财税制度:1、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改革分税制,适度提高地方收入比重,扩大税基,拓宽地方税收来源,开征新税种如房产税;2、公共财政改革;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是税制改革核心。五、金融体制改革:1、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3、金融监管改革,维护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稳定;4、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民间金融。六、大部制改革:今年将启动2008年以来的第二轮大部制改革,未来或按大农业、大社保、大文化、大运输这样的思路推大部制改革。

据统计,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增长大致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90年、1991-2001年以及2002-2011年。这三个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分别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及加入WTO的制度改革推动。不论十八届三中全会会做出什么改革决策,它所引起的路线争论已经甚嚣尘上,希望习李能够延续历次三中的改革精神,大胆作出改革,破釜沉舟,让中国的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部分资料引自网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