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看到连岳老师关于二舅视频的一段话,有点感慨,因为它想到了另一位作家:王小波。
连岳老师的话是这样的:
这段话挺奇怪的,有点像逻辑学上所谓的“悖论”。连岳老师也反对“上纲上线”,但是 “凡是不喜欢这个视频的,上纲上线的,基本都可以视为人民的敌人”,这就像一个糙男拍桌子大骂:“那些歧视女性的人,连娘们都不如!”
这个时候,你就搞不清楚他是男权沙文主义者呢,还是女权主义者,是吧?
确实是谜一样的男子。
当然,“二舅“视频也无非就是一个视频,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谈不到是人民的朋友还是人民的敌人。连岳老师的论断就让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段话:
去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谁敢拿自己的人品去冒这个风险?
我不知道连岳老师现在再看王小波这段话,会作何感想。但是在多年前,王小波可是连岳老师的精神导师。
摘自连岳老师的《予人慧命者的王小波》你看,连岳老师什么时候下手都比别人要狠。换上一般人,最多说句“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之类的话,连岳老师却直接发现自己就是“一只蠢猪”。说实话,这有点过分了,不该这么说自己。
摆脱“一只蠢猪”状态的连岳老师曾断言公务员都是小偷和强盗。(当然,王小波本人断然不会赞成这样极端的看法)
摘自连岳老师的《我为什么说公务员是小偷和强盗?》(抄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都有点恐慌)
现在,连岳老师忽然又发现公务员原来是最先进的群体。那么,连岳老师回过头来看以前的文章,该怎么评价自己?会不会有当年读完王小波后的感受?
虽说君子可以豹变,但豹变成了习惯,也不是好事。以后思潮一旦变迁,泔水桶一旦转移,我觉得连岳老师说不定又会豹变。这样一来,连岳老师万一垂垂老矣的时候,又来次豹变,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的人生,感慨……那就不好了。
所以说,以后连岳老师万一被评为文学家,出一套十卷本编年体的《连岳文集》,那么第三卷和第四卷,第六卷和第七卷,第九卷和第十卷能互相掐死对方。
02
不过,我这篇文章主要不是想说连岳老师,而是想说王小波。
我读王小波的时候,大约是二十多岁。当时感觉作者既幽默又亲切,但是并没有什么思想上的颠覆性,读完了丝毫没有把自己和猪联系起来。
三十岁以后,我就没怎么认真读过王小波。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杂文是一种阶段性的读物,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在青春的时候遇到它们是一种幸运,但是过了那个年龄段,就不需要再读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就是因为我觉得王小波杂文里说的都是一些浅得不能再浅的常识。人应该追求智慧和趣味、辩论的时候不能扣大帽子、不要仇恨带来坏消息的人等等,这都是些极其简单的道理呀。不需要深刻的思考,不需要渊博的知识,我觉得任何正常人都会同意这些观点。王小波只是把这些道理说得有趣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
我觉得王小波是知识分子里最重要的一类人。很多知识分子可能比王小波想的更深刻,观察得更敏锐,但是他们都没有王小波重要。
这个世界需要深刻,需要知识,但是它更需要一些基本的常识。如果大家对一些基本常识达成了共识,都遵守一些并不复杂的规则,那么就算我们犯错了,也不会错得太离谱。
我原来以为常识是不需要多讲的东西,但是我错了。常识需要不断被重申。无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常识都需要被不断重申。人是感情动物,随着情绪的波动,随时都可能背离这些常识,所以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地把常识刻进人们的心里。不然的话,人们就是会遗忘。
03
王小波的重要性是什么?
无数人都知道这些常识,王小波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他说出了这些常识,而是因为他能为这些常识背书。
他用自己有趣的文字、善良的性格、君子的风范为这些常识背了书。他活生生地像大家证明,拥有了这些常识,人可以活得多么干净,多么有趣,多么让人向往。
碰到连岳老师发表的那种言论,我会本能地援引王小波的文章来反驳他,就是因为大家都能接受王小波。即便是观念不同的人,也很难去辱骂王小波那样的作家。
王小波幽默、温和、宽容、干净,充满善意地看待世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常识说得让大家都能够接受,把这些并不复杂的道理刻入人心。哪怕是乖戾的人,在他面前也会忘掉心中的戾气。所以,怎么称赞王小波都不算高估。他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王小波,用贴近时代的语言,去重申那些老生常谈的常识。但是很可惜,出现还是不出现,是要看运气的。并不是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这样的人物。在没有新版王小波的时候,我们只能凑合着援引老版王小波。
也许有些老旧,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总不能去追随测不准的人生导师吧?追随他们太危险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忽然叹气:“我想明白了,前两年我领你们去的地方是化粪池。抱歉让你们喝了几年的粪汤,但现在不会了,这次肯定是鸡汤!”
万一他们又变了呢?
还是读读王小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