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教育部门说,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仅在广东省,就有大约70万大学生在这里找工作。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称,截至5月24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已达63.96%,这意味着广东已有接近2/3毕业生找到“饭碗”。

这本来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因为这个就业率“远高出其他省份”。可是,如果你了解到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就难免对这个数据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为了向上面交差,各高校把占有相当比例的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学生都算到就业人数里去。但考公务员的有多少能被录取?考研的学生两三年后的就业又怎么办?为了完成摊派的就业指标,有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必须找到就业单位才能拿到毕业证,逼迫学生“就业”。

表面上看,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学生人数太多,广东省教育厅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就是对这种判断的回应。虽然在原有省级招聘会47场的基础上追加了30场专场招聘,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作用不大,依然有很多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员工。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过剩与稀缺的悖论是如何造成的呢?

首先,目前中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大学与企业之间互动不足,行政权力之手深入干预高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治被架空。要改变这种现状,大学需要提早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而不是临毕业了才去灌输什么“先就业后择业”的消极思想。

其次,就业难也是国进民退的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国企大力补助,对民企则任其自生自灭。国企福利好,地位高,员工的生活更有保障。刚毕业的大学生清楚地知道,民企的日子不好过。他们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国企,迫不得已才会进民企。

此外,由于自主创业也是一种实现就业的途径,政府部门和高校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际上,这是非常不负责任。要知道自主创业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很高,产品、技术、市场销售、人事财务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以及足够的资金,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很大。

因此,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政府最该做的是放权,大力发展医疗、教育、环保,特别是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并全面降低准入门槛,让民企分流更多的就业大军。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这些,才是治本之道。

(文章发表于2013.5.31《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