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点不正经

    

张鸣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正经严肃的东西,难免会遭遇玩笑式的解构,或者以解构的名义,玩笑化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孔夫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从来都是载道性的文化要素。但是,在当今这个解构的时代,也难免遭遇玩笑,戏谑性的解构。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从主持人和嘉宾口中,脱口而出的古典诗词,每每是游戏化的,有点像相声里的歪批三国,借谐音,同音字,胡乱堆砌,胡乱引申,以博得大家一笑。有个卫视的一档知识类竞赛节目《中华好诗词》,几乎颠覆了这类节目起码的知识正确性,在说到《孔雀东南飞》时,提出诗歌主人公刘兰芝到底是几岁出嫁这样无聊的问题不说,正确答案更离谱,说
17岁正确,居然是因为这首诗1700多年前问世的,里面有个17。另一道题,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谁的作品多?说白居易作品多,居然是因为他的名字是三个字,字数就多。


这样的大赛,搞笑的确是搞笑。但把古典诗词的知识,也给搞笑掉了。我们承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学教育,本身有问题,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并把教学模式化,因而失掉了诗歌诗词本身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是现在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热衷解构,尤其是解构古典诗歌诗词的巨大动力。但是,我们的媒体,一味迎合这样的倾向,将过去美好,精致的传统,文化要素,都这样随意恶搞。对我们的后代,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一提到“闻君能有几多愁,”后面就接上“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那么美丽凄婉的李煜词,会变成什么?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构时代,都有自己的嬉皮士,自己的愤怒青年。但这样的解构,这样的玩笑,仅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反抗过了,该怎样生活,还是会怎样生活。一个民族文化的古典,还是古典,遗产还是遗产,不能连正经媒体,也跟着一起起哄,以收视率为目的,胡乱恶搞。忘了媒体还有社会责任,还有教育民族的职责。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