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九月十一日,清晨六時。金門峿嶼水域,海象穩定。在戰地籠罩肅穆氣氛的晨曦中,一場為因應遣返船難事件的祕密會談、一次為後來兩岸事務性商談樹立經典模式的談判,在金廈海域悄悄地開啟了歷史的帷幕!
一艘懸掛著白底紅十字旗,沒有任何船隻編號,也沒有其他標誌的漁船,在拂曉黎明來臨之際,從金門金湖漁港緩緩出海,在沿岸軍警高度警戒下,沿著漁民熟悉的峿嶼線駛去,準備航向駐軍傳統防衛的海峽中線的金廈水域。
駕駛這艘漁船的船老大,根據船上「特殊乘客」的要求,在出海前就將航向坐標鎖定在:北緯24°21’03”,東經118°08’04”。這是僱船者事先要求抵達的航向,船老大隨即循著標定的航海經緯坐標,緩緩地向目標出發。
這艘由金防部安排租借的漁船,除負責操作輪機的特勤人員,只有搭載一位「特殊乘客」,他就是時任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副祕書長的常松茂。這位「特殊乘客」出現在高度敏感的金廈水域,神情顯得相當嚴肅。
依據兩岸紅會祕密約定,常松茂必須準時到達峿嶼海域,與一艘同樣懸掛白底紅十字旗,從廈門東渡碼頭開過來的大陸漁船會合。常松茂搭乘的漁船將引領該艘大陸漁船,進入當時仍處於軍事戒嚴狀態的金門金湖漁港。
剛抵達約定坐標,遠處即可眺望一艘鐵殼船迎面駛來;常松茂經目測確認船上人員身分,立刻揮手致意;站在鐵殼船甲板上的國台辦官員樂美真,中國紅會祕書長韓長林,也揮手向常松茂致意。
紅十字總會祕書長陳長文早已在碼頭等候迎接,隨後並安排進駐金門「仁愛新莊」。樂美真是以中國紅會理事身分參與談判,作為首位踏上金門的國台辦官員,樂美真在登岸的那一刻,興奮地說:「終於踏上金門的土地了!」
其實,早在九月四日,政府為規畫金門會談的流程,並安排中國紅會代表從廈門祕密經由金廈水域進入金門,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大陸工作會報召集人的施啟揚,曾邀集軍政首長會商「極機密」方案:《大陸紅會人員金廈往返事宜》。
施啟揚主持的決策會議,曾確立多項重要原則:軍方授權紅十字總會執行談判,不使用書面函件;會議紀錄,必須依軍事機密作業程序處理;兩岸紅會聯繫,執行軍方授權任務,均不得以書面函件聯繫,或留下書面會議紀錄。
九月十二日。兩岸紅會祕書長陳長文與韓長林,代表兩岸簽署《金門協議》,遣返對象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以及「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地點則商定在馬祖馬尾海域;「遣返交接雙方均用紅十字專用船,遣返船、引導船均懸掛白底紅十字旗」。
「金門會談」所展現的務實協商精神,對後來兩會開啟的事務商談產生了重要啟示作用,並體現「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循序漸進、靈活彈性」等談判思路,包括軍政官員以民間身分參與談判、授權民間機構簽署協議、協議文件紀元保留空白等階段性作法,都成為「辜汪會談」、「江陳會談」相繼援引的經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