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当筹码,用生命要权利,无奈的选择,原因就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
——《人民日报》张轶
钟如九的微博是“中国维权史上的新一页。”
——《凤凰周刊》邓飞

这一周,借助微博的强大舆论力,江西抚州宜黄“9·10”强拆自焚事件迅速升温,众多网友在微博上实时关注、转发钟家人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信息,推动着事态的进展。短短三天时间,当事人钟如九的新浪微博粉丝量就达到14881之多,支持她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个85后农村姑娘成功地迈出了改变中国公民维权现状的第一步——从进京上访到微博维权。
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的钟如奎(钟如九哥哥)一家因拆迁矛盾与拆迁人员发生冲突。有报道称,钟如琴(31岁,钟如奎妹妹)、罗志凤(59岁,钟如奎母亲)、叶忠诚(79岁,钟如奎大伯)三人是自焚烧伤。宜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却于9月12日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宜黄县一拆迁对象泼洒汽油不慎烧伤”的事实情况》,称事件并非自焚,而是不慎将自己点燃。对于官方回应自焚者“误伤”的说法,钟家人开始“上访维权”。
9月16日上午,《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微博直播了南昌昌北机场的“女厕攻防战”,自焚者家属钟如九姐妹2人欲进京上访被江西宜黄县委书记带领40人围堵,使事件得到了全国网友实时性的关注,媒体记者、公共知识分子、律师、热心网民,甚至地产商任志强、潘石屹等企业家也在微博上转发、关注此事。
9月17日,钟如九开通了自己的腾讯和新浪微博,并发出第一条微博表明自己的身份、感谢网民的关心。9月17日晚,抚州市委决定对“9·10”拆迁事件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县长苏建国立案调查,据《东莞时报》记者了解,因拆迁自焚或活埋事件,引发地方一把手被处理的,尚属首次。
随后几天,“宜黄县政府去抢自焚者叶忠诚遗体”、“家人被软禁”等事态进展被钟如九微博第一时间爆出,她不停地通过微博与外界取得联系,并获得广大网友的支持,而目前最令大家关心的是钟如九母亲罗志凤和姐姐钟如琴的治疗问题,以及政府对钟家伤亡者赔偿和拆迁相关事宜,钟如九告诉记者,目前对全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仍是两个病人的安危。“我们要一直在这里看着,确保他们像承诺过的那样,给妈妈和姐姐用最好的药。”而至于赔偿和拆迁的事,“这是下一步的事,政府答应会和家里人坐下来好好谈。”
回顾了整个事件的发展,不难看出钟如九的微博维权经历,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这句话的正确性和现实性,而对这种已经被老百姓形成广泛共识的维权意识和模式化思维,媒体不禁发出感叹——《宪法》和法律尊严的何在?国家行政、司法和监督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何在?(2010年7月28日南方日报《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作者陈仓)
“上访”这一敏感的话题,第一次被中国人广泛认知,应归功于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那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我就是要讨个说法”,让后来申冤的人们有了“讨个说法”的意识,更有了“讨个说法”的行动。
中国人的维权意识虽然深入人心,但这讨说法的路却比“蜀道”还难于上青天。近些年,多数上访者都遭遇了地方政府“非人道”的阻挠,上访者非但进不了京城、告不了谕状,还极有可能被当成精神病人或者诽谤者软禁起来,从此失去话语权和人身自由。《宪法》和法律尊严的何在?国家行政、司法和监督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制定和维护规则的人,本身就在知法犯法、为非作歹。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中国谁才是统治阶级?是人民吗?还是人民头顶上的“青天”?
强拆、钉子户、自焚、上访……这一系列潜藏在中国社会底层的隐患,为何愈演愈烈?很多人总爱拿“制度”说事,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补偿制度等等原因,抑或老百姓不理智的维权意识和抵抗行为造成的恶果,但笔者却相信一句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再完善,但如果人不遵照制度去执行,再完美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事实上,在中国所有的制度都是倾向百姓的,可几乎能够得利的制度执行都是远离百姓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权力“阴谋”。
在老百姓看来,维权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而在某些政府官员看来,这种“维权”就是在挑战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利和权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别?我们已经很难用常理去推断这样的差别,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常理,向着某些官员的既得利益倾斜,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博弈显然更值得人们深思。当牺牲掉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去满足政府利益或者说少数人利益的取得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那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人民的心里是不是也就轰然倒塌了?
回归本事件的主角“钟如九”,这个小姑娘亦如当年的“秋菊”,为家人维权。唯独不同的是这个22岁的女孩不再像父辈一样以头抢地、磕头哭告、拦轿喊冤找青天,而是选择了微博维权,《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称钟如九的微博是“中国维权史上的新一页”。
美国最早、最著名的微博Twitter开启了“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而中国的微博,被称为中文版本的Twitter,但显然,其在中国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Twitter的作用。虽然新浪微博定位: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但更多的人将“新鲜事儿”转向了“亟待解决的事儿”。一如几年前,博客以“准参政议政的形式”在中国的网络世界里迅速得到推广。
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阶层分离与社会结构的失衡的现状,今年两会上,媒体对“政协的话语权是什么权”发出疑问,中国公民在中国社会里缺乏应有的对等的声音,微博所代表的,正是中国社会日益稀缺了的中国公民的声音。自2009年8月,中国首个微博——新浪微博测试版运营,短短一年间,微博在我国呈现爆炸式增长。2010年9月9日,《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发布,我国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今年底将达6500万,明年有望突破1亿。
“微传播产生微动力,缓慢但坚实地推进着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和社会生态变革。微,不是弱小和卑微,是个体被看见,是越草根越大声。”微博给了中国人自由说话的空间,而你说的话能被天南地北的人关注和转发,将一个话题变成现实世界中媒体所集体关注的事件。近来的山西疫苗在高温暴露导致接种注射的儿童致死致残事件,云南的特大干旱事件就是这样一个特征的典型代表。云南、山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两会上提出的问题,却通过网络世界得到了中国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这种新兴的民主形式,显示了中国公民社会在网络世界里所扮演的现实角色。这种舆论的牵动力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不及在中国强大和生机勃勃,因为中国人的民主权益被压抑得太久了,躁动的民主意识犹如野草,稍有风吹就会引燃熊熊烈火。但显然这种反抗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关系上的,纵然微博的声音再大,也难敌“和谐”的暴风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有关江西宜黄“9·10”强拆自焚事件的部分报道消失,一点也不神秘,大家早已习惯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闹剧。
相反地,在某些地方政府以“删帖”方式大力危机公关的背后,9月8日,人民网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在去年诞生以来的中国微博,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被推到了新的高度,各地公安部门和各级政府也纷纷开启官方微博,让广大网友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从“直通中南海”到官方微博,频繁释放出同一信号:我国官民互动日益开放、良性。
自20世纪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收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硕果,但中国意识形态的革命却始终被抑制。“微革命”——这一《新周刊》(2010年第2期)提出的口号,似乎预示着一场由微博引发的意识形态革命正在中国悄然兴起,“微博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社会呈现真正的网状组织,信息开始核聚变,个体的付出能即时看到实效和业绩,自我的吁求能即时听到共鸣和回响,微博变成了温暖的围脖。微传播改变了什么?它通过优化你我的沟通、促生个体的行动,进而改变了世界。”
在微博的世界里,“中国式生存”被赋予了丰富和积极的涵义,那种被“围脖”温暖的幸福感,亦如被解放的中国人唱起“东方红”时的感动。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段视频,140个字,时代依旧负重前行,你我却已经凌波微步。(作者:长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