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屁(GDP)经济学与包含权利议题的经济学
海就此论响亮地提出经济学应该包含权利议题。经济学的交易范式是一种包含权利议题的经济学,或者至少是权利友好的经济学。翻遍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没有权利的影子,因而是排斥权利议题的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可以简称鸡的屁经济学,然而主流经济学真的关注财富的创造吗?它却又拒斥收益递增这一现代经济中的基本现象,承认收益递增现象意味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而这对于主流经济学不是个福音,甚至有着摧毁性的威胁。
朱海就:人的权利与现代经济学
假如说经济学可以分为两类的话,那么,我会把它分为:一、不考虑人的权利,而只关心社会总体“效率”的经济学;二、关注人的权利,视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总体“效率”的经济学。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前一类经济学的代表,比如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增长、家庭与厂商的行为、戴蒙德模型、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等等,有一些高级宏观经济学纯粹是介绍“数学模型”,而一些通俗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更贴近凯恩斯主义,介绍“总需求分析、总供给分析、IS-LM曲线”等等。不难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都是找不到“人的权利”的影子的,而微观经济学其实也差不多,因为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个体的“行为”的,而不是“权利”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学是否可以忽视人的权利?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人的权利”的忽视,在经济现实中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最为典型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人只是国家发展计划上的一颗螺丝钉,国家要把他往哪里按,就往哪里按,为了方便国家对人的配置,降低配置成本,还创造出了一套意识形态,使人自愿服从配置。而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上述忽视人的权利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以后,人的权利相比计划经济年代,虽有了较大的保障和承认,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增长目标”,各个地方政府,对发展经济热情很足,但维护居民的权利则缺乏动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GDP主义”。虽然,我们不同意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称为“低人权增长”,人的权利是有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不是因为把人的权利本身作为目标实现的,而是增长所带来的结果。并且,政府仍然可以为了发展目标,而牺牲个人的权利,如强制拆迁,或看似自愿的“土地换户籍”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宏观经济学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提供了某种合法性。本质上,“干预宏观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追求某个目标为优先考虑。而宏观经济学人为地创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总体效率,也就为政府的干预提供了合法的理论基础。而我们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总体的效率目标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政府追求某个人为设定的目标,将必然损害个人的权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口号,在国民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尚可理解,因为在落后的年代,或许我们可以把人人皆有的“脱贫致富”目标加总,用一个目标代替所有人的目标,尽管这从理论上讲也是不成立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的各种偏好都会显现出来,我们再把“增长”视为所有人都渴求的目标,并去追求这个目标,就有问题。
近年来,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视人的权利,纠正“GDP主义”的体现。但是,重视“人的权利”,我们的经济学准备好了吗?显然没有。国内的经济学是越来越主流了,而如上所述,在主流的经济学中,是找不到“人的权利”的。主流经济理论中的“福利经济学”的确可以为鼓吹民生的人士提供一套理论,但是,这套关于收入分配的学说,暗含的是政府的权力(特别是国民收入的支配权),而不是老百姓的权利。
可见,假如我们的发展真的是要以“人的权利”本身为目标,那么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与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显然,人文精神的、人道主义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正是与“人的权利”相一致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