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缝隙化生存”系列之2

民企缺的不是钱是创新

 

童大焕—2010112日 星期二

 

  又要低碳化生存,又要向世界贡献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就是民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缝隙化生存”的惟一出路,也是民企生生不息的灵魂和“永动机”。

  创新需要资金和人才。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最艰难的是融资难。但是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包括民营企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如何把钱进行有效的整合,投入了最有效的、最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和企业身上。

  20101019 《证券时报》报道,中国货币供应十年扩大450%9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据悉,目前我国的M2GDP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按照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观点,中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是10年前的4.6倍,这还只是银行表内业务的增加,加上表外业务,货币供应量超过10年前的5倍。

  因此,我们这个时代,钱是不缺的,甚至是整体过剩的。

  很多人会说过剩的货币都到了银行了国企。这基本不错,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民营企业也大大地从中分得了一杯羹,一些有实力的民企同样面临着有钱没处花的问题,一些拿得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现金的民营企业,并非绝无仅有。因此大量资金投向楼市股市以及艺术品、红木、高级珠宝等领域,甚至还有热衷于修建假古董的。当然,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但是,民营企业应该也可以有更大的抱负做百年基业。

  在利率没有放开的当下,大银行对民企的贷款信息成本高,回报低,因此普遍对民企贷款热情不高,这是可以理解的市场现象。抱怨和等待都无济于事,民企融资不能指望别人,只能自己抱团取暖。但是金融业没有完全开放,又如何抱团呢?有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就是学习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经验,既达到发现、支持和培养创新型市场人才的目的,又解决一些民企资金没有出路、另一些创业者缺乏资金支持的难题。一举三得。这样一种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达成的创新,是一种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创新机制。

  国有垄断企业财大气粗,同样可以如法炮制,和民营企业争夺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市场。但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民企的优势和责任呢?原因很简单,国企里面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国企的领导人本质上都是官员,无论是管理还是业绩,都服从官场逻辑,某种程度上市场逻辑被迫让位。对于风投这样见效比较慢、风险比较大收益也比较大的投资,他们多数会有力无心。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短期政绩需要;同时,对于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公司的成长,他们也不如真正的企业家一样能够给予足够的孵化和培育。民企的优势和长期竞争力,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民营企业家用的都是自己的钱,要做的是自己的百年基业。

  同样,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研发、对知识产权的投入等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

  因此,我们将毫不犹豫地把未来创新的希望寄托在民企身上!

  1028,在上海召开的2010福布斯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论坛暨上海世博会民企馆答谢礼上,一个叫“星光耀计划”的民企行动正式开启。5年内,“星光耀计划”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做成1520个民企CBD。首个星光耀项目有望落子上海大虹桥经济圈,下一个目标将是常州。该计划将以民企总部基地为载体,做各类有益于民企的事情,扶持投资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我热烈祝福星光耀计划之类的民企蓝图,希望它们不只是一个个房地产项目,更成为“民企的大学”,里面有无数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智慧,像一个巨无霸的风投公司,海纳百川,酝酿和培育出无数的中国民营公司。那些公司又学习他们的母公司,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成为风投,培育出更多的中小公司,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