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增进全国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显然比竞技体育夺金牌要重要1万倍!竞技选手只是极少部分人,和13亿人比,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到,凭什么要占据一半的比重,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几块金牌上,挤占了大量资金投入和资源,孰重孰轻的道理不讲自明了!

作者:杨明

《最体育》特约新华社记者杨明——我为什么质疑亚运金牌?

编者按:亚运期间,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经网络传播后,引起各界关于中国体育的大反思。我们认为,这样的讨论有益于中国体育体制的寻找,不应该因为中国的又一次金牌丰收而停止。为此,我们专门约请杨明老师,就《一骑绝尘》的前前后后,就他个人的观点,再一次说明,再一次深化。

亚运期间,我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发了中国体育的反思和大讨论。这块粗糙的“板砖”激起千层浪是我始料不及的。

其实,我最怕误伤到中国体育健儿中的专业选手。我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深知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争取金牌是每个专业选手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他们被反复告戒:“为国争光”是他们的唯一使命,是对纳税人的唯一回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被异化成夺金机器。

正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顺着《一骑绝尘》的思路,继续我的探寻。

一、中国体育已到了转型的最佳历史节点

上届全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后,对中国体育反思的文章很多,观点比我准确、全面、深刻,这次,我的这篇千字文由于在一个敏感的时点,触及到中国体育最敏感的神经,触及到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质巨大反差的现象,再加上个人认为在亚运会上金牌一家独大并非好事,建议选派部分业余选手参赛的激进提法,种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立刻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

经过几天的沉淀,我发现冷静理智的声音越来越多,偏激偏持的看法正在弱化,深度探讨问题的多了,情绪化言论少了。亚运结束了,希望这场反思中国体育的大讨论不要熄火。目前发表观点的主要是大众和媒体,我希望体育学界、社会学和人文学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也能参与其中,提出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真正对中国体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大讨论。

百家争鸣的观点论战不会使中国体育蒙羞或走入歧途,真理会越辩越清,通过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大众参与的观点碰撞,会推动中国体育在新时期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包容性很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这场讨论十分必要,因为,它关涉到13亿中国人的健康,关涉到强国后如何强民,也关涉到子孙后代健康的千秋大计。

中国体育已经到了转型的最佳历史时点,在经过几代人奋斗,终于圆了奥运金牌第一的梦想之后,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对历史上曾被证明正确有效的体制,对曾经深得人心、金牌等于爱国的一些观念的再讨论,是必要的,也应承受得起。这场讨论完全可以作为一笔精神遗产留给历史,真实记录下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 走向体育强国过程中,留下的脚印、言行、辉煌以及辉煌下的阴影。它也可以成为一面多棱镜,从中看出在历史和现实交汇处,国民体育价值观发生的变化。

在继续进行讨论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体育到底是什么,否则,一切派生出的争辩都失去意义。

二、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体育的本质是什么,目前有不同版本。毛主席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这个定义我认为很经典,很到位。西方一种流行观点是:“体育是游戏的身体活动。”

毛主席提出这个口号普惠众生,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全国人民的拥护。我认为,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现在不过时,今后更应该让体育回归到这个本质上。目前,我们国家人为地把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我对这种划分持强烈的质疑态度。为了一种奥运会上多得金牌的战略,人为地把体育分成两个对等战略,是本末倒置。

我认为,增进全国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显然比竞技体育夺金牌要重要1万倍!竞技选手只是极少部分人,和13亿人比,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到,凭什么要占据一半的比重,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几块金牌上,挤占了大量资金投入和资源,孰重孰轻的道理不讲自明了!当然,世界大赛上争金牌可以振奋民心,为国争光,但是,那是过去,现在中国强大了,各行各业都在创造中国奇迹,振奋民心和为国争光的事多了去了,仅靠体育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时代成为历史了。老百姓说,我们现在不能只重“面子”,不重“里子”,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金牌世界第一,国民健康素质也是世界第一,那才叫真正的体育强国。

三、关于《一骑绝尘》的观点之争

《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的主要观点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

有人质疑: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是此长彼消的一对矛盾。我同意,我要质疑的是:本来是想两翼齐飞,但是,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提了十几年了,大家能看到的是只有一只翅膀再飞,另一只翅膀严重发育不良。许多话在政策层面上都没问题,但执行起来就面目全非。

我有个私下调查数据:目前,某省体育局群体设了两个处室,竞技赛事设了十个中心;搞竞赛和抓群体的人员配置是十比一!财政方面,竞技方面的投入超过群体投入4倍左右。全国各地的体育局大致都是这种重竞技、轻群体的现状。

还有质疑者认为,竞技体育金牌世界第一和国民身体健康同步下滑没关系;竞技就是争金牌,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学校体育开展不好,应试教育是主要元凶;国民身体素质不好是国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和金牌不相干,不能因为全民体育开展不好就否认竞技体育。

针对这种质疑,我也有话要说。大体协的人曾抱怨说,中国的体育和教育“两层皮”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得不到政府经费,我国中小学体育老师的配置仅有36%,体育老师穷得要死。大体协和中体协是教育部下属的自负盈亏的协会,开展学校体育的经费、举办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学生足球联赛等竞技赛事的费用,都由他们从市场上自筹。据悉,还发生过体育部门克扣专门赞助大学生赛事经费的事。

魏纪中老前辈曾说过,“国家体育总局对待竞技体育是管办不分,对待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只管不办。”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体育总局既然办不好学校体育,政府就应该把体育彩票拨出的钱直接划给教育部门,但是,这牵涉到利益分配和资源流失,国家体育总局肯不肯把学校体育这块肥肉松嘴,还是问题。

奥运战略是伍邵祖同志主管国家体委时期,于90年代中提出的,认为将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我不同意这种划分,容易割裂两者的关系。即便划分,我也认为增强人民体质是灵魂,奥运战略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只能算个手指,前者比后者重要得多。

这是我最最主要的观点,希望大家质疑我这个观点,不要在其他枝节上争辩。

四、关于金牌

说真心话,在对待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争金牌的问题上,我也很矛盾,因为,有时连我自己也产生金牌迷恋症。几天前,我现场看了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我在有意克制下,依然有些激动,我写的《刘翔战胜伤病,王者归来》是我情感的真实写照。那晚,看了中国男篮对韩国的决赛,赛后,当大家把金牌都挂在大郅脖子上时,我眼圈红了。我很难诉说这种自相矛盾的心境。我对金牌的态度很可能也代表着不少人的态度。

我曾是自费留学生,我在加拿大刷盘子时,听到《黄河》的录音带时,热泪纵横,爱国情怀无以复加;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放弃绿卡回国。要说我不爱国,那是对我的污蔑!我这个岁数经历了中国从吃不饱肚子的“东亚病夫”到目前扬眉吐气、大国崛起的全过程,我经历过男排上街游行的年代,也经历过女排5连冠的辉煌。5?19中国足球惨败,我在现场甚至参与了砸汽车的行动,只不过没有被警察抓到。我一直自认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1999年的中美女足决赛,我流着热泪写下了《爱国烈焰》(网上流传为《铿锵玫瑰》)的长篇通讯。至今,我也认为那篇东西是我报道生涯的颠峰之作。

但是,我为什么,从何时起,质疑起奥运金牌了呢?我难道真的变成一个不爱国、不珍惜祖国声誉的“汉奸”了吗?

随着中国的强盛,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随着我在美国工作多年和无数次出国报道国际大赛,随着亲眼见到“马家军”的大起大落以及全运会、城运会中的兴奋剂、为金牌而践踏体育道德的种种丑闻和乌烟瘴气现象,有些事情逼得我不得不开始冷静思考。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全身心信奉的把“金牌当作体育强国符号”的价值取向和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否背离?这套以金牌为轴心的价值体系是否需要反思、质疑、或者,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

五、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到底是什么?现在,经过以讹传讹,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变成了“更快、更高、更强”,我想着重指出:这是对奥运精神的严重误读!《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着:“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是顾拜旦在《体育颂》这首长诗中的一句充满诗意的浪漫讴歌,如何理解这句话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是,顾前辈绝不是提倡让运动成绩 “三更”,因为,人类不可能永远打破世界纪录,除非服用兴奋剂。我认为,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鼓励选手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象征。因为,“三更”只是句口号,不能当真。

时下,许多人把夺取奥运会金牌当作终极目标,把胜利当作培养运动员的唯一目的,这显然是和奥林匹克精神违背的。回溯一下奥运历史,我们发现创始人顾拜旦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奥林匹克运动,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