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置暴露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以往,我们没有专门的领导干部新闻素养培训,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中没有这项内容,新闻学是培养编辑记者的,并不适用领导干部。政府新闻学正是公共管理与新闻学交叉的应用型学科,致力于研究在当今政府和媒体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勇于接受媒体监督,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
(一)
○我们正处在媒体事件时代,所谓媒体事件,既包含突发事件,也包含常发事件。这些事件虽不一定因媒体而起,但都是因媒体而放大了事件影响力,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媒体事件从一年一、二起,逐渐变为一月一、二起,一周一、二起,现在增至一天一、二起,频率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一个全新的媒体事件时代已经到来。
○身处媒体事件时代,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有可能卷入其中,处置不当,都会受到影响和伤害。尤其媒体事件政府官员首当其冲。应对得当与否,直接关系事件处理,关系到政府、官员的形象。
(二)
○现代社会,要重新认识媒体的功能:媒体是党、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媒体还是公共管理的资源和工具,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社会监督的哨兵,老百姓娱乐的场所,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反映,眼前会让相关政府、官员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它能揭示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三)
○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已进入“媒体政治”时代。政府作出的无论大小决定,首先想到的是让媒体理解、接受并且愿意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
○我们叫党管媒体,西方叫新闻执政,都说明执政党对新闻舆论的高度重视。9.11事件后,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我们注重硬管理,西方注重软控制,他们的方法比我们巧妙罢了。
○美国对内叫新闻执政,政府领导人总是首先影响媒体,让媒体影响百姓;对外叫国际话语权,全世界国际新闻70%都是来自于美国,由此来影响世界。
○西方政府和媒体是一对博弈关系。当媒体强、政府弱时,媒体成为老百姓的看门狗,对政府实施有力的监督;但当政府强、媒体弱时,媒体却成了政府的宠物狗,为政府所用。
○西方领导人都是通过竞选产生的,从参加竞选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知道赢得了媒体就赢得了选票,所以他们和媒体打交道的本领是天生具有的。
(四)
○当今社会,媒体事件的处理、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更是政府官员的必备素养。
○在媒体事件的处置中,我们许多政府和官员抱着“做了再多的工作,经不住网络的炒作”,“防火防盗防小报”的心理,因而采取躲、吵、封、抓、告、怨等等下策,表现出极大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官员和记者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聪明的官员不能够“操纵”记者,聪明的记者也不能够真的“打败”政府。两者应是竞争性的伙伴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力求双赢。
○媒体是躲不掉的,官员越躲,记者越认为你有问题,采访的劲头就越大。如果报道失实,他会说是政府不接受采访造成的,失实的责任和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官员的。
○和媒体吵架是不明智的。媒体只要把官员申斥的镜头公开,倒霉的是官员,因为受众是忌恨强者、同情弱者的。
○突发事件处置暴露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以往,我们没有专门的领导干部新闻素养培训,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中没有这项内容,新闻学是培养编辑记者的,并不适用领导干部。政府新闻学正是公共管理与新闻学交叉的应用型学科,致力于研究在当今政府和媒体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勇于接受媒体监督,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五)
○人的精力和经历是有限的,而世界和社会发展是无限的,有限的经历无法认知无限的世界,所以当今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媒体。媒体怎样刻画世界,直接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会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媒体设置报道的,进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政府要引导舆论,就应在媒体之前了解民意,把政府要说明的、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议题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新闻议程,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政府应该从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媒体的报道权出发,加大政府新闻发布的力度,实现政务公开化,才能有效地避免媒体对政府工作负面和失实报道。
○新闻和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宣传借助新闻,新闻脱胎于宣传;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我们现在的宣传立足点是站在政府而不是受众角度,语言是政治而不是群众语言,方式是讲道理而不是讲故事,结果事倍功半。当今我们各级政府要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从宣传走向传播,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六)
○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因此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但是在当今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记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上网。因此封堵媒体和网络是做不到的。所有的突发事件,政府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发布真实信息。
○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规律是: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媒体报道的热衷性、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信息传播的先入为主性。以往我们全作出了错误选择:不想让公众知道,不愿让媒体报道,政府有权威也不要,结果让谣言先入为主。政府再事后去辟谣,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事件的处理和政府形象。
○突发事件传播有个悖论效应:越是不说传播越广,越是说了越无人知道。因为政府不说,则给公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给媒体留下了无限炒作的空间,给谣言留下无限传播的空间。如果你去追查,他们会说,那是因为你政府不说,我们听来的,责任还是政府的。而政府说了真相,媒体就不好炒作,谣言就无法流传。
○突发事件发生后,过去我们往往不愿公开,怕媒体添乱,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
○我们处在高速发展期,突发事件多发有客观难免性,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如果突发事件隐瞒不报,政府的过错是主观的,政府就丧失了公信力,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由此追究责任付出的代价往往更大。
○突发事件的处置,我们政府有比较成熟的机制和有力的行政资源,处理是快捷而有效的。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如果没有被摆在重要位置或处置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本身,还会引发新的次生灾害。政府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真相和政府救灾举措,引导舆论,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为事故的处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政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建设的推动。2003年“非典”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正是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促使我们不断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2007年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2008年实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了《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2010年中央和各地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可以说,正是一个个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教训使得我们政府逐渐成熟起来,这七年我们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迈开的步伐远远大于建国后几十年所走的路,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大势所趋。
(七)
○网络是双刃剑,带来的机遇挑战并存: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增加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
○网民的快速增长和网络监督的方兴未艾,已经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提出挑战,如果传统主流媒体只做正面报道而不做社会监督,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逐渐被边缘化,更是把话语权让位于网络,只会更加放大网络的影响。
○网络监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是腐败行为会迅速被曝光,二是各种不正之风难以掩饰,三是传统的潜规则和陈规陋习无法面对公众质疑,四是政府处理问题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做法必须接受问责。在网络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就事论事看待网络监督的一人一事,而是必须顺应时势,迎接信息公开的挑战,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公共政府、效率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真正让我们政府和官员的一切行为,经得住网络监督的考验。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八)
○媒体(网络)监督成本低、公开性强、收效快,是当前中国社会监督的利器。
○政府和媒体打官司是打不赢的。媒体具有监督政府的职能,它在体外监督就有可能失实,不能因监督失实而给它定罪,犹如匿名举报信失实而不能打击报复一样。
○埋怨媒体是无用的,监督政府是媒体的职能,正是在监督政府、让政府难堪中,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善,维护了群众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对此,公众是乐观其成的,媒体也会乐此不疲的。
○不管我们的官员是否愿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媒体、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有人说在网络中,官员成了弱势群体,这反映了网络监督的力量,只有在网络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我们的官员才能真正从“主人”回归到“公仆”的本来地位。
[来源:人民网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