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我手中就象是一把斧头,当我把它打磨得锋芒毕露时,我就开始挥舞它。”
                                                                                        
——郝劲松。
竞选人简介:
     

竞选人大代表宣言:

     
一位前辈告诉我成功的真正意义——让这个世界比你发现的好一些。当前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就业率大幅下降,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司法腐败,我们看到很多不公平所导致的结果,于是很多人抱怨法律的软弱,抱怨人大是橡皮图章,他们不再相信法律,他们不抱任何热情地对待人大代表选举,但是那些心中的愤懑和牢骚帮不了我们,同时也不会使这个社会更安全。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法律和人大目前的状况是不是和我们每个人有关?我们有没有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做过什么?我常常可以感受到那些来自底层人民的痛苦,那些伤心,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孤独,他们找不到人诉说,没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诉求。在我难过的日子中,在我最艰难的战斗中,是那些底层人民苦难的痛感一直支撑着我,因为我知道或许我是一个可以聆听他们的人,或许我能帮助他们改变什么,或许我能成为他们的代表。尽管我的很多案件败诉了,但是我没有停止努力,我坚信每一次冲击都会留下痕迹,每一次起诉都会对不法现象产生震慑!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不论是付出我们的时间,金钱,还是知识,都有责任为公共利益而服务,有责任为公平而奋斗!为正义而奋斗!为良知和真相而奋斗!

     
有人说,如果你希望这个世界有所改变,你自己就要去做那个改变世界的人。我们认为:民主不分大小,民主不分老幼,民主人人有责!民主法治决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建设,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的努力。四九年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如今的中国,我们需要每一个公民个体的站立——独立人格的站立,独立法治意识,独立权利意识,独立民主意识的站立!我们信仰法治天下!我们相信,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必将成为民主与法治的国家。我们运用体制变革的策略探讨现行的公民参与政治的空间,我们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并试图用法律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认为通过法律可以促使政府改变不合理的公共政策,我们用法律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纵观历史长河,民主与法治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法治社会的转型期,法律的威严正在形成,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公民都应该有所作为,用法律来维护公共利益是我们法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我们能生活在一个给每个人同等生存机会的国家,无论性别、年龄,无论出生、背景,无论种族、学历,法治犹如上帝之磨,尽管慢却不停地转,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法治的天空,我们矗立神州,高举法治的旗幡!我们的面前是重重险阻,而我们背后,是无数双手为我们支撑。建设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公民的加入:一百人,一万人,一千万人,一亿人……积沙成塔,积水成江!我们坚信:持续滴落的水可以穿透石头,我们终将获得宪法赋予我们的那个世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做法治天空下的中国人!郝劲松期待您的支持!

     
人大代表选举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人大代表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桥梁与纽带,请投出您神圣的一票,选一个敢为人民说话的人。

     
另选他人投票细节:
     
在这次竞选中,郝劲松获得政法选区31位选民的提名推荐,成为初步候选人,然而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成为正式候选人(政法选区有两个正式候选人,选出一个代表),但是您仍然可以用另选他人的方式投郝劲松一票。具体步骤如下:在另选他人的方框内填入郝劲松的名字,并且在姓名下面的方框内画“○”(不画“○”不计得票),并在两名正式候选人姓名下的方框内全部画“×”。在填写过程中,要注意所写的另选他人的姓名,不要出现错误,如果只写姓名,没有画“○”的,或者在两名正式候选人姓名下面的方框内没有画“×”,就会使得最后被选的人数多于规定的应选代表人数,这些情况都会让选票成为废票,而失去效力,因此,选民在画票后应认真检查。请各位选民积极领取自己的选民证,(选民证已开始发放)在11月8号早7:00-24:00之间,在投票地点凭选民证换取正式选票后投票。

具体承诺:
     
如能当选代表
    
1、将招募志愿者开通人民代表热线。
    
2、每周设立接待日收集选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选民报告工作情况,接受选民监督。
    
3、义务为选民提供日常法律咨询。
    
4、提交人大代表议案。
                                                                                                   
郝劲松
2006年10月25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