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政治與旱災經濟
三峽生態之變,也影響政治生態。水利政治與旱災經濟交纏,也在全球華人心中交纏……


長江沿岸的旱災,意外地再度引爆了三峽的爭議。反對派赫然發現,國務院首次對三峽所引起的問題予以公開承認,並強調盡快克服。過去長期以來官方對三峽的「政治正確性」出現了鬆動。龐然大物的巨壩,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牛」,而是需要接受全民的公開檢驗,要發現它在設計上的罩門。

但最敏感的還是現實政治的罩門。三峽是九十年代初的決策,也是中國在六四之後的重要舉措,展現舉國體制的優勢,揮別天安門事件的痛苦。但不到二十年後,三峽的種種危機的陰影,籠罩在神州大地的土地上。那些讓人痛苦的旱災,是否三峽所引發?中國的氣候突變,是否與三峽的興建有關?甚至汶川大地震,也是否與三峽有莫大的關係?

這樣的爭辯,其實已經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牽涉到政治的責任問題。也許某些因果關係不是那麼直接,但卻引發中國公共政策的品質問題,它們的透明度與決策過程,都受到了巨大的質疑。

但如今國務院開始正視三峽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正顯示政府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不再僵硬地官官相衛,而是開始實事求是,返回工具理性的軌道,以科學的精神,來破除政治和心理上的障礙。

這也是胡錦濤施政所強調的「科學發展觀」,排除了不科學的思維,勇敢地面對困難,在這種關乎千萬人福祉的問題上,落實他所倡導的「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

尤其胡錦濤學的是水利工程,他一九六五年在清華大學畢業,也長期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但他對三峽之爭,並沒有捲進李鵬時期的政治爭論中,因而可以更客觀地看待這問題。

溫家寶和胡錦濤都是一九四二年出生,溫家寶六十年代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對三峽工程所引起的水土巨變,當然點滴在心頭。這次國務院在五月十八日所發布的三峽文件,似代表溫家寶對三峽問題已有新反思和對策,不再困於過去官方的鴕鳥心態。

更深一層看,從胡錦濤到溫家寶,都對胡耀邦有深厚的感情,也曾在中國官場中力排眾議,紀念胡耀邦,因此他們對當年參與六四鎮壓的李鵬,都會在內心深處不以為然,也自然要保持距離。更何況他們有水利與地質的專業背景,更能了解三峽問題的嚴重性,而他們作為繼任的領導,雖然不用為前任的決策負起直接的行政責任,但卻要面對收拾爛攤子的挑戰。

事實上,三峽大壩在二零零六年竣工典禮時,胡溫等中央領導都沒有出席儀式,予人要撇清責任之感,也顯示三峽的功能和功過,在中國政治生活中,還會投下難以預測的變數。

因而三峽的生態之變,也微妙地影響中國的政治生態。長江旱澇的變幻,也造成政壇的變幻。更不要說這次長江流域的旱災,已經衝擊到經濟,讓糧食價格上升,再加上電荒的危機,使股票市場連續下挫。水利的政治與旱災的經濟交纏,也在全球華人的心中交纏……■

邱立本 Asiaeditor@gmail.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