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零後用網絡的利刃,割破意識形態的緊身衣,追求普世價值,衝破制度的囚籠。
青年改變時代,從改變時代的氛圍開始。這是楊沫在《青春之歌》的訊息,也展示進步青年的理想主義情懷,改變了中國發展的軌跡。
大半個世紀之後,《青春之歌》所描述的青春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新一代恰好是在互聯網崛起的時代成長,也分享了這一個世代的特性:網裏網外的緊密互動,渾然一體,分享了越來越趨一體化的世界觀。
這 種世界觀就是無拘無束的生活,尤其是在信息的交流上,追尋無縫連接的可能,穿越任何地理和心理上的障礙,也當然要超越政治上的傳統障礙,要和那些網管人員 「鬥智鬥勇」。當「防火牆之父」方濱興去武漢大學演講時,就會有「九零後」的年輕人寒君依去扔鞋子,然後接受同輩人的歡呼,被一些女生視為可以「獻身」的 英雄。
這就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要有勇氣和智慧與權力博弈,不僅堅持要在權力面前講真話,還要有講真話的實踐與聰明才智。
如 果說《青春之歌》所描繪的三十年代熱血青年是在街頭吶喊,今天的冷靜新生代卻選擇不同的時機,作出不一樣的突破。他們不願意隨便的犧牲,也不願意鄉愿地做 「縮頭烏胧」,不問世事。他們的父輩當年在權力面前還要「裝孫子」,但今天真正的孫子已經在大學校園準備畢業,甚至是進入了職場。他們開始理直氣壯地,說 出他們要說的,也說出了他們父輩所不太敢說的。
這也當然改變了權力的生態。九零後是用網絡的利刃,割破了意識形態的緊身衣,展現了他們認同和不斷追求普世價值的決心。
儘管「普世價值」這四個字,現在還是被思想警察所忌憚的關鍵詞,但在新一代的眼中,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為什麼其他國家人民所追求的,卻要在中國打了折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與實踐,像「法大於黨」,會在中國成為一個不可說的忌諱。
也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挑戰和碰撞中,中國的九零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精神平台,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氣場,要掙脫這些無形的枷鎖。他們像那一位敢於說出「皇帝的新衣」的稚兒,天真地、也無所畏懼地,說出大部分老百姓的心聲,也說出中國時代的呼聲。
但這也需要不斷的博弈。毛澤東早就說過,灰塵不會自己跑掉,總需要有人拿起掃帚來,掃走那些讓人討厭的歷史廢物。
在網絡的世界裏,中國九零後是義無反顧的先鋒,他們用今天Web 3.0的速度和視野,衝破很多中國人認為牢不可破的制度囚籠,唱出他們的新青春之歌,也唱出中國的希望。■
邱立本 Asiaeditor@gmail.com
(OMM:文章有刪減,原文鏈接)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1/06/30. |
Permalink |收听敌台
Post tags: 亞洲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