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口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充裕资金为拉丁美洲提供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拉美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

原文:Brookings:| Latin America’s Decade: A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时间:2011年7月11日
作者:布鲁金斯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Mauricio Cárdenas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叶孤舟”翻译

关键词:拉丁美洲 经济发展 人口变化 中国

brazil_traffic001_rc.jpg【图:圣保罗高峰时间的车流。巴西的汽车销售在上半年创纪录地飙升。图片来源:路透社/Nacho Doce】

历史上,专家们经常将拉丁美洲描述为一个经济表现乏善可陈的地区:恶性通货膨胀、财政民粹主义、耗资不菲的产业政策伴随着腐败横行,这些只是部分例子。然而,专家们正在开始改变论调。事实上,很多分析家将21世纪的头十年视为拉丁美洲的年代。去年,《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特别报道,在“不是谁的后院”的标题之下,是一张倒过来的全球地图,报道认为拉美地区已经吸取了先前错误的教训,正在进入更光明的阶段。虽然预测未来总是危险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如此众多的繁荣都以严重危机而告终的地方,但我们的观点是,拉美确实正在进入一个大量机会来临的时代。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原因支持这一论点:

1、人口变化

人口变化开启了一扇机会之窗,即人口依赖率的降低。人口依赖率是指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与适龄工作人口(15-64岁)的比率。近期世界银行对巴西的一项研究指出,人口依赖率曲线将在2020年到达最低谷。这意味着劳动力相对于其他人口的规模将在那之后开始萎缩,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尽管巴西的人口变化速度史无前例,但联合国的预测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指出,拉美地区的人口依赖率将在2025年反弹。从现在到那时候的这段时间,依赖性人口减少,就业前景看好,为当前的这个10年开启了积累更多储蓄的可能性,从而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中国的经济增长

目前拉美正在借来自中国的“东风”。尽管在制造业方面竞争激烈,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大宗商品需求,推动拉丁美洲贸易和出口规模增长。我们还不知道这一繁荣能够延续到什么时候,但有理由相信终结的一天正在逼近。中国的人口将达到一个其收入更多与服务需求相关的水平,服务业不像基础设施、住房或者重工业那样是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有些人认为印度将会接替中国成为大宗商品需求的领头人。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因为印度将愈来愈城市化,其建设正在加速。然而,同样清楚的是,印度的经济结构是以服务业为基础,较少使用大宗商品。在对大宗商品需求寄予厚望的同时,拉丁美洲应当未雨绸缪,应对价格下跌的恶劣情况。价格下跌源自于需求增长放缓,以及当前投资于自然资源采掘的产能开始成熟所带来的供给的增长。同时,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拉丁美洲仍需要为未来的发展机会铺路。这意味着必须投资于关键性领域,主要是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换句话说,大宗商品应当转换成脑力资本。

3、全球储蓄和流动性

拉丁美洲的投资率近期保持高位,主要是因为可以一直获得外部储蓄。较低的国内储蓄率将可能限制经济增长。想要依靠丰富的、廉价的外国资本为投资提供稳定支持是危险的、不现实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储蓄率预期将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降低。还需提到的重要一点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将全球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随着美国经济中通胀压力的上升,这一情况将会改变。未来拉丁美洲可能被迫更多依赖自己的储蓄,而今后的数年毫无疑问是一个良好的时机,是进行这种转变的重大机会。

拉美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机会来加速繁荣,还是未定之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时间骄傲自满了。

拉美国家应当考虑增加储蓄和投资,而不是用额外消费享受美好时光。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做出强有力的决策从而解决广泛的结构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在这些决策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大量投资于教育和创新。这些政策对于生产多样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增加国家能力应当放在议程表的中心位置。这意味着在这个开放性和竞争性日增的世界中,国家必须能够切实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安全、为所有公民提供机会。拉美当前繁荣所获得的收入必须投资用于国家的现代化和更新升级。发展更完善的税务管理、法治体系和警察力量是一个良好的自然起点,因为这些都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国家能力的投资需要时间、政治意愿和资源。如果拉美领导人将这项任务摆在中心位置,这个10年将真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年代。否则,它将只是另一个不可持续的高消费循环,机会将白白浪费,这在过去的拉美地区已经见得太多了。

友情提示:您可以到这里看到推友们对该篇译文的评论和转发;欢迎参与!如果您的电脑可以翻墙,请到这里的左栏参加我们的一个小调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