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纽约时报广场的最显眼的广告位置之一很快就要被中国新华社的标志占领了。

原文:Sign of Arrival, for Xinhua, Is 60 Feet Tall
作者:Stuart Elliott
时间:2011年7月25日
本文参考了《参考消息》和“东西网”上的同来源译文。“译者”对这两个版本进行了比对和二次校对。


Adco-popup.jpg
【图:当新华社的标志替代原来的汇丰银行后,纽约时报广场2号楼将会呈现此景。(效果图)】

纽约时报广场的最显眼的广告位置之一很快就要被中国品牌占领了。

新华社,这家由中国政府控制的媒体机构,将要租下位于时报广场2号楼的巨型广告屏。为新华社打造的高18米、宽12米得新液晶显示屏目前正在制作中,计划于下周一开始投入使用。

新华社最近频繁的出现在美国的商业视野中,它所购买的广告牌在过去十年里一直被汇丰银行租用。这意味着,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的广告牌的上方将是美国公司保诚,下方是三星(南韩)、可口可乐(美国)以及现代(南韩)。

此前也曾有中国品牌租用过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牌。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三九药业就曾在纽约第7大道和48街东南角的两栋建筑上竖起了喷绘广告。

今年1月,中国政府也在纽约时报广场上采用了6块超大屏幕来推广国家名人,像是篮球明星姚明和钢琴家朗朗。而这项由北京花大力气投入的活动与胡锦涛主席的访美同步。

无独有偶,中国的家电企业海尔也曾将百老汇大街1356号命名为海尔大厦。

新华社进驻时报广场可以称得上是一重大事件,因为该建筑位于一直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黄金位置。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和南韩的企业,像是富士、高士达、胜利、索尼、三星等都开始在曼哈顿中城的时报广场和周边投放广告,比如时报广场2号楼及其姊妹楼1号楼。这也被认为是它们进入全球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

“许多中国企业品牌正在进入或者正准备进入这个国家,”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卡茨说道,同时也是该公司Sherwood Equities的主要拥有者。这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它拥有的资产包括时代广场以及其子公司Sherwood Outdoor,负责监督管理这些建筑物上的那些醒目的广告排位。

今年5月,新华社北美总分社从皇后街的伍德赛德搬到了时报广场的百老汇大道1540号写字楼。去年,新华社还开启了一个24小时英文滚动播出的广播服务,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或称CNC力求在全世界获得5000万观众。

最近,新华社开始强势进入新闻网络服务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并将美联社、彭博咨询、路透社作为其竞争对手(路透社的大楼也位于时报广场,在第42号街和43号街中间的第七大街,装饰着巨大的广告屏幕)。

之前日本和南韩的品牌进驻时报广场后,其品牌在美国的认知度都有所提高。现在,新华社强势进驻时报广场将其进军美国的野心显露无疑。事实上,目前很多美国人并不熟悉这个由国家掌控的新闻机构,甚至是将其认为是像塔斯社那样的苏联政府官方的新闻发布者。

新华社的执行官并没有对上星期的关于租用时报广场广告牌的邮件做出回应。

该广告牌的运营方Sherwood 户外广告总裁布莱恩・特纳(Brian Turner)表示,新华社签了长期租赁合同,“时间超过6年”。他和卡茨先生均表示,希望这能够成为其他中国品牌进军纽约时报广场的先兆。

对于这项租赁决议,各方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在这样大的一个广告牌上投放中国品牌的广告会使一些美国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卡茨先生否决了这项提议。

“他们只是租用它,”卡茨先生对这种意见做出了回应,“并没有买下它。”

“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他补充道。

特纳又对卡茨的话进行了补充,指出可口可乐和保诚的广告将会继续出现在该广告位上。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品牌更加美国化了。”特纳说。

纽约时报广场北部的广告牌,在2009年进行最后一次更换,由韩国现代汽车的广告取代了美国通用汽车现已停产的庞迪克汽车品牌的广告。

特纳和卡茨拒绝透漏新华社的广告租金条款。不过,在时报广场黄金位置的广告牌月租金高达30万至40万美金。

新华社如此大举扩张部分原因是为了制衡中国共产党政府官员口中的西方媒体在对中国问题报道中普遍存在的片面性问题。中国领导人说这是为了树立国家的光辉形象,同时给予中国更大的话语权,以配合中国新建的经济实力。

然而,很多媒体分析家怀疑新华社在不久的将来能否成功打入像北美和欧洲这样的市场,因为那里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的读者,对于政府——任何政府的通讯社发布的信息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不会盲从。而且,由于新华社跟中国政府的下属跟上司关系,在针对台湾和西藏这种政治话题上,新华社未必会做出客观的报道。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您可以到这里看到推友们对该篇译文的评论和转发;欢迎参与!如果您的电脑可以翻墙,请到这里的左栏参加我们的一个小调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