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有难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一连四天炮轰这家中国互联网样板企业的诚信问题,以致百度公司销售副总裁王湛最后不得不亲自上节目,为百度虚假推广链接公开道歉。

央视是在本周一起的多档节目播出了名为“诚信是金”的系列报道,直指百度提供虚假推广链接、百度贴吧发布失实信息等。

所谓的“诚信是金”系列节目,据称是中国政府专项行动的一部分,目的是“揭露网络虚假信息,揭示不正当竞争下的不良行为,推进健康、公平的网络环境建设”。

在央视访问的其中一个案例中,一名妇女通过百度搜索出售便宜机票的网站,订票、完成网上付款后却发现是诈骗网站,钱、票两空。央视表示,百度推广链接里除了机票诈骗网站,还存在着其他大量虚假信息。

在另一个案例中,央视用了“钓鱼执法”的方法引诱百度上钩:先让技术人员做了一个假网站,并伪造了假的减肥产品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和药监部门的批文,让记者以推广减肥产品为名找上百度。结果,虽然假证件一眼就被百度工作人员识破,在对方的“指点”下,完全不存在的公司,还是顺利地通过审查,登上了百度推广链接,成为众多虚假网站中的一个,记者还接到订购电话。

面对央视的大力打击,百度公关部发言人李国训一度在微博上做出了强硬回应,称“任何上市或正上市的民企,都比央视诚信。”但眼见央视来势汹汹,他后来删除这段发言。

百度公司销售副总裁王湛前晚随即亮相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对“因为虚假信息而受到影响的用户再次表示歉意”。他也说,百度已经开除违反规定的代理商,同时对整个销售和审核流程进行系统的审查,争取尽快弥补中间的漏洞。

盈利模式受质疑

其实,这不是央视首次拷问百度,2008与2010年,央视就曾针对百度的“竞价排名”黑幕进行了报道。

长久以来,百度的盈利模式一直受到质疑,不断有消费者抱怨说,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提供的虚假网站或信息,上当受骗。

所谓的“竞价排名”,是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网民使用百度搜索信息时,呈现在网页上的并不是自然呈现的搜索结果,而是被百度人工干预过的,那些给百度付过钱的网站链接会被优先安排在首页最显眼、最受人关注的位置。谁出的价高,好的位置就给谁。百度负责人自称,百度已经覆盖95%的中国网民,竞价排名收入占百度收入的80%以上。

但也就是这个做法,让骗子们有机可乘,只要出钱,他们的网站链接就会给排在前面,他们甚至可以冒用合法商家的名字、品牌,误导网民以为他们就是“正版”,不假思索地付款订货,过后才发现有关公司根本不存在。

令人诟病的是,从2008年首度被曝光至今,期间虽然道过歉,推出过新的系统取代原来的系统,从这次央视的报道来看,百度依然故我,仍在以原来的模式盈利,而当初的揭发并没有令其受到惩治,有关当局也未对其后的营运进行监督审查,凸显了中国互联网经济乱象的一景。

王湛前晚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被问及百度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管理未来会采取什么动作时,只承认“确实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并强调百度将通过技术和人的手段“努力去屏蔽网络上的一些非法信息”。

网民和观察人士质疑央视用心

任何上市或正上市的民企,都比央视诚信。”

百度公关部发言人李国训这个发在微博上、略带负气的回应,其实不仅仅是他的心声,不少网民甚至一些分析员都对央视棒打百度背后的用心有所质疑。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些观察人士对此举的解读是,央视企图在年度广告招标之前,在消费者和广告商眼里给一个竞争对手的形象抹黑。

也有网民认为,央视狠批百度,在于要为本身的“央视搜索”清道。央视搜索于2010年上线,目前页面尚标明“测试版”。不过,央视搜索仅索引央视网站内信息,包括新闻、视频、网页、图片、博客等,还不能用于全网搜索。

随着互联网成为中国人获取新闻和信息越来越重要和自由的渠道,对国家机器管控言论之举极端敏感的中国网民,虽然对百度的缺乏商业道德深恶痛绝,但他们更担心的是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抓住百度一顿猛打,其实别有居心:这只是官方接下来一轮大规模打压互联网行业、收紧言论空间的行动前奏。

在百度之前,今年以来,央视已先后在节目中曝光淘宝假货、新浪微博平台虚假信息。更早以前,美国搜索引擎巨子谷歌也曾被央视批评“很黄”、“很暴力”。有评论者就认为,央视的目的其实是巩固自己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并扶持所谓的新媒体“国家队”,如官方的即刻搜索(人民网)、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民网微博等。

法新社引述北京一家网络研究企业的创办人戈德科恩(Jeremy Goldkorn)说:“(央视这系列动作背后)肯定有战略目的,有时候甚至是政治动机。”

“整个大背景是,央视和所有的官方新闻、宣传服务,都备受新进的互联网服务、尤其是那些由民企营运的互联网服务所威胁。”

一名网民干脆这么评论:“百度说它公正,央视笑了;央视说它诚信,全国人民都笑了。”

原文:点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