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冯俏蕾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最喜欢用的就是“豆大的雨点”、“红领巾”、“黄杨木精神抖擞地站立”。她说:“我人生第一句谎言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对着作文本的方格,大概每个人都有些“不能说的秘密”,且让我们看看这个潘多拉魔盒中藏着多少美丽的“谎言”:
196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都在作文中写过:永做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
1970年代出生的人说,写作文一定要背,考试前主要任务就是背诵范文;
1980年代的孩子,则一定不会对“扶着老人过马路”、“捡了钱主动交给警察叔叔”等情节感到陌生。
不同年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套路”,并习惯于在作文中加入主观臆想,编作文。也许我们还未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已掌握了如何“虚构”。
大概也正因对作文本说过谎的相同经历,才让今年7月出版的两本《民国小学生作文》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书中那些词句优美、富含真挚情感的文章,让不少人为之感动:“现在的中文系学生都未必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
该书封面有这样一句话:给现代小学生上一堂“真善美”的作文课。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
面对“民国小学生”自愧弗如
在小学语文教师于淼的班上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曾给班上学生留了一篇作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待收来同学作文后,她啼笑皆非:“班里有十几位同学写的都是搀扶老人过马路,我对孩子们说,我们班一下涌现出十几个活雷锋。”
于淼笑称,其实在自己儿时,班里同学也写过同样内容的作文。
十几年过去,作文中的故事竟如出一辙,并不是因为扶老人过马路已成为一种必要的礼貌,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知道什么是“作文的规范路线”。
曾经有网友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经典语句。例如,描写大扫除后,就用“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受了委屈一定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流”,要是写家庭生活,得在结尾特意说明“我爱我的家,更爱我伟大的祖国”……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小朋友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童言无忌的“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是什么让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作文“模板”?
《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策划人符马活给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中,有一道看图作文题。图中,画了一盏灯,有个孩子伏在桌上写东西。我的孩子便这样写:天黑了,我打开灯,在写作业……老师看到便问他:’你仔细观察了吗?灯没有开,并不是晚上。’我孩子就晕了,他疑惑,有灯为什么不能开,为什么不能是晚上?”符马活认为老师跟小孩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能把意志强加于孩子,那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唯老师是从。
用《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的话说:许多孩子已被“调教”得甚好,他们很懂得迎合老师,就像大人会奉承领导一样。
看罢现在的孩子的困惑,不妨再看一下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
一篇名为《雅事》的作文如此写道: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很难想象,这出自十几岁的孩童之手。难怪许多人在看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后会自愧弗如。
允许合理虚构,还是必须以真动人
“高考考生写作文热衷编故事,父母不死就离婚。作文阅卷老师感慨考生假悲情不能博取真同情,鼓励孩子多写真人真事。”这样一个新闻报道,促成了杭州的“真性情作文大赛”。这是一个没有题目要求、没有字数限制的特殊作文比赛,唯一要求是:要写新鲜事、真感情。于是有孩子写坐电梯遇险、有孩子写去新疆遇到泥石流……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
负责作文大赛的工作人员胡信昌说:“我们收到的投稿数千篇,但不少作文仍存在着标准范文的痕迹。”
而一篇名为《我可以没有压岁钱,我不可以没有爸爸》的作文,虽只有区区几百字,却打动了一众评委。
“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最多有8571元。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
一句一段,表达了小作者希望爸爸回家的真实心情。可见,唯以“真”才可“动人”。
小学生小小今年四年级,暑假作业中有五篇作文,没有题目限制可以随意发挥。小小为其中一篇命名为–《看那一条小河静悄悄》。这是一篇关于水的用途的文章,而“小河”就在小小家附近。
小小这样写道:“一条小鱼在水上欢快地跳跃,每一滴水都要为鱼群制造氧气。雨水落在土壤上,干裂的土瞬间变得水淋淋的。雨水落在小草上,小草那不起眼的衣服变得引人注目。”可以看出小小在用词上颇为用心,虽然不一定用得准确,却是很努力地在学习。小小得意地说:“我用了比喻哦!”
小小的母亲章碧虹觉得孩子的这篇作文写得很生动活泼。
好作文的标准究竟如何?是合理想象、感动老师为大,还是质朴纯真、真情实感最妙?赵长天认为,作家创作也会虚构,虚构和真实并不矛盾。“真”源于情感的真实,虚构也要弄假成真。而多数孩子的虚构只是为迎合老师,文章写出来自然就难看。“小学生作文的最高标准是童心童趣,因为孩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但现在孩子却只写老师要求的话,最后来一句:这个说明了……”赵长天看到的大量作文都如此。
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符马活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书,看后深受感动,才有了策划出版《民国小学生作文》的念头。“现在许多孩子的文章写得太假了。我希望他们回到’真善美’的年代。”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孩子们该如何回归?一本作文书的推动力远远不够。
赵长天认为,语文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现在的作文往往要求突出某一主题,其实没必要,我认为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说明某一思想,那它可能只是三流作品。好的作品是多意的。”
此外,赵长天指出:“文字是一种工具,掌握它有一定规律和标准,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教学工作变得教条、死板,这会把学生越教越傻。”他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除了课堂学习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小觑。章碧虹是小小的母亲,她很少指导女儿的作文,最多就是改几个错别字。“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孩子的想法。”章碧虹说,“小孩子可以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女儿说过以后的职业理想是退休,那家长的责任就是告诉她,不工作就退休是不对的。”
“孩子的想法时效很短,比如这一刻想看电视,便忘记第二天还要交作业。家长应该加以引导,但是在孩子的作文里并不一定要思想正确,孩子大可写自己喜欢的。”不过,章碧虹也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作文是一种技巧,直接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都是孩子,“大人不应该鼓励小孩子说谎,但也要教他生存与生活。”
事实上,孩子去经历和感知世界,才是写作灵感的最大源头。
杭州作家陆琪在点评学生作文时说:“学生写文章,最讨厌的是’憋’,硬要憋出一篇自己不懂也没经历过的东西,定然粗糙不堪。但只要是经历过和观察过,无论怎么写都是下笔如有神,有哭有笑。无他,都是发自真心。”
可是许多学生的生活似乎被本末倒置了。“现在的学生放学后还有补习班、兴趣班,等学习结束、写完作业,已经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更没时间关注身边人、感受自然。孩子们面对作文题目无从下笔,是因为根本没有经历和感受可写。”看到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都被课外补习占据,于淼也很无奈。
或许,短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拦阻孩子们面对作文的格子纸说假话,但至少,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更好的行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