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现有的知识判断,《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的,至少没有不靠谱的虚构,让人反感的情节。当然,在两个小时里,要完成对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的概述,而且设置情节让那几十位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出场,实在也只能是点到为止。因此我认为,对这段历史稍微不熟悉的观众,会对到处都是跳跃性情节感到云里雾里。

 

好在对这段历史都不熟悉的观众,应该更熟悉那几十张明星脸,这些脸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你方唱罢我登场,还真不多见。不过,平时喜怒笑骂都各具特色的脸被格式化在一部严肃的政治模仿秀里,“像不像”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多少有些诡异。

 

朋友给了一张免费票,在首映日的第二天就走进了电影院,电影院里稀稀落落,不到20个人。放映的过程中,观众中出现了三处窃笑分别是由冯巩、赵本山等三位笑星扮演的大军阀出场的时候。被历史教科书一直描绘为邪门歪道的大军阀们,分别由当今最滑稽的笑星扮演,本身就这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特点,不使用贬低反面人物的方式来衬托正面人物的高大,不以贬低国民党来抬高共产党。在这部电影中,大大小小的军阀,都给人“忧国忧民”的正面形象。

 

有一场戏写的是周恩来在天津被军阀抓了起来,他们开始在狱中绝食抗议,结果三天不到,大军阀就亲自到狱中谈判,周恩来一口气提出了三个9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也不一定能够答应的政治要求,结果,那军阀竟然一下子都答应了下来,也很快无条件地释放了爱国学生。于是,周恩来得以踏上前往法国的邮轮。

 

中共早期的这些领导人几乎都有留洋的经历,影片中,邓小平在登上前往法国的邮轮前,碰上了毛泽东。他问,那个人是谁,同伴说是湖南的毛泽东。邓小平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法国?他不去,真可惜!那表情让人忍不住想笑,哈哈,他如果去法国一趟,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改革开放轮得到由你来做?

 

还有一个镜头挺有寓意,在北大的一场辩论中,胡适登场,女学生窃窃私语,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当那位学生站起来问胡适为什么白话文比文言文更简练,并举例“无能为力”这个文言文就无法用简单的白话文表达的时候,胡适对这位漂亮的女学生说,白话文用三个字就可以表达:不能干。

 

嘿嘿,不能干啊。谁都知道,胡适虽为自由主义者,但在家庭观念上,他比当时所有的保守主义者更保守,没有离婚,也没有“干”女学生与进步青年,对被包办的没受过教育的妻子从一而终。

 

实事求是地描述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受过教育的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大学里开放的辩论风气;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来到北大“三角地”自由地发表政治演说、振臂高呼;以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那么自由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国民却拥有结社、游行与抗议的自由,让人怀念不已。其中“五四”期间的好几个学生游行、知识分子登上讲坛发表政见的场面,让人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暗杀与被暗杀、革命与被革命、共和与 被共和、组党与被组党,是电影的主旋律,一张张明星脸冲淡了历史的严肃与诡异,润之哥哥与开慧妹妹、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是在军阀混战的炮火中,以及宣扬暴力革命的誓言中穿插进行的,禁不住让人生出“情何以堪”以及“情为何物”的感叹。

 

电影的结尾是十几位一大代表在南湖游船上的最后一天聚会,湖山烟雨,美女花伞,衬托出当时的宁静与和谐,让人心旷神怡。当最后的几个镜头出现代表们激动的朗诵《共产党宣言》,立志要“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时候,是否预示了接下来的风雨如晦的近一个世纪里,“暴力”将成为主旋律?

 

这是一部不同的人可能会看出不同内容的电影。我希望被电影调起了好奇心的年轻人,能够找更多书籍与资料阅读,了解中国的历史,也更加关心当下的现实。

 

电影里有些场景还是挺有感染力的,希望年轻人学习电影里各位前辈的爱国精神,适可而止,千万别去模仿当时热血青年们要打要杀、上街游行、冲击政府、组党闹革命等行为,今非昔比啊。我不是反革命,只是爱护你们,爱护我的读者而已。

 

老杨头 2011617 广州

 看《建党伟业》的一点感想 - 杨恒均 - 杨恒均的博客 

“润之哥哥,我是开慧妹妹”

看《建党伟业》的一点感想 - 杨恒均 - 杨恒均的博客

“要让民众知道我们的主张”

 看《建党伟业》的一点感想 - 杨恒均 - 杨恒均的博客

 湖光山色的美景中,一个以暴力为宗旨的政党成立了

 看《建党伟业》的一点感想 - 杨恒均 - 杨恒均的博客

 据说,出演这部影片里的大牌明星,绝大多数是持有海外身份的,在法律不是挡箭牌的时代,这玩艺倒可能是一个护身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