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感言

张济顺

在今天这个火红的日子里,我的第一感受是天热心更热。首先要向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领导致以最热烈的和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冒着酷暑来到华东师大,让我经历这一重要的时刻,它意味着我个人结束了生命历程中最有价值意义的11年,回到我熟悉又陌生的学界,开始新的人生旅程。它同时又标志着华东师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一位年富力强、富于缜密的理论思辨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富于正义感与责任心,又有过7年党委领导工作经验的智者,担纲起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的重任,这个新老交替,意味着华东师大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又注入了新的血液——包括理念、思想、经验,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根的情结。我也深深感谢教育部的领导,在我即将离任之际,袁贵仁部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玉波、立英两位副部长、人事司管司长、魏司长一起在北京专门设宴款待,对我10多年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天立英部长又代表部党组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些都令我倍感温暖,倍觉宽慰!我会永远铭记这些难忘的时刻。

此时此刻,我想借用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概括11年来我的工作体会,向大家做最简短的汇报,与各位分享我的经验,也求得同志们的谅解。

华东师大近10年的发展,成绩骄人。但是,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历程是如此的坎坷,曲折,不平凡。我清楚地记得,04至06年三次暑期全委扩大会,大家以“悲壮”来形容当时开会的气氛。这里面既包含了对这样一所1959年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大学16强的学校未能进入985的忧心和纠结,更有“壮士断臂”永不言败的勇气和气概。身在那个气场的我,一方面深感压力巨大,责任巨大,另一方面坚信一切都会过去,华东师大最艰难的日子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会迎来见彩虹的一天。正是在这个确信无疑的信心支配下,我们曾无数次地“跑部前进”去争取支持和资源,我们曾数顾茅庐去请来大大小小的诸葛亮,我们曾数度走出国门去寻求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合作机会,我们更做出了没有985条件下也要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大战略选择。“一切都会过去”蕴含着师大人的乐观与坚韧,也是支撑我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的动力和源泉。

“一切都会过去”也是一贴清醒剂,给身处985建设行列中的我们一种提醒和警示。尽管谁也不会否认,成绩只属于过去,挑战依然严峻,进入985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用重点实验室结束评估以后的话说,就是所有的成绩都“清零了”,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要时时保持着对人对已的清醒头脑,作出更合乎国家战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合乎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决策,并非易事。在此,有两点谏言,供班子和同志们参考。其一,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目标的两个关键词是“世界知名、高水平”,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首先与我们同类的高校去比,就算华东师大成了师范大学中的老大,甚至成了今天的北大清华,又能怎样?我们不能用所谓的“特色”作为自己低水平的挡箭牌,也不能再以我们曾经遇到的困难为由去博得“同情分”来为自己壮胆,殊知,在激烈争竞的时代,没有人相信眼泪!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持之以恒地向上攀登,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其二,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许多劣势,包括校名、人才、资源。近来,ECNU常常叫人刮目相看,这里既有对我们成绩的惊讶,赞赏,更带有对师范大学的历史成见或小视。为此而自卑焦虑大可不必,我们应努力克服“老二心态”、“老四心态”,保持自尊和自信,让ECNU成为真正不可小视,不可替代的名校。但我们也需深知自己的“先天”,因此在行动的取向和策略上常常需要有先发制人的绝招和出人意料的奇招。我们的队伍虽有很大改观,但新一轮人才竞争的局面正在步步紧逼。必须有制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有现代大学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营造,才能扩大我们已有的队伍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提升队伍的水平。我感到,高端人才的引进和青年人才的培育仍应是我们队伍建设的重点。“学校永远缺少一间房”这句话,几乎成了高校领导的至理名言。我们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最大限度的争取各种资源是我们工作永恒的主题。对华东师大来说,在尽一切力量积聚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用好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应是最紧要的事。恕我直言,近年来学校资源总量激增的同时,以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为特征的资源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争到钱”与“用好钱”应该同等重要。仍然要坚持聚焦重点,任何铺摊子的想法也是对资源最大的浪费。同时也借此机会再次恳请教育部、上海市的领导,给予华东师大更大的支持,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且不说,我们离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条件还有天壤之别,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华东师大的资源缺口,远甚于国内的大多数985高校。也请领导相信,华东师大经过这一轮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将更加成熟起来,我们会加倍珍惜所获得的一切。

今年恰逢华东师大的60周年大庆,回顾师大一甲子,最值得书写的是从这里走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他们中间,不管已故的、健在的,不管资深的、少壮的,都永远彪炳华东师大的史册,永不过时。在一代一代师大人书写的辉煌篇章中,有师大的文脉和魂魄永远传承,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犹如丽娃河充满灵性,生生不息,犹如樱桃河充满朝气,蓬勃无羁。这些意象和具象都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师大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时光逝去,精神永存,这一切都不会过去。

曾记得,我是在师大49周年的校庆日来到这里的。我有幸和大家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周年,亲身经历与见证了师大不平凡的10周年。我清楚地记得,刚进华师大,我按过去工作习惯,晚上到实验室走走,但令我吃惊的是,只有一个实验室亮着灯在工作着,在那里认识了我进师大后遇到的第一位教授,今天的陈群副校长。我还记得,到岗不久,就有几位知名教授,向我要求放他们去别的学校工作,其中的一位尤其令我尴尬,他是我在复旦时下力“挖”的,他央求我不要改变原来的决定。我当时真想说,“屁股指挥脑袋”我无法放你。但无奈说不出足够的理由将他留下。10年后的今天,当我走在新校区的宽敞大道看着那许多实验室与星星同样闪烁的灯光,当我走进逸夫楼、理科大楼明净的会议室参加一场场热烈研讨的会议,当我迎来一位又一位加盟师大的学术名家、青年才俊,当我接待一批批来校视察参观的领导和前辈,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当年进校时曾令人不安的难以忘怀的一幕幕。这11年,对我个人来说是永远的记忆,永远的光荣,永远的领悟,永远的财富。这一切都不会过去!

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有许多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也留给了后任,除去历史遗留问题外,还有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党委书记,在做人的思想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干部的积极性方面,我乏有良策;在深入基层,体惜下情,理解和支持院系工作方面,我十分欠缺;个人的性格、脾气在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充当恶人”方面能够胜任,而深入细致,讲求方式,“担当好人”方面则力不从心。总之,我对自己作为一个党委书记的能力评价是“智商尚可,情商不足”。这些缺点与不足,有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步淡去,但我深知,我在有些同志心中形成的不良印象,是难以抹去的。在这里,我只能请同志们多多海涵了!

最后,我要对与我朝夕相处的班子的同志们道一声谢谢。感谢王建磐、俞立中两位校长先后与我合作共事。当年王校长亲自去复旦对我调任华师大表示热情和诚挚的欢迎,其后,他帮助我从华东师大的“外来户”变成了“自家人”,完成了从复旦人到师大人的脱胎换骨。我们也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但奋进的峥嵘岁月;俞校长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分工虽有不同,但他的气度、眼光、能力在学校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实难以望其项背,令我钦佩之至。我一直庆幸,我遇到了两位好校长,好同事。感谢先后在班子与我共事的同志们,大家同甘苦、同奋斗,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奉献,没有大家的坦诚相处,精诚合作,我注定一事无成。我也非常感谢班子的同志们对我的宽容,并请你们谅解我对你们过于直率的批评,以及不留余地的要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我坚信,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华东师大将传承自己的优良品格,孜孜求索,终将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再次向尊敬的各位领导致意,向各位父老乡亲致意,谢谢你们给了我光荣与梦想的11年!谢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