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0) | 标签:香港, 占领华尔街, 占领香港, 占领中环, 金融霸权, 汇丰, 一蚊健
文:一蚊健
先来一个利益申报,我自己没有深入参与占领中环的行动,也没有留守,只是在互联网和朋友得知占领者的行动和想法,所以如有错漏,或理解不准确,请大家指正。
我在看OCCUPYCENTRALHONGKONG网页( https://occupycentralhongkong.wordpress.com ),因为参加者能亲自表达他们的见解,没有主流媒体编辑。我在网页里面看到他们会讨论如何对抗资本主义,在电影里参考外国反资的经验。而更明显的是,他们在实践民主决策和营造社区生活,例如“透过讨论去寻求绝对共识,以减低暴力的程度 ”以及互相贡献自己才能和物资,不论下厨、剪头发、歌唱奏乐等,结连社群。当然,参加者来自五湖四海,不满港式资本主义的原因和诉求也不同,抱持的意识形态各异,所以要协调出一致目标(包括声明)就很困难 。参与者只能代表其组织发言,而不是代表整个行动。正因如此,共同生活的体验就显得重要,先建立一个兼容并包的社群,再构想纲领和主张。
也许要想的东西太多,加上当初占领汇丰银行地面的决定相当仓卒,又或者参加者其实都是不愿活在问题处处的银行金融体系下(甚至希望它早日消失),他们也许没有时间思考占领地跟港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有异于年前的保卫天星皇后利东街行动,支持者会特意翻查,重塑和介绍那些地方的由来和保留的意义。)然而,我认为认识占领地是重要的,否则占领地就犹如“借来的空间”,甚至给人家“诙谐”地想成“一群社运人士受着象征资本主义的建筑物的保护”,因为这公众地方实令汇丰总部起高了──增加地积比率的结果 (见另文)。在这几天,我速看了《金融帝国──汇丰》 一书,希望拉阔一下占领的意义,并希望促进反抗的对策。
不要期望此书有甚么批判金融体系和抨击银行过度借贷引起经济泡沫的信息。即使在新修订版加插了金融海啸重挫了汇丰 ,又引述前主席葛霖指,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令银行卷入次按危机是“一个但愿没有作过的投资”,作者刘诗平仍然想“它能否依然像凤凰一般,在这场金球金融风暴扫荡的废墟中升起?”反之,我尝试运用此书及相关的资料阐述银行的发迹史,如何壮大,扣连本地华资财团,卷入金融风暴,以及紧扣你我生命,然后构想占领地的意义。
以“发战争财”起家
汇丰银行在1865年3月3日正式开业,总部就是设在占领地──皇后大道中1号。那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开于港口通商,在香港经营的洋行大班们“迫切感到创办一家本地银行的需要,以便提供及时而充足的信贷,应付急剧膨胀的对华贸易”(页5),不用如其他外资银行那样,等待外国总行的指示决策。组成银行的洋行来自欧洲、美国和印度,而银行在开业首十年已经在上海、伦敦、横滨、旧金山、马尼拉等开设分行及办事处。有别于当时其他外资银行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汇丰积极吸纳存款,又发行钞票,手握大量流动资金,从而能办理商业抵押贷款和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以及放贷给满清政府建立军队(页21至28)。说得白一点,银行其实是“发战争财”,在1874至1884年间,银行先后贷款多次给左宗棠西征新疆,和给两广总督筹建海防防御法国的入侵。作者引述数据指在这十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12次,汇丰承借8次共1,675万两,占借款总额约80%。在1876-1888年间,这些借款所得盈利,占全部净利一般超过两成(页45)。在后来的马关条约赔款和庚子赔款,汇丰和其他国家银行也竞相借款给清政府,收取利息和手续费(页76-80)。银行后来也借钱给清政府建铁路和给袁世凯解决政府的国库空虚 。银行所属的国家在借款时开设严苛条件,左右政府大局,例如令中国失去财政和盐政自主权(页89-102)。在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汇丰在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和盈利一直稳定,在1935年10月更建成新大楼,应付新的业务需求,包括接运金银和增加保险箱,发挥战时财产避难所的角色(页133和146)。
战后与华资财团建立关系
香港沦陷和中国抗战,令汇丰业务停止,战后香港的业务恢复过来,而中国共产党上台和韩战爆发,使汇丰撤离内地业务迁至香港,并迎接上海的企业家和资本及广东的劳动力。接下来的故事,是香港工业发展,汇丰借款给工业家买地建厂房和购置原料,同时着力发展东南亚贸易业务(页167-172)。1959及1965年,汇丰对外收购印度的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对内则承着华资银行危机,以低廉价钱收购华资老号恒生银行51%股权,吃掉对手,成了本地银行业龙头。
1970年代是世界和本地政经变革的时刻。在本地,那体现于华资地产商进占市场。本地洋行在那时候不断并购,间接导致今天财团掌控市民日常生活的情况。当时香港有“英资四大行”,即怡和、和黄、太古和会德丰。汇丰积极跟称为“英资四大行”合作。同时间,华资地产商在1960年代低价买地,又上市集资,兴建楼房,力量渐大,银行意识到要跟华商建立关系,其中一位是李嘉诚,例如在1974年,汇丰跟李嘉诚共同出资重建华人行。
本文之所以提及李嘉诚,重点是汇丰是长实的Kingmaker,契机是汇丰把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在这儿不妨花一点时间记下这段历史。和记黄埔的前身是两间不相关的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在1969年,和记国际收购了黄埔船坞三成股权,石油危机令港股大泻,和记被汇丰收购约三分一股权。及后汇丰把和记和黄埔合并,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包括地产、建造、货柜运输和零售等业务,并伺机出售。在1979年,李嘉诚看上了和黄,加上汇丰主席在劝说长实放弃九龙仓收购事件上欠了李嘉诚一个人情,于是双方不久达成协议,优惠李嘉诚,使其以每股7.1元收购汇丰手上全部九千万股和黄股票,总售价6.39亿元。长实成为和黄大股东 ,更在1年内增持至40%,成功控制和记黄埔并取得船坞土地,发展成现在的黄埔花园。1981年,李嘉诚做了和黄主席至今。1985年,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直至1992年。《明报》也指出到现在汇丰和李嘉诚的关系仍然良好。汇控在2009年3月世纪供股,李嘉诚及其他华资大亨参与包销供股 ,支持汇丰。
新自由主义下的银行国际化
七十年代也是新自由主义开始实践并取代凯恩斯主义的时间。我们可以综合夏菽、冼丽、和刘诗平的时代背景描述,理解汇丰为何在这时候除了看重本地华资企业外,还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
石油危机结束了战后全球资本主义的荣景,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低、利润也低,资本和金融机构要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此时,右派经济学家和英美为首的领导人吹嘘只有新自由主义能经济起死回生,于是去除资本流动的限制,促进自由市场,于是金融机构四出向外扩张,并且产生更多投资产品,例如把资产证券化 。。汇丰在1978年持有51%美国海丰银行股权,1986年落实5年后收购宾夕法尼亚银行,同年收购加大英属哥伦比亚银行,成立澳洲汇丰银行,以及收购英国詹金宝公司,涉足资本市场和证券业务。
1985年,汇丰第四代总部大楼──也是占领地──落成启用,主席并声言建筑物会跨越廿一世纪。大厦工程耗大,设计摩登,表明银行走进国际,并认为香港有能力担当国际的金融中心。在1988年汇丰已逐渐将“香港准中央银行”的角色移至港府的金融管理局和外汇基金,象征汇丰在香港的地位减退。银行在1992年重组,成立控股公司和把注册地迁移伦敦,同时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为业务国际化及香港主权回归买『政治保险』铺路”(明报2011/02/27)。
强积金和楼宇按揭市场一哥
话说回来,汇丰虽说国际化,但香港一个地区业务在2006、2007、2010和2011年汇丰的税前利润中,占了23%至30%,相当于28.77至73.39亿美元,在2008和2009年两年,由于北美洲亏蚀,香港就撑住了58.7%和71.0%的利润,相当于约50亿美元。当中包括保险,按揭和投资产品等。
随便搜寻一下资料,发现香港汇丰经常于现楼按揭业务中首三位,而目前于强积金市场占总体比重最大。汇丰连续十个月在现楼住宅按揭排名首位,达到总市场的22.5% 。事实上,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签署,订明每年卖地不多于50公顷,土地供应大减的因素,加上内地开放改革,香港开展1985-1997年12年的大涨小回,带有投机性质回报较高及较快的行业却成为投资者上上之选,楼宇有买贵没买错。地产商不断建楼,不论住宅还是商业,也造就了按揭市场。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本地使用的贷款中,对地产业的贷款迅速增加。汇丰当然不会错过放贷赚取利息的好机会。这也就是“生息资本透过资本主义信贷系统在现今社会已牢牢地扣紧地产资本的流通”。
(※香港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统计数字请见附图,资料来源:(许宝强 2011:1988年及以前数字引自《香港房地产年鉴1990》,香港经济导报社,1991。1989-1996年数字引自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Annual Reports, 1993, 1994, 1995 & 1996。1997年以后的数字引自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 Annual Report 各期。)
因着香港政府、工商界和支持自由市场的学者反对,忧虑全民老年退休保障“违反政府一贯自由市场的经济方式,走到财政紧拙的地步”,加上 不少国家和跨国组织倡议和实行退休基金个人化 (和金融化),香港前立法局在1995年通过成立强制性私营公积金,至今推行超过十年。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退休基金已成为金融资本的重要来源,也是不少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生财工具。小市民只能祈求强积金只升不跌,希望可以捱到退休后三数年的支出──尽管过去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基金可以亏蚀,而且难以控制。基金公司盯实这块肥猪肉,并收取高昂的管理费。截至去年十月,汇丰的强积金账户管理超过1,150亿港元的资产,是10年前的28倍。在去年9月,汇丰(和恒生)于强积金市场的占有率以资产计为32.4% 。在今年二月前,旗下三只强积金的管理费,高达1.50%,之后才调低至不足1% (明报2011/02/11)。讽刺的是,正是因为退休保障失效,市民才更需要投资股市楼市,希望老年多个钱傍身。
国际化和业务并购:逃得过金融风暴,逃不过海啸
汇丰在九十年代继续并购,而书本作者刘诗平就把此行动来解释银行能安然度过亚洲金融风暴:
“正是汇丰多年来的国际化策略,沈弼、浦伟士精心策划的大量兼并与收购,把汇丰的经营业务拓展至世界各地,从而最大限度分散了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并分享到了美、欧经济稳定增长的成果”(页251)。
往后几年,集团拿着简单的六角形的品牌,和“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口号继续往法国、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美国和内地等收购和发展业务,重点放在新兴经济体。作者引述集团当时的行政总裁葛霖在2003年的话,指集团会“不断拓展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表明这是我们集团的策略目标”(页285)。在2005和2006年度,这些业务占整体税前利润约四分之一(页350)。
当然,在这并购历程包括事后连葛霖也称为“但愿不曾进行过这项收购”(”It's an acquisition we wish we hadn't done with the benefit ofhindsight, and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的消费融资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Household从事美国的次按房贷业务,收取高利息,可令汇丰大量存款有出路,遂被汇丰看中收购。2006年美国房贷违约情况比预期高,牵起次按风暴,汇丰在2007年要为Household预期坏帐作大幅拨备,发出上市以来首次盈利警告。两年半以来汇丰融资的贷款减值拨备,累积已达约250亿美元(约1,984亿港元),大约等如汇丰控股集团1年半的整体盈利。汇丰决定除信用卡业务外,不再以经营消费融资业务,并且结束其大多数分行,在美国裁减6,100职位 (经济日报2009/03/03)。
汇丰银行今趟因为沾手次按而蚀大本,而原本坚称资本水平充裕的汇控,亦终于在2009年3月供股集资约1,380亿港元。这趟世纪供股牵动全港大小股民和机构的心,不少股民抱着对汇丰的深厚感情,加上不愿股份被摊薄而参与供股。不久因为美国政府拯救华尔街,各国政府也放松银根,大量资金到处投资,让股市楼市再次上升。汇丰股价由那时的低位33元上升约一倍,集团继续寻觅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新业务。
在太岁地上动土?
占领中环行动落脚汇丰总行地面,而汇丰银行以至整个集团也是体现着新自由主义的证券化和金融化。对我来说,今次占领行动是难得好机会正面跟在金融街的群众接触,彼此交流思想和形势。本文尝试勾勒汇丰几个发展的片段,再嵌入香港和资本主义的演变,从而了解这地方的历史,赋予占领地更多意义。参与者先要了解绝大部份的香港人也在不同层面跟汇丰和其他银行扣连上:雇员、强积金客户、投资客户、按揭客户、生意伙伴、技术支援,等等。他们当中是在这银行得到好处,曾经投放了感情和青春,又有不少给银行拖累,有些敢怒,有些敢怒不敢言(例如汇丰月前宣布裁员三千人,今天有报章引述汇丰职员“日日俾阿姐捽交数、要你上堂学 sell基金,惨到几乎要晚晚系office内扎营过夜call客 ”。)在这种复杂关系下,占领者和社运团体很难用两三句豪情壮语便鼓动他们出来抗争。占领者不妨可以多点扣连占领地。占领者也许举出几点诉求,例如减慢资本流动(如占领华尔街示威者那样倡议罗宾汉税 );认同银行汇兑、交易、存贷融资业务,但要减少投机,投资产品要简单易明(不再买卖Accumulator等复杂的投资产品);基本生活非商品化(增建公营房屋,脱离按揭市场);改革退休保障(整合和增加长者基本生活开支,提升职业安全和加强健康生活,减少日后医疗开支)等等。也许这些诉求说到底是为资本主义修补,不足以终结新自由主义,但至少这会容易得到社会主流──至少争取占领地楼上,包括那三千人,即13%未来被裁员工──的认同。
插图:“占领中环”网页
占领中环的公社想象 / 2011-10-27 11:04 / 评论数(0)如果我们还有想象(未来) —— 一份支持占领的声明 / 2011-10-22 11:30 / 评论数(0)占领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前「打倒金融霸权」 / 2011-10-20 12:18 / 评论数(0)革命是隐喻,辛亥不是 / 2011-10-17 09:33 / 评论数(0)华尔街和交易广场的距离 / 2011-10-15 12:13 / 评论数(0)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