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差异多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接着写道:”尽管欧盟与中国这两个地区在经济政策方面有许多互相接近的理由,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实际上,在有争议的诸多领域中,双方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互相走近:中国的市场经济身份问题、对华武器禁运、气候政策以及与世界上的恶霸打交道的问题等等。无论在中国开放市场、公开招标,还是人权问题上,都没有进展。

 “双方关系停滞不前,这显示出中国有了危机拯救者的新意识,但也表明作为有行动能力的整体和标准榜样的欧洲失去了他的重要性。例如,现在许多中国人把欧洲的福利制度、国家退出(经济领域)、建立独立机构、加强公民社会等视为败笔。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太昂贵、不能应对危机。

“这一方向的移动对全世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牵连作用。现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觉得,北京的发展道路比所谓已经失败的西方道路更适合自己。布鲁塞尔和欧盟各国没有意识到,欧洲这个共同体不仅自己捅出娄子,也在打碎西方取得成就的模式。”

中国降低对欧盟的期望

评论注意到,中国开始时对欧盟里斯本条约寄予很大希望,希望欧洲以一个声音说话,以对抗美国。但现在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再把欧盟视为应该认真对待的国际力量。这是因为:

“按照中国的说法,欧洲的经济和金融波动对欧盟的削弱程度超过了所有条约对欧盟的加强程度,所以在回答’想与欧洲说话,应该找谁’这个基辛格的老问题时,北京今天会说:’找默克尔’。在中国看来,德国不仅占了中国与欧盟贸易的一大部分,而且也代表了欧洲最后一块坚固与稳定的地区。就像北京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正在当仁不让地进入领导亚洲的角色一样,柏林也期望在西欧担当起这样任务。

“在中国人看来,这一方面意味着,在欧洲国家债务危机中,德国应向那些萎靡不振的国家指定拯救的条件,而不应该用谈判来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北京完全可以认购欧元基金,以此支持欧盟,但前提是,柏林必须对此承担责任。

德国的任务

“然而,如果欧洲不想继续互相抵消的话,德国联邦政府就不能被这样的魅力攻势打倒。德国并非像有时在中国的文章中读到的那样,是’欧洲的第二个中国’。德国经历了威权主义、诉求霸权和国家经济的多次失败后,有幸走上了民主和多元的道路。欧盟必须共同解决危机,这是西方模式有前途的最好证明,与中国相比较也一样。”

摘编:林泉

责编:邱璧辉

(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