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庆祝华东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我谨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师大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事业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是华东师大的生日,海内外校友不远万里,回校共庆母校生日。亲爱的校友,欢迎你们回家!
今天是华东师大的节日,全校的师生员工以各种形式,表达我们对家园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节日快乐!
60
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因为被赋予“一甲子”的含义,显得格外特别。1951年——在共和国太阳初升的年代,也是百废待兴的年代——丽娃河畔群贤集聚,我们的
前辈,一笔一划、一砖一瓦,谋划和建设了华东师范大学。如果上溯到1924年的大夏大学,1925年的光华大学,我们这所大学则是在风雨交加的年代创办
的,她走过了近90年的时光,穿越了硝烟弥漫的岁月。抗战时期,大夏大学西迁,曾在江西、贵州等地办学。当年的群贤堂、思群堂,如今的文史楼、大礼堂,曾
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今天,我们举行这样隆重的校庆活动,首先是要表达对这所大学创建者们的敬意。没有他们的远见卓识,没有他们的艰辛创造和勇敢担当,就
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作为后学,我们应该记住一些前辈的名字。马君武、张寿镛、孟宪承和许多教育家的名字,镌刻在华东师大的历史上,也铭记在我们的心
中。一所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不是为了宣扬我们有多么辉煌,而是要表达一种理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0
年前的今天,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华东师大成立典礼。大夏大学的校园先后迎来了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师生。
1972
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并入,至1980年间学校曾一度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
海第二教育学院先后并入。2002
年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形成了今天“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60年间,华东师范大学吸纳了众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为社会输送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
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确
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成为“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进入国家“985
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今天,我们举行这样隆重的校庆活动,也是要表达对所有给予我们恩惠的人们的谢意。这所大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
连,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都凝聚着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心血与汗水。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学校的历史,这是教育的职责,也是校庆的意义所在。
进
入新世纪以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召唤,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闵行校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在推动“211工程”、“985工程”
建设过程中,学校发展迈入了快车道。2006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
力为中心,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作为战略路径。各项有力的举措,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能见
度。今天,我们举行这样隆重的校庆活动,是要表达我们对办学信念的坚定追求。一所大学,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有辉煌,也难免有挫折,这是
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但是,一所大学必须有她的气质,必须有自己的精、气、神。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向未来,我们都需要表达一种信念: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回
顾华东师范大学60年,或者上溯至近90年的历史。我们走过了光辉而不平坦的历程。颂扬历史的成就,不是说我们的历史有多悠久,也不是说我们的源头有多高
贵,而是为了表达感激:在历史面前,无论她是90年还是60年,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颂扬历史的成就,不是说我们已经很满足,也不是说我们有多么的
自得和骄傲,而是为了启迪思考:我们这所大学发展的轨迹,为什么会延伸到现在,怎样延伸到这里;从现在、从这里,我们又将延伸到哪里,将怎样延伸下去。大
学可以缺很多东西,当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但是有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或缺,那就是思考的精神、反思的勇气。
面向未来,回顾华东师范大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坚守大学本质。大
学被称作高等学府,是因为她是学术组织,是知识分子集聚的人才高地,承载着培养人才、创获智慧、服务人类、引领文化的神圣使命。不管是自觉的或是自然的,
追求学术、坚持真理是大学永恒的命题。60年来,“爱在华师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从丽娃河到樱桃河,我们这所大学一直传递着一份温馨的情怀。无论你来自
天南海北,无论你属于河东河西,无论你学的是文理工管,在我们这所大学都能感受到这种气息。学术是高深的,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华东师大是朴素的,以至于
有时你会觉得她太不修饰自己。但朴素的并非单调,我们这所大学一直是丰富多彩的。华东师大是平凡的,以至于有时候你觉得她没有人家那么显赫。但平凡的并非
平庸,我们这所大学一直是富有学术气息的。是孟宪承、吕思勉这样一些大家,铸就了我们最初的血脉,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心充满着人文的精神和学术的追求。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跨越发展、高度竞争的时代,克服浮躁是多么重要,潜心学术是多么不易。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之际,在校园里塑起孟宪承老校长的铜
像,立起大师石,建成文脉廊,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评选“思勉原创奖”,就是要表达我们对大学精神的坚定信念。
面向未来,回顾华东师范大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永葆大学理想。“大
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关于人类和文化的最高理想”,孟宪承先生把其归纳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善其身”与“达天下”的融合。这不仅是前辈的嘱托,也是时代的使命。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己任,以服务民族和社会为己任,无论我们面临多
少艰难困苦,信念不能动摇。60年来,历代华东师大人矢志不渝、追求卓越,坚持育人为本。“爱在华师大”。从丽娃河到樱桃河,师长们的辛勤耕耘,培育了万
千学子;校友们传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精神,为人类进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恪尽职守、奉献心智。无论是默默奉献的教师、文员、公仆,还是功成名就
的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银行家、出版家……,校友的成绩就是学校的骄傲。华东师大校友“勤奋、踏实、责任、奉献”的美誉让我们倍感自豪。但我们并不自
满,我们只想说:师大人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努力,尽了责任。也许,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得更好。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校友的
发展,学校应该努力提供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人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是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命题。我们需
要在今天,在明天,不断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提醒,我们坚信,这些提醒是出于关切,是因为爱。因此,任何批评和建议都是对我们的帮助。
面向未来,回顾华东师范大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现
存的各种组织中,大学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大学之树是常青的。大学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她从来不失批判精神,勇于改变自
己;是因为她积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善于与时俱进。60年前,为了共和国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华东师大应运而生,成为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领头羊。30多年前,刘佛年校长等在《人民日报》率先疾呼“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办学新路,走上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发
展道路。新世纪以来,我们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在学校特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发展教师队伍和新兴学
科,明显提升了创新能力。我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过成功和喜悦,也有过挫折和苦痛。我们知道,60年的大学虽然年轻,但也积淀深厚。这些积淀需要经常被
重温,也需要经常被讨论。在不断的新的和更新的实践过程中,延伸大学的历史。大学的智慧,大学的真理,应该被当作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是一种讨论的倾向,
而不是置于与现实的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称得上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因此,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也需要思考传统是什么,还必须
思考:未来的华东师大,该如何建构?学校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但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建构,却远没有完成。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需要理想,也需要制
度,更需要激情和勇气去推动改革。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平台上,才可能提供一种被称为公正的机会,让人的发展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如果说最重要的知识创新
主要来自一部分杰出英才,那么制度的创新则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师生的智慧。因此,鼓励和宽容改革,应该成为我们这所大学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
正实现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面向未来,回顾华东师范大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中
国的大学校园有围墙,但大学精神应该冲破藩篱。大学是属于思想者的,属于创新者的。大学,应该拥有开放的心态,秉持包容的精神,应该积极接纳一切优秀的和
美好的事物,包容不同的声音,孕育新的思想。60年来,我们这所大学始终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与这个城市共同发展,为国家的各项事业砥砺奋进。
60年来,我们这所大学几度分合,融进了不同的学科、学者,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大的胸怀吸引海内外学者,推动师
生走出国门。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逐步成为我们发展的必然选择。最近四年间,我们吸引了200多
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专家学者加盟教师队伍,派送了300多名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了4500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
成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学就是要引领人们,首先是她的学生和教师,努力登高,远眺地平线。时代的高度应该成为
大学的高度,世界的视野应该成为大学的视野。而大学的胸怀,体现在教师的胸怀、学生的胸怀。大学的教育应该让人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追求创造
和发展。60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着眼未来,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华
东师大的发展,足以让我们自豪;华东师大担当的使命,需要我们谦卑。面对未来,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我
们期待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华东师大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携手同心,砥砺奋进,为华东师范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