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药价降了
文/魏英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上半年审计署对国内部分省市3年来的医改执行效果进行审计调查,特别关注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情况。其中提到,有数据显示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了25%。这一数据在网上引起热议,例如网易新闻跟帖多达3万多条。
不要多说,这些跟帖大多数对相关数据进行质疑。而实际上,这是报道涉及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效介绍中提出的,所用措辞是“有数据显示”,并未提供相关来源。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据既非审计署的调查结果,也非审计署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据介绍,这次审计调查一方面希望掌握财政资金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情况,另一方面希望揭示在这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等等。可见,将基本药物销售价格降了1/4与审计署相关调查挂钩,实属误读。这应是许多人根本不看报道内容的缘故。
相关数据从何而来另作别论,网友态度却耐人寻味。为什么网友质疑这个“降价说”,很明显一点就是他们并未真实感受到药价降低了。特别是,这个数据恰好是在央视关注药品价格并连续推出相关报道的背景下披露的。连日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新闻1+1》等栏目对当前药品价格进行调查分析。节目曝光,一些地方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比实际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数十倍。例如,山东一家药厂生产的葡醛酸钠注射液,生产价8分钱,最终在医院卖到7.39元,价格增长了9137%。
简单拿数据对比,基本药物销售价下降25%,可能有些人感受不到,可一种药从8分钱卖到7块多,任谁都会为之咋舌。从这不难看出,为什么“降价说”见诸报道后会引起那么大非议。不得不说,这种直观感受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可能是错的。例如“降价说”所指的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而那些价格比出厂价高出数十倍的药品想必不在此列。此外,药品的销售方式不同,包括自主销售、代理销售、委托价格等等,这也将最终影响到药品销售价。当然了,价格畸高或有所下跌的药品所占比例多少,更是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
尽管如此,网友的质疑仍可透露不少问题。许多人并不认为药价降了,这至少表明,药品价格总体下降幅度不大,仍有很大调整空间。例如,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出在中间环节太多。那么在这方面是不是可以深化改革,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药品招投标的不合理,也是推高药价的一个因素。那么在这上面是不是该加强监管,或者改弦更张?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直言不讳:以药养医固然有医院自身的问题,但“它的根源在政府”,“我们政府应该首先是检讨我们自己……把我们最先改好”。既然药品价格机制还存在若干问题,人们对此有所质疑、抱怨,自然不无道理。
2009年初,国务院颁布“新医改三年方案”,旨在解决老百姓呼吁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检验新医改目标是否实现,不仅要看数据,也要看老百姓直观感受。数据变化或许可以准确报告改革进展,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则可体现对医改的满意程度。如果大多数人觉得药价降了,那不仅是真的降,而且证明新医改已经取得了真正成效。就此而言,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药价降了,这恐怕要比干巴巴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2011年11月24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