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宝岛一村》三度进京,依然场场爆满,且再次成为京城文化话题。在剧组的巡演行程中,那些二线城市的名字证明了这部作品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

如田沁鑫所言,“台湾人真能‘贿赂’人,真会煽情。”这种“贿赂”和煽情,不仅表现在赖声川执意要在散场时给观众送上热乎乎的包子,即便北京“没有店家愿意一天做一千多个包子,还要晚上十点半送到剧场”,更表现在这部剧从始至终都极为成功地调动了观众们的感情,于是在人们的口碑传播中,“一边哭一边笑”“从头笑到尾,从头哭到尾”成为最常被提及的观后感。

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尽管它的题材的确波澜壮阔,尽管那些来源于真实历史的好故事的确俯拾皆是,但毕竟,对于大陆观众而言,这部舞台剧的题材是小众的。

如果有人在《宝岛一村》大陆首演前和现在分别做一次民意调查,测一测“眷村”一词的知晓度,我猜最终的数据图表上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跃升。许多并无亲友在台湾的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通过这部舞台剧了解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我想,看完这部剧的人,今后在思考台海关系时,应该会有一些新的体会吧。他们应该不会再如某些意识形态的宣传那样,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简单粗暴地比喻为“母子”——哪里是什么母子啊?分明是在1949年被迫骨肉分离的兄弟。

这样的历史启蒙,对于长期处于对历史半蒙蔽半无知状态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意义深远。在微博上搜一搜大家对这部剧的评价,看到有人说: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二二八”事件,这次看了演出前赠送的《文史参考》杂志才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也对两岸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据说,《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后,对于岛内近年来的族群对立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不少人以前认为是外省人来到台湾抢占资源为己有,台湾人很可怜。他们从来没想到,原来还有这么一群外省人,也是很苦的。

这是一部舞台剧能够发挥的政治魔力。那么,它在大陆的上演,又会催生怎样的变化?它会不会让这边的年轻人在《环球时报》式的“台海风云急,美帝太嚣张”之外,对于海峡对岸民众的历史身份和现实想法有更多的体察?

 

于我个人而言,最触动我的段落是赵家大女儿大毛和隔壁朱家大牛的恋情。

他们都是在父辈落户台湾不久后出生,从小青梅竹马,而且长得都好看(有种说法是:国民党军官的太太自然漂亮,眷村子弟基因好,所以出的明星也多)。在当时的环境下,眷村居民与外界少有往来,在内部擦出爱情的火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旁人看来,大毛和大牛十分般配,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大毛母亲的激烈反对,甚至威胁要上吊自杀。她反对的理由是:“嫁给自己村子里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简单、真实,足够合理,却足以刺痛所有人的理由。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命运的难以自控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表露无遗。对于他们的上一代人来说,时代给他们开的玩笑是1949年与亲人永远的骨肉分离;对于大毛这一代人来说,则是无法自由选择的爱情,以及看不清未来的幻灭感。

后来,大毛一赌气,步村里的大辣小辣姐妹的后尘,去台中做起了陪伴美国大兵的酒吧女。其实,大毛的选择不可能完全是出于“赌气”——对于当时的眷村子弟来说,这条道路在仅有的几个选项中并不算太坏。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农村女孩,她们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无法选择?

当大毛和大牛躲在防空洞里商量“船一来,我们就走,我们去美国”,编织那些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时,你有没有感到一种命运的压迫感?的确,时代不同了,坐在剧场里看戏的都是些衣冠楚楚、附庸风雅的白领小资,他们或许可以很轻易地坐飞机去美国,但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冲刷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

 

《宝岛一村》并非王伟忠首次涉足眷村题材。身为眷村子弟,他之前曾拍过与眷村有关的纪录片,出版过眷村书籍,还制作过一部长达54集的眷村题材电视剧《光阴的故事》。

不过,媒体报道说,王伟忠“始终觉得只有把眷村的故事凝固在舞台上,眷村才能真正进入台湾人的文化记忆”。

“电视是速食文化。”这位《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节目的金牌制作人说。

电视的确是速食文化,但实话说,这部舞台剧也好不了太多。

《宝岛一村》晚上7点半开演,结束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长度令人惊讶。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缩短,因为里面填充了不少讨好观众的无营养情节和人物。

最典型的,是在大树下讨论时事的人群中,那个说着大家谁都听不懂的方言的男人。的确,有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明眷村文化的多元,说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即便语言不通也可以相处得很好。但是,这个人的戏份多得有些过分了,仅仅因为他的方言可以搞笑,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就值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一遍遍重复同一个笑点吗?我持保留意见。当然,这个笑点的确效果很好,身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巴掌直拍。

还有那个偷看洗澡的情节,是不是也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

说到底,要做一部赚钱的舞台剧,那快餐就是不可避免的,它并不比电视剧高雅多少。

不过,我并非要批评这种快餐。毕竟,托明星效应、商业化运作的福,这部剧的受众多了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宝岛一村》对那么多大陆观众的历史启蒙意义,实在是善莫大焉。

关于作者

方可成,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您可能也喜欢:


我所见到的台湾(序)一见如故


我所见到的台湾(五)根


缤纷台湾30P


我所见到的台湾(二)宗教:自由社会中的“阻尼器”?

无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