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去想,从今年元旦开始,中国总理温家宝就开始他的“突围”之旅了。

元旦祝词中,他说要让人民有尊严的生活,之后在两会报告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深情缅怀老上司胡耀邦的亲民作风,8月在深圳特区30年纪念大会上,明确地讲: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这次在接受CNN专访时,谈及政治体制改革,甚至说出了“风雨不倒,至死方休”这样令人惊愕的话来,比当年的朱镕基“地雷阵”和“棺材”说,有过之无不及。

在中国,一号人物是总书记而非总理,大政方针、改革方略也是由总书记而非总理出面昭告天下的。现在,总书记不表态,总理似乎越位,多次指明一个国家的政改方向,这的确会让外界展开各种联想。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

其一,温家宝的个人价值观是倾向民主和法治的,这从他就任总理来一系列的讲话就可窥出一斑。我不同意某些人冠之“影帝”的说法,因为政治人物不同于普通人,有时他的“说”比“做”更重要,有时“说”其实就是“做”。我们得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精神有高下之分,言论同样有重和轻的区别。所谓“人微言轻”,这无论在民主社会还是专制国度,都差不了多少。只是在民主社会里,经由制度(民主选举和独立媒体)的设计,普罗大众可以集合他们的“微音”而变得“响亮”,使得掌权者不得不俯首倾听。但显然,当下的中国并无这样的制度安排。

其二,温家宝身陷困局,需借此“越位”之举进行“突围”。这两年居京城听来四面八方的消息称,温家宝处境艰难,“倒温”的传言就起过几回。想来也不奇怪,他虽然贵为一国总理,却实际上是一个大管家,按通行说法是CEO,而他手下的几位财经部委首长却是上任总理的人马,且任免之权不操他手,自然共事起来不会太默契,甚至“阳奉阴违”恐怕也不可避免了。

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卸任时提到的是前总理朱镕基而非温家宝,称朱“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人事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益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当年朱镕基搞国企改革,让一大批国企破产工人下岗;搞政府职能改革,让一些人手中权力缩水。这些都触及到了被改革对象的切身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弹可想而知,因此他才会近乎宣誓地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温家宝面临的困境比朱更甚。改革到了深水区,曾经绕过的障碍摆在了面前,不能再回避了。只有一条路:不成功,就倒退。要缩小已超过警戒线的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必得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次不是无力的下岗职工或人微言轻的普通公务员,这次是有钱有势的权贵。他们在朝在野经营多年,彼此勾连,互相支持,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控政府的政策方针。

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总理,在如此强大势力面前,也显得势单力薄。从目前情形看,温家宝似未获得高层同僚的有力支持,有点“孤军奋战”的意味,且处于交锋的下风。于此困境中,他不惜“越位”,大声疾呼政治体制改革,期望获得体制外的声援,以“民意”来增加他的“战斗力”,改变不利的处境。

近来一批知识分子,其中不乏京城知名人士如杜导正、崔卫平等人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力挺温家宝。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也站出来,澄清此前网上有关胡家人不满温家宝的传言,对其肯定有加。最近《时代》亚洲版以他做封面,也算是一种外援吧!

当然,所谓“倒温”的传言,也离不开权力争斗的大背景。随着十八大的临近,各派势力抢位战日趋激烈,使出各种手段,其中当然包括“制造不利于对手的舆论”。

不过,“温”是不会“倒掉”的。胡耀邦和赵紫阳的前例不会发生在温家宝身上,理由很简单:世上再无邓小平。但我对温在余下的任期不抱太大期待,他虽不至于“被倒掉”,作为估计很有限了。

最后说一句:我以为,贬温家宝为“影帝”,实在对他有些不公。在目前形势下,他“说的多做的少”是正常的,况且他“说的”都是令人向往的词汇。相比之下,他的同事们“说的”大多令人郁闷并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