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救人变成了一套高危动作

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9月4日《楚天都市报》)

又见“见死不救”,老人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扼腕叹息,很多人谴责,很多人在假设……当老人失去了生命,这一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最起码对生命的挽救而言,是这样的。至于这般辩解背后,一次次民意的蜂拥交锋,本质原因早已摸清底细,无非是无法保证救人者的绝对安全。彭宇案之后,许云鹤之事一审被判十万同样引发争议,而,江苏如皋司机殷红彬在驾驶公交车途中救人,又差点被讹,幸好她公交车有监控录像。

在这般背景下,并非我们不想救人,而是救人变成了一套高危动作,自己好心扶起摔倒的人,却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小的伤害。在情理的纠结之下,在利益的权衡之后,在深思熟虑之后,面对摔倒的老人,并非我们缺少血肉,我们也有同样的热情,但我们同样害怕被讹,所以无奈地选择旁观。对这,网上骂声一片,有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也有人谴责围观者为何不施救的,只是,网上热情很高,现实救治却很冷。

这不可厚非公众,毕竟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能。正如很多人所言的那般,如果不能免除救人者的后顾之忧,路见摔倒者,敢扶的人依旧寥寥无几。譬如,法律严惩讹人者,以儆效尤;再譬如,法院判决在无十足确凿证据时,应该便向救人者,给救人者十足的信息。

可惜的是,当下之社会怪相,依旧是公众的习惯性围观,网友的习惯性热情高涨,却并未连贯性的动作——着力去扫清现实障碍,去征求民意立法,确保助人为乐者的品质与精神得到彰显,不让任何一个好人遭人陷害与诬赖。要让摔倒的老人站起来,司法必须给力,而它也是扶起摔倒之人的“主力手”。

一千次的谴责不如一次的行动,这般道理浅显易懂,却又往往被选择性无视。当一个又一个摔倒的人每人扶起,这不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了。当救人的底线逐渐失守后,我们的行动必须来了,如不然,这样的习惯性行为会麻痹我们的神经与思维,使我们的道德底线逐渐下移,那般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见死不救,面对倒下不扶,不能再止于谴责了,必须要有所行动,去解决这个现实顽疾了。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