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是文艺青年

丁启阵

 

这两天,先后有多位好朋友,冲着我,表达了对孔庆东的不满之情。措辞犀利,猛烈,狠毒。孔庆东很强大,能说会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拥有众多死心塌地支持他的粉丝,用不着我替他辩护,给他做挡箭牌。让我难过的是,这几位跟孔庆东素昧平生的我的朋友们,对孔庆东的评价,竟然是如此地不得要领。

在这里,我要郑重告诉我的朋友们:孔庆东是一个文艺青年(“青年”只是一个说法,一种比喻,不必死抠字眼)。了解孔庆东,必须树立这个观念。不理解文艺的人,也无法了解孔庆东。

说孔庆东是文艺青年,言外之意有:孔庆东不是政府官员,孔庆东不是外交部发言人,孔庆东不是律师讼棍,孔庆东不是工程技术专家,孔庆东不是政治活动家,孔庆东不是新闻记者,等等等等。因此,他说的话、写的文章,就不能简单地以严谨、严肃、肃穆、正确、准确、精确、客观、客气、和气之类标准去衡量。我曾对一位朋友说:“孔庆东当然可以不骂人的,但是他骂了。骂了就骂了,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他是孔庆东——他就这风格,这德行。更何况,有些媒体、记者的确该骂。”

文艺青年,也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孔庆东这个文艺青年的风格,主要是:幽默,夸张,豪放。他虽然也研究金庸,并且有许多心得,但是,为人作文,汲取的主要是鲁迅的批判精神,以及东北“二人转”之类民间艺术的热辣火爆。跟温文尔雅、擅长演绎爱情故事的金庸,大异其趣。孔庆东说话作文,追求的感觉是痛快淋漓、回肠荡气,惯用的战术是矫枉过正、攻乎异端。因此,想要在孔庆东的文章里寻找风花雪月、甜言蜜语、冷静客观,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在我看来,孔庆东是东方朔和堂·诘诃德的混合体。评论他时,谁过于认真,就是谁犯傻。

文艺青年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怀和文采。文采不必说了,孔庆东就是靠这个成名的。民族情感和平民立场,是孔庆东情怀世界的主要内容。动辄痛骂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固然不合时宜,但严词批评政府批评国务院,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

文艺青年的手段和能量,不过是说话、写作,凭匹夫之勇,公开叫嚷一番而已。就像鲁迅当年在黄埔军校演讲时说的,“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孔庆东骂人几句“汉奸”“……妈的”(这个未必真骂过),于人毫发无伤。相比之下,新华社评论中的“粗鲁”“恶俗”“谩骂”“破坏”之类成串上纲上线的词语,“……教师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形的,应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之类语句,都要有力量得多,阴险得多,恶毒得多。论危害,论歹毒,孔庆东都远逊于那些躲在暗处的他的“对方辩友”们。

一位好友对孔庆东一些言论大为不满的理由是:“他是北大教授,是名人。”这是什么逻辑呢?宪法又不曾特别规定,北大教授、名人,必须言行谨慎,不得骂人,有义务扮演全民道德、文明礼貌的楷模。北大教授、名人,也是人。孔庆东许多招人憎恨厌恶的言论,恰恰都跟他北大教授、名人的身份头衔无关,都是他以文艺青年身份发表出来的。这说明孔庆东没有端架子,没有忘本。倘若他以教授、名人的身份、职权(如果有)、名声,徇私枉法,欺压学生,欺骗社会,从中渔利。大家尽可以骂他是北大的败类,是叫兽,是无耻文人。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作为北大教授,他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他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他是称职的;作为名人,有些与众不同的言论,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名人都不特立独行,说话、写文章都跟外交部发言人、新闻联播和党报社论似的,口径统一,语调一致,这样的国度将多么无聊乏味!

我以为,在我国,多几个像孔庆东这样的文艺青年,不是坏事。至少,文艺会更加热闹,生活会更加有趣。

                                                 
2011-11-19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