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說到清宮戲《甄嬛傳》內地熱播,《人民日報》也刊文嚴厲批評了包括《甄嬛傳》在內的一系列後宮題材作品,稱這些劇集「缺乏歷史感,肢解歷史,胡編亂造」、「戲說成分過多,甚至到了離譜的程度」、「隱藏?對權力、恩寵、一夜走紅、一夜暴富的嚮往和對享樂主義的崇拜,既無益於認識歷史,也無益於思考人生」。

家長式管理窒礙文化產業

至於製作、播放、收看這類電視劇的結果,《人民日報》也給出結論:會讓青少年「對歷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產生歧義,失去指引現實人生的歷史座標,一味沉溺在逃避現實的空虛裏」;此類電視劇則「終將在『娛樂至上』中『娛樂至死』,留下一堆糟蹋歷史、無益於人心、無益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垃圾。」

筆者只想問評論員一句:這些「文化垃圾」究竟從何而來?很多古裝劇中確實有戲說,但是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歷史呢?難道只有經過政府審定的、統一發布的才是歷史嗎?難道這些審核史書的人就不會篡改或者隱瞞史實嗎?如果必須按照被粉飾過的歷史作為基準,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果戲說也是一種錯,則那些篡改、隱瞞歷史的行為就是犯罪!

至於所謂的「娛樂至上」、「娛樂至死」,這究竟是觀眾的悲哀,還是創作者的問題?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如果沒有西施,東施不會效顰;但從觀眾的角度看,如果沒有見過西施的美,那效顰的東施也不會是拙劣的山寨版,反而可能是女神。

官方似乎喜歡把文藝創作者視為魔鬼,又把觀眾視為蒙童,一旦放開管制,作者們就會把觀眾引上歧途。殊不知,正是這種家長式的管理方式,才使得中國文化產業無法成長,只能流於生產幼稚、無聊、甚至惡俗的作品。久而久之,觀眾無法接受到真正的「美」的薰陶,欣賞水平不斷倒退,淪落到「娛樂至死」,才會使得「文化垃圾」大行其道。

高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