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齐齐寥尔 | 舆论手札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3.7.24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齐齐哈尔中学体育馆坍塌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g

齐齐哈尔34中体育馆屋顶坍塌,掩埋了正在集训的该校女排学生,搜救于24日上午结束,共11人遇难。这11人中有多少是学生,有没有教练或其他人等,目前不清楚。对于这起显而易见的人祸罪行,官方透露启动了调查。事件进入了后坍塌阶段。

死难者被屋顶碎片、钢构、泡了雨水的袋装珍珠岩砸死时,舆论场内上演着颇有意味的剧目:女性电影《芭比》冲破排片限制,激起了抗拒男权的大众讨论;西部歌手刀郎宣发新专辑,歌词创意取自《聊斋志异》,“阳光照不亮夜里的鬼,六畜难懂人间味”。

如此偶然群集的舆论情形,迫切地映证一个道理,仅仅局限在性别对立的话语竞赛中讨论女性境遇,要么是愚蠢的短见,要么是怯懦的阳谋。不把女性的遭遇和地位放在一个综合的社会场景下去辨析、定位,恐怕不能诚实地谈论女权主义。

那名死难者父亲、中年男人站在医院重症病房的走廊里,向周围的其他死者家属、便衣、教育局官员陈述他的遭遇:没人及时告诉他们抢救情况,他央求官方人士去沟通无果,总之是被隔离在女儿的死亡之外。其他家属附和,介绍了更多的被漠视、被敷衍。

在这个视频的最后,这名强掩悲恸的父亲要求拍视频的人,把这个场景转发出去。正是这个视频及其沉郁、悲愤的内容,将本次事件的舆论顶托到大众情绪的高位。在它的衬托下,当地媒体将主官放在标题中的文宣手法,招致了更多的责难。

这名父亲的冷静陈述,动摇了齐齐哈尔坍塌事件“救灾才是新闻”陈旧叙事,也从侧面证明,对这件事的处理笼罩在官方的既定模式下,不会有什么意外。至于家属痛陈的人性匮乏问题,恐怕很难修正,而这一点也会与事故缘由遥相呼应。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齐齐哈尔这起惨祸的舆论进程,群情激愤并没有见顶,一旦遇难女生姓氏名谁、生前故事被披露——哪怕是片言只语,哪怕受到遮蔽——她们的面目也会一下子显著起来,舆论定会迅疾跟上,其强度会骤然抬升。

齐齐哈尔对那位父亲及死难者家属所做的一切,是延续已久的作业手段,它是模式。舆论对这种手段有两种认识,一是承认它是有效的,将家属与死者(遗体等兴奋源)隔离,巩固官方主导地位;二是看穿它的虚弱,因为它总是将人性从悲剧中剥离,必将蓄势不满。

无论是手段有效论,还是手段虚弱论,都将官民带入了一致的泥沼中。负责处置的官员听命行事,注定不可能从这种抑制模式中获得民意谅解,整体评价一低再低。同时,死者家属、周边亲友及部分良心未泯的观众,都在深度束缚中背负愧疚。

这份愧疚感在家长那里体现得会很明显,也许那天他们本可以有理由不让女儿去集训,也许他们曾在屋顶堆积建材的半年多里看过征兆,却未能放胆预警,也许他们愧于无法有尊严地处理孩子的后事……哪怕官民无法共享一样的折磨,但那也是折磨。

眼下,全民正在等待两类信息的涌现,一是官方的调查通报,人们将审查它以怎样的精细度还原本次惨剧背后的人祸细节。可以预见的是,通报的公信力仍将接受民意检验;二是死难者的故事,她们的最后身影如何消失在父母的视线中,成为再也无法呼告的人。

在这些可遇不可求的信息前景中,齐齐哈尔这座城市的名字——从字面意思上——将变得不合时宜,将短暂地被人们调成黑白色。对于这座城市的声誉来说,真正的挑战已经开始,而发生在重症病房的场面,预示着很难有赢家,无非是谁以什么立场艰难地挺住。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天灾还是人祸、抑或它们的合体中,那些受到伤害的、具体的个人,都很难得到纯粹的悲伤,难以进行深沉的、体面的哀悼。齐齐哈尔先是塌了一座体育馆的屋顶,而后,还将有多少“坍塌”会让人们正确地指出“这个那个都曾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