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并为2013年定调:继续稳中求进。

2013年的总体任务,比2012年客观而有新意。比如,会议“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在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上,以前中央说的不多,这也说明了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又比如不再强调“经济较快发展”而是强调“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提到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等,改革味道更加浓烈。

1、城镇化的决策,是近年来中国取得快速发展的推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较2002年的39.09%增加了12.18个百分点。2012年11月3日发布的《2012中国社会蓝皮书》说,中国城镇人口已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而占总人口不足一半的农业人口中,只有40%的人完全从事农业劳动。

早在多年前,我就撰文支持城镇化进程。我认为,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首先,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的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抑制了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继续推进。

其次,城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较少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是中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再次,城市化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推进城市化,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话、通气、通热和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灾害预前与控制工程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将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居民向城市的集聚还将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拉动房地产投资需求。城市化创造着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汽车、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的需求,为市场扩张创造前提条件。城市化将整体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医疗及卫生条件,能够为经济增长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最后,城市化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人口地域集中过程。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便于经济活动利用技术和资本的外部性,提高生产率,增强盈利能力,从而促进资本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又以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为前提。城市化将为农民的非农转移创造机会。因此,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城市化还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前提条件。

2、“保障就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双管齐下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提到“保障就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

毫无疑问,就业问题是民生的首要,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把握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将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握、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关键是在于创造就业环境和放开创业空间。

首先,创造就业环境,需要政府加大投资扶持中小型企业,增加实施多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减税、社保问题上,降低企业为城市户籍员工承担的缴费率,建立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政府应该积极出政策,出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减少企业负担,很多税费应该取消的坚决取消。给企业更多的宽松和支持力度,延长企业的生命力,鼓励企业利用资金和政策进行自救。政府还应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大力度地保障广大农民工和待业人士,这才是促进维稳和保增长政策得到根本落实的关键。

其次,放开创业空间,需要政府少些行政干预。要保证创业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必然又离不开一个宽松环境,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虽然GDP的贡献能力以及技术含量均相对有限,但在吸纳就业人口,缓解失业压力上,个体、中小型企业从来都是无可代替的主力军。因而,它们的发展和活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就业水平及其背后的民生均衡。然而,当前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个体、中小型企业的创业环境正变得十分狭促、逼仄,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自1999年以来,我国个体工商户已锐减约千万户,正面临整体性的衰落。而造成上述表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部门利益支配下的各种行政收费、处罚异常繁密。所以,扩大和促进就业的根本之计在于,从法律源头有效约束进而彻底清理权力不断伸向市场之手,最大限度地净化和简化中小企业创业的行政环境。

3、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盘活市场

会议提出的“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令人振奋的。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20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额18986亿美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进口额17435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非常高。

对外开放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而开放也不仅仅限于经济上的开放,还可以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国际投资等领域,都应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外资、民营加入,放活市场。华侨与外籍人员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国际友人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宜“审慎”,不宜“积极”

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则需要斟酌。

由于央行不独立,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取决于财政政策。因此,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首先要看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只要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只能跟着积极。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在中国并不存在,而政府的积极介入则可能带来极大的祸害。

根据统计,2009年初,中国国务院确定全年贷款增加五万亿以上,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的目标。结果,上半年贷款增加高达七万三千七百多元,M2暴增28.5%。一到九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八万六千七百亿元,同比多增加五万多亿元;九月末M2同比增长29.3%,比上年末高11.49%,银监会抓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下降,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果泡汤。据央行的数据显示,M2(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979年的0.11万亿元,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增长了600倍,截至2012年10月底,M2余额为93.64万亿元。在全球新增的广义货币中,中国占52%之巨!也就是说,印钞量已经完全背离了正常状况。

这些货币会用在什么地方?可能还会投向基础设施。近年来,大量的超前工程、面子工程甚至是无效工程纷至沓来。有的高速公路上几无车辆,有的新建广场上几无人烟;有的城市为了几年才有的一场比赛而建设了大型豪华的体育场馆,更多的县级城市不甘落后,居然也在宏伟规划建设奥体中心;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机场已经出现巨额亏损,但相邻的更小城市却又在大兴土木再建新机场。这将导致什么后果?很可能重返1998年金融危机的民生萧条、烂尾楼遍布的局面。

要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际上就是对民众财富的悄然转移,民众购买力持续下降,内需便不可能拉动。因此,政府应该及时自省,节约开支,大幅减税,停掉与民生无关的项目,把主要精力用到民生方面,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而不是一路迷失。

当然,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来的信息可知,民生和改革还是顶层设计的重点,也是对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呼吁的良好反馈,但我们更寄希望于新一届领导人,能够更加务实、谨慎、开放,从而带领中国经济朝正常的方向前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