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偉詩

上周,有超過 90年歷史的影音零售品牌 HMV債台高築,由管理人接管,面臨清盤。更有傳聞指,有零售業改革旗手之稱的 Hilco UK私募基金,將會買入 HMV的債務,讓HMV避過破產一劫。未知後事如何,但不少香港樂迷惟恐 HMV一類傳統影音零售業一夜倒閉,有的趕緊到門市光顧賑災,有的一面回顧小時候光顧 HMV的青葱歲月、一面哀悼實體唱片零售已走上不歸絕路。

記憶中首次踏足旗艦式巨型唱片店,大概是 90年代初,銅鑼灣突然出現一座名為 MEGA STORE的唱片大樓。沒錯,那真是一整幢把不同音樂分門別類的百貨公司。只記得當時的唱片架都特別大特別大,爵士一堆、藍調一隅,我便如同劉姥姥入大觀園。小女孩站在大唱片架前的渺小,震撼至今。

正如馬傑偉《酒吧工廠》所提及,當一名從農村初出城市的打工妹,走進超級市場看見種種洗髮水護髮素沖涼液整整齊齊排列,突然感到一種現代感的震撼和崇高。我初遇巨型唱片店的感知也大概如此──唱片店的社會使命,除了提供試聽、零售,還有啟蒙。

1994年,HMV進駐香港,反而沒讓我有太大記憶,只記得它的唱片標價都特別貴。最明智的消費方法,就是先去 HMV試聽、再去信和買碟。在網絡下載還沒成為青少年取得音樂的最便捷途徑時,我們「得到音樂」的經驗,往往就是如此迂迴曲折。後來,記得北京道 HMV是我最佳的等人勝地,早點去試聽,朋友遲到就多聽幾張唱片,不傷脾胃,曲線增值。因此,唱片店和圖書館其實同是要來閒逛、亂翻的,現在的網上下載歌曲方式,如同閉架式借書,沒有進過現場翻呀翻,在OPAC查到哪本在館便借哪本,快而準。當然,減去很多意外,也失去很多驚喜。

唱片店,原是一張唱片的縮影。我不能接受只上網下載某唱片的某首主打歌,那完全喪失了好好一張唱片,由唱片封面、唱片概念、文案到歌詞本子,都在在傳達創作意念的整體感。我知道香港的大型唱片,還有替客戶訂購黑膠碟服務、販售T-shirts、樂迷收藏品、一些不容易在網上下載的商品等。唱片店既是 Pop Culture的店舖,唱片店的意義,也是釋放着一種音樂氛圍、孕育着聽眾未來對音樂的看法,用空間詮釋着聽覺的藝術。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