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大會議明天將進入重頭戲,由國務委員馬凱,向大會作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說明。機構改革本是今年北京兩會大熱議程之一,但愈近日程,機構改革的範圍,在一天天縮水。這一場機構改革,困難重重由此可見。

自中共十八大中共新領導層登台後,機構改革方案就傳言滿天,當時傳出機構改革突出的是一個「大」字。機構改革本身,是「大部制」或稱「大部門制」改革。此「大」之意,在於承接五年前機構改革未竟之志,把國務院諸多部門裁撤合併,由「大部門」而突出「小政府」,再衍生出「大市場」。

過去數月間傳出的機構改革方案,最大膽而進取的方案,是把國務院現有廿七個部委,撤併到十八個。其間,突出的「大部門」,就包括「大金融」、「大交通」、「大農業」、「大文化」、「大監管」等等。

但在兩會前乃至機構改革方案提交之前夜,機構方案沒那麼「大」了。原來設想的「大金融」,即把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一行三會」合組為「大金融委」的方案已不存在。再者,原來人們以為會把現在鐵道部,整體收併進交通運輸部,形成「大交通」,也不復現,而改出現獨立運作的鐵路總公司之類形體。至於「大文化部」,連筆都沒提就已擱下。

機構改革,名號不再強調「大部制」,規模由「大」變小,當然是因為改革方案的籌劃中,遇到難題,而且難題不止一個。

大陸的政府機構改革,跟大陸的改革一樣,漫長而持久,卅餘年的改革進程中,平均每五年領導層換屆一次,就要推行機構改革一次。而且大部份改革之後,很快就迎來反撲,有時改革裁撤機構一批,其後就會再生出一堆。這被稱為改革「走回頭路」,連朱鎔基這樣的強人,也只能苦笑。

改革派大將汪洋前兩天在他的家鄉團安徽團說:「我們講行政審批過多,我們管了很多管不了、不該管的事兒,實際上和部門利益是有關係的,國務院實際上是想做的(改革),但是非常困難。如果說卅年前的改革要解決的是意識型態的問題,現在我們就要解決利益的問題。我在廣東的時候,在做改革的探索時,面對很多都在調整既得利益,都是很痛苦的事兒。」

汪洋很痛苦,另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源潮,前兩天在人大江蘇代表團講話,也道出痛苦的內幕。他說,做存量的調整比做增量的分配要難得多,尤其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體察民意,形成改革的共識,以更大的勇氣來打破部門利益和既有權力的束縛。

在汪洋和李源潮道出的因由之外,還另有一些奧秘,那就是大陸的行政體制,有特殊的基因,包括計畫經濟體制的基因,也包括意識型態的基因。挖瘡擠膿不易,改變基因更難。這是這次機構改革,更深層的難處。

(系列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