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澄

新春大戲在西九大戲棚落幕,我們正好在這喧囂過後,繼續關於公共文化空間、社區參與、傳統之活化、戶外活動實驗等等的反思。

對年輕一輩而言,為傳統節慶醮會而籌辦的粵劇戲棚,大抵已還原成老輩生活經驗,或說不出所以然的年度「趁墟」傳統盛事。舊區重建與城市空間管理,也令流動與臨時戲棚活動面對更大限制。說戲曲文化行將失落固然流於草率,但此語境下乍聞官方斥資煞有介事搞臨時大戲棚,加上西九文化區由當年已引起各種爭議,難免令人懷疑這是否跟政府其他屢受爭議的「保育」項目一樣,不過掏空個別文化實體作標本化展覽,美其名安撫一眾業界老倌。但數字會說話,兩年新春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西九大戲棚」吸引數以萬計市民入場,演出劇目大多也近全滿,包裝再現的傳統文化比想像中更吸引大眾。

「西九大戲棚」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頭炮」文化節目,連續兩年都選址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地段舉行,在推動粵劇文化的目的以外,也旨在「搞旺個場」,為預計在 2016年落成與啟用的西九文化區宣傳。但傳統戲棚的核心是社區參與:由地區人士合資聘請戲班於社區演出,為鄰里老少帶來廉價家庭娛樂。在填海而建、遠離現有社區的西九空地上搭戲棚,會否失去其原意?戲棚活動會否在戲曲中心落成後便完成任務?

難容於城市空間管理的流動戲棚

「的確,市區的公共露天用地愈來愈少。由搭建戲棚到演出共需時兩三個星期,合適舉辦戲棚活動的現有空地如球場、公園等用家太多,管理考慮自然也多了,很難可以滿足到搞戲棚的需要。西九是唯一一處合適的市區大型空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示,「西九大戲棚」未來仍會每年舉行,但仍需覓場地,除爭取在市區租用場地,也考慮移師社區。「兩年下來,我更相信戲棚應該繼續舉辦。它本土、吸引、美觀,也是實用的流動表演場地。」

跨界藝術,活化傳統戲棚空間

茹國烈補充,「今年的戲棚新增了不少免費與創新節目,包括多場青年粵劇團,與當代中西樂 fusion的演出,如『a cappella中樂瘋』劇目與新進本地 fusion組合『SIU2』音樂會。希望之後可以逐年引入更多可能性,令戲棚成為更有活力和特色的表演空間。」其實以跨界藝術活化戲棚形式的野心早見於第一屆「西九大戲棚」「M+」戲棚展與戲院,前者邀請當代藝術家展出不同媒介作品,後者將戲棚轉化為戶外電影院,邀來資深文化人策劃並放映與粵劇相關的經典香港電影,不讓一眾粵劇老倌擔綱的經典劇目專美。今屆除了引入形式更多元的藝術表演,也在戲棚外設置攤檔,售賣傳統小食和手工藝品,以及一些本地設計的創作品,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據報道,其中有售賣和即場教授製作迷你花牌的攤檔就大受歡迎。

「我的體會是,戲棚不只傳統戲曲表演本身,也涵蓋民間露天市集形式,戲棚內外整體是一個獨有的文化空間。戲棚的氛圍是很多表演場地代替不到的。」西九大戲棚的空間概念設計也不止於單純「複製」,今年主辦方特邀建築師林偉而構思策劃,保留傳統戲棚特色的同時注入設計新元素;今年的宣傳也特意加上「城市記憶」的副題。茹國烈表示,「近年各式各樣規模的市集地攤之多,不勝枚舉。今年的入場人次近十萬,當中大約有1.5萬人入場觀賞演出,此外約8.5人是來逛市集,大多是一家扶老攜幼前來,邊逛邊聽家中長輩憶舊時。香港人對這種『老香港』集體回憶的珍重,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高。」而大戲棚市集的攤檔也不是像花市一式一樣的批發貨品:「我們邀請地區單位與文化團體擔任協助伙伴,只會挑選自家製作,着重以人為本。這又回到戲棚本身,竹棚搭建就是一門手藝。」

公共戶外文化空間的醞釀

「公共空間」也是另一個能夠理解「西九大戲棚」的成功的文化向度。去年底多場露天表演節目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藝術界共同策劃的「自由野」藝術節、民間自發的「文藝復興音樂節」和「Clockenflap」等,都取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氣氛熱烈,是過往在香港鮮見的戶外文化活動景觀。可見,戲棚的成功雖然有懷舊傳統的因素,也很大程度取決於大眾對於公共文化空間的日趨嚮往。文化評論人小西認為,西九文化區為大眾,尤其是無力負擔或厭倦逛商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處鄰近市區而又不用高消費的公共空間」,同時也容讓更多形式創新與多元的文化實驗得以醞釀、落地嘗試。

茹國烈特別以「Clockenflap」為例:「這種英國式的露天音樂會其實很不『香港』,也因此很具開創性。過往很少有文化活動能吸引如此多的居港外地人參與,滿場只聽到英語、觀眾席地而坐喝啤酒,我想很多人去不純是為了聽音樂,而是以往缺乏這種公共文化空間的體驗機會。」小西則認為,「西九大戲棚」這類公共空間結合社區參與的多元文化活動早見諸不少外國城市,西九位處佐敦與油蔴地兩個富本土特色的社區對出,有群聚的條件,戲棚的嘗試值得鼓勵,與民間團體協作舉辦市集地攤亦是可取的進路,「唯一可惜是一年一次也許太少了。」小西認為戲棚這類戶外文化活動的實驗所帶出的可能,在於如何將「空間」轉化成有認同感、容許眾聲喧嘩的「地方」,這也是西九文化區要在推動本土文化中有所作為的重要挑戰--如何把西九過渡成超越「硬件」的文化空間。興許這也涉及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能否透過靈活的跨界協作,自官方既有的思維中省脫,保持現有的實驗與開放性?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