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休刊公告】
陽光國際傳媒關於《陽光時務週刊》休刊創新改造的公告

【封面故事】
走出大一統民主路迷思:本土派與泛民決裂  文/ 陳嘯軒

本土派學者陳雲呼籲巿民不要出席支聯會的「六四」燭光晚會,以免「香港前途被中共綁架」。前學運領袖王丹則認為香港仍有必要關心中國:「當你的鄰居得不到自由,你也不會得到自由。

陳雲對談蔡耀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陳雲認為香港人不應介入民主中國的鬥爭,培養與關注中國切割的本土意識。蔡耀昌則反駁,香港民主派爭取本土民主,並沒有以中國民主化為前題。

香港六四集會與本土派的理念 文/羅小朋
香港本土派的最大貢獻在於挑戰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傳統。對大一統的迷戀和迷信,是中國文明自秦漢之後失去發展活力的根本原因。但本土派對六四集會的策略,是一種狹隘的政治思維。政治文明發達的地區對欠發達的地區承擔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民運風暴會否重來 文/莫之許
24年過去,情勢有了很大的變化。89年式的學運已經很難發生,大規模群眾運動發生的可能卻顯著提高。同時,集權體制維穩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這是一場持久的角力,結局如何仍不明朗。

民主女神像的政治含義:六四運動的缺陷與精神延續 文/基甫
「六四」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女神,更像是革命文藝中的女英雄。憲政意識的缺乏,是「六四」一代中國青年知識份子的精神缺陷。這一缺陷,也體現在民主女神的塑像上。「零八宪章」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六四」以来中国民主运动的总结和未来纲领。

【特別報導】
最後的眷村 文/楊猛

曾經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在台灣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眷村人的歷史寫在風中。真正掌握台灣命運的,是朝氣蓬勃的新台灣人。

【新聞·中國】
三門峽「雙規」死亡案深度調查:黨控司法體系內的傾軋遊戲 文/余聲

一場撲朔迷離的死亡案,暴露出地方司法系統的內部鬥爭,而「雙規」這種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黨紀,成為相互傾軋的利器。

雙規的法治尷尬 文/龍霖
雙規是黨紀而非法律。當雙規與法律相抵觸,雙規的處境就十分尷尬。因為在現實中,中共黨規從來沒有低於過法律。

【新聞·香港】
國產公車陸續殺入:業界憂成馬路「炸彈」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繼國產港鐵、輕鐵陸續發生意外後,被業界形容為「一撞就爆」的深圳比亞迪電動的士、巴士,近日亦引入香港。業界憂慮,一旦國產電動車輛在街上行駛,有如在馬路上隨處放置了「炸彈」。

【新聞·台灣】
首批來台陸生畢業:投身職場路茫茫 文/康依倫

陸生來台求學受限於「三限六不政策」,畢業後不得留台就業。今年,第一批來台唸碩士的陸生即將畢業,回大陸找工作,成了他們最大的挑戰。

誰的國家記憶? 文/呂培苓(陽光衛視台北紀錄片組製作人)
二戰滇緬戰役國民黨老兵的抗日戰功,在國共兩黨不願談及的情況下,多年來成為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國家記憶」影像展把這段歷史紀錄重現在這一代台灣人眼前,能激起怎樣的悸動?

【新聞·國際】
中國「再議琉球」的三大盲點 文/林泉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媒體發出「再議琉球」呼聲,質疑日本對琉球主權,這不僅不乎中共立場,把中日關係推向另一波危機,也顯示出對琉球問題的不理解,騎劫了琉球(沖繩)人的意願。

選後高溫續燒:兩個馬來西亞的角力 文/楊凱斌(馬來西亞網絡電視台KiniTV.com執行長)
反對黨派民聯雖然未能在第13屆大選中實現改朝換代,然而大選過後,反對力量和公民抗爭意識未有就此消弭。數次抗議選舉不公的集會,持續號召到數萬人參加,證明反對意識已凝聚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新聞·人物】
上訪的女人吳華英:冤犯家屬的4298天 文/洪坡 攝影/蔡堯

12年裏,弟弟的青春被死死地嵌入看守所的鐵籠。而對姐姐吳華英來說,3000多張上訪票據與上百萬字上訪材料則構成了冤案另一頭的故事:「這些年,我不是在上訪,就是在上訪的路上。」

【文化·影像】
紅校理想國 圖文/商華鴿

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四通鎮有一所民主中學。十八年來,這所中學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東方紅》樂曲是學生的起床鈴,《毛主席語錄》與各種國學經典也是學生每日必讀的書籍。與中國其他中學截然不同,這裏從來不重視考試成績,但着重培養學生「能吃苦、能勞動」的素質……校長夏祖海在這裏建築起一座紅校理想國。

【文化·特別報道】
香港流行樂壇中的馬可·波羅:忽而今夏,悼念花比傲 文/張長曉(意大利民謠音樂研究者,樂評人)

從《皇后大道東》到,那麼多你我熟悉的旋律,都來自意大利人花比傲。亞平寧半島音樂血統在他手中融於香港時代樂聲與中國情境。而他在這個夏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我們。

【文化·書評】
海嘯後的多崎作 文/湯禎兆

村上春樹新書《脫色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中,最明顯的海嘯線索,出現在多崎被四名好友沒由來杯葛後,進入半年之久的自我流放且欲尋死的大學時期。

崛起的軌跡,前景的線索 文/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不管中國現在的崛起是史無前例,還是重新取得世界大國地位的「復興之路」,它都將是決定21世紀世界戰爭與和平的決定性事件。

【文化·噪音】
香港音樂雜誌生態史 文、圖片提供/袁智聰

書寫歷史,講述昔日,並不為感傷懷舊,而是知道「我」如何是「我」。本篇回顧近四十年來香港音樂雜誌歷史的文章,本是「陽光」文化版計劃的本土獨立音樂史系列話題之一,現因改版,僅於此先行呈予讀者。

【文化·廣場】
它 文/张亦霆

法師也許是偉大的,但我可沾不到半點榮光,無非靠着宿主的毅力,我也到了很遠的地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那又怎樣?

日常裏 文/張婉雯
「如果是旅遊,那不如長隆渡假村?有遊樂場有動物園,說是一邊看白老虎一邊吃飯,挺夠噱頭的。」

閃亮可可 文/隱匿
可可是隻母貓,在我餵食的流浪貓裏面,她是最聰明的,長相又美,屬於阿比西尼亞的混種貓。

【文化·現場】
聲音圖書館:在耳朵裏築起記憶檔案 文/朱曉玢

聲音藝術的空間在哪?當社會總是專注於負面的「消除噪音」,過量的視覺產品也在分散人們對聲音的注意力,「聲音圖書館」卻試圖尋回人們對傾聽的敏感,讓人們發現聲音的美學價值。

【文化·散場見】
東京家族:城市與家庭筆記 文/李照興

今次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最打動人心的其實是一種日本藝術家的代代相傳,也可說是日本民族的一點文化素養顯示。

【文化·詩珏失調】
向政府說不 文/梁偉詩

流行曲作為民間紀錄中傳播力最廣的媒體,彷彿也不得不「仗義執言」,向政府說不。

【專欄】
毛澤東的最大歷史遺產 文/趙楚

如果說,在1958年隨人民公社而建成的毛制度1.0時代,中國人是公社、單位和上級的奴隸;那麼,在30餘年來的毛制度2.0時代,中國人終於可以過上類似中世紀農奴的半人身依賴生活。

香港種族問題的另一面 文/程映虹
我們經常聽到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及各種有關中國文明「特別如何如何」的說法,實際上嚴格來說已經涉及到種族優越性了。

複線歷史重述與維吾爾視域 文/姚新勇
維吾爾或其他少數族裔,通過民族文化的重述,來追求文化與物質發展的自主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維吾爾文化的重述,絕對不應該將中國及漢語文化,簡單地視作外在性的力量加以抵抗或排斥,更不用說對其他族裔文化權力的排斥。

動物不是「私有財產」! 文/謝曉陽
對於虐待動物者,應該是將目前法例第169章中有關殘酷對待動物的刑罰加重,將動物視作生命對待!這較可行,也較為合乎動物權益。

喊卡吧,離譜的抗菲劇 文/羅永生
台菲爭議至今已超過十天,回顧這起天天在媒體上演的事件,宛如一幕幕荒謬的抗菲劇。媒體推波助瀾、政治人物激情演出,以及普遍的民粹仇菲情緒下,硬是把原本穩居勝券的台灣推向了進退失據的局面,面子裏子盡失。

雙面人 文/張曉舟
中國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之中,黨員所佔比例絕對超乎想像,著名公知中黨員更是比比皆是。請允許我指出一條研究公知問題的新思路:知行合一之難,在權力與市場的雙重壓力和誘惑下,知識分子角色的分裂,以及道德的曖昧性模糊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