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東亞區域衝突/徐斯儉︰團結各國公民社會 和平對話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東亞區域安全議題牽動台灣未來發展,中研院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斯儉昨天表示,東北亞區域衝突的根源,受到歷史遺緒、地緣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只靠軍事力量難以化解,應思考以海洋觀點,團結各國公民社會,以對話增進了解,共同面對問題。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行「海洋和平台北論壇」,邀請全球防止武裝衝突夥伴(GPPAC)東北亞各區域代表及學者專家,從海洋觀點探討東亞地緣政治、區域和平等議題。

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表示,GPPAC是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起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共分十五區,台灣屬於東北亞區,由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代表參加;今年GPPAC年會將於本月五日、六日,首度在台北舉行,預計七日發表「台北和平宣言」。

徐斯儉表示,東北亞受到歷史、冷戰遺緒及地緣戰略等因素交互影響,是一個非常割裂的區域,強國發展先進武器、提升實力及策略結盟,弱國則在其中「選邊站」,這些只會加深彼此間的猜疑,無助減少分歧。

徐斯儉分析,東亞衝突的根源首先是歷史因素造成,中國向來以天朝自居,日本則自認是區域內最先進的國家,韓國則認為不被尊重,這些刻板印象伴隨民族主義,影響各國政府決策;其次是二戰遺留的領土爭議,以及冷戰遺留的意識形態問題,造成不同政治體系彼此間的不信任。

此外,徐斯儉也認為,東北亞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之下,過於集中、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加重對社會和環境的剝削,驅使各國政府競相掠奪、開發資源,也加劇了區域的不穩定。

徐斯儉強調,這些造成東北亞緊張局勢的因素,難以藉由軍事手段解決,反而可能造成負面影響,讓區域緊張不斷升高;若能以超越主權、國界的海洋觀點,讓各國公民社會團結起來,以對話解決問題,才能促成區域和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