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刚写入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当中,但“两会”结束后,中国央行多项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就紧锣密鼓地推出,暂停了虚拟信用卡和线下二维码支付,同时出台了限制第三方支付转账和消费金额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4年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年”。业内不少人认为,央行此次出手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尽管监管层一系列动作似乎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点不那么和谐。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尚未发展成型的互联网金融,是采取鼓励创新加以疏导,还是采取金融抑制办法,将考验监管者智慧。

互联网金融虽然是一种金融创新,但本质是金融,与传统金融一样,必然伴随着风险,而且金融的核心就是管理风险。正如201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所言,2008年全球经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蒙受重大损失的同时并不能将此次危机归罪于金融技术;正如蒸汽机的发明也会发生事故甚至死亡,但不能废止使用蒸汽机,而是提高其安全性。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会面临流动性、信用、技术和操作等风险。

梳理近些年中国监管层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监管在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并有所进步,正向着逐步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方向不断努力。但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金融监管方式的改善还远远没有到位,总给人一种始终落后的感觉,换句话说,监管方式如侧重控制风险和完善制度,会比行政手段效果更好。

互联网金融监管剑指虚拟账户

目前中国支付业务大致分三类:线下POS机、线上及新兴移动支付收单业务。其中,线下业务基本是跑马圈地式的,在产品及费率上都很难实现差异化竞争,线下业务规模最大的是银联,从份额到金额都占到半壁江山;线上市场三足鼎立,2013年交易额前三位的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分别占46.6%、19.3%和13.8%。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达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移动支付1.2万亿,交易额前三位的支付宝、拉卡拉和财付通,分别占69.6%、17.8%和3.3%。在移动支付领域,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需要重视。据网络安全报告,全球手机病毒来自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占比由2012年的79%大幅提高到2013年的97%。

使用二维码支付不仅是线下变线上这么简单,更涉及利益分配问题。线下收单与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线上支付利益分配迥然不同。线下支付主要走银联通道,适用7:2:1的利润分成模式。而线上支付或称网上支付,则跨越了银联这个中间环节,大幅降低了费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从银行获得较低费率。二维码支付业务一旦大面积拓展,势必冲击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支付的核心仍是账户,得账户者得天下。此次央行文件针对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都是直击要害——账户。目前有不少用户将资金留存在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上,既可以直接消费,又可以理财。虚拟账户表面上与其他银行账户等价,实际上却不完全被监管所覆盖。意见稿旨在将虚拟账户纳入监管体系,并要求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但是由于虚拟账户是一种金融创新,因此,监管方式绝不能跟传统账户一样,更需包容创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