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薄扶林学社

声明

(一)

薄扶林学社自创办之初,秉承港大新闻系前辈之宏志,以求真致知、传递启蒙为己任,以修筑独立思考的共和国、自由求知的乌托邦为铭。自成立以来,我们关注中港社会底层,比较马克思与自由主义,亦帮助女性发声、替弱势者撑义,在思想解放的路途中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完善。早在发刊词中便说,我们读大学是为了那些不能读大学的人,在今天我们依旧将次旨意支于心底,并在香港、港大值此复杂时刻保持笃定——因为我们实在无法只为自己向前走。

然而风暴的中心并不总是平静的。一个月前开始,有不少读者向我们咨询为何一直沉默。而类似的疑惑伴随近日大学里本地生与大陆学生的冲突彻底爆发,消息漫天、声讨撰檄,长久以来积压的对立似乎在一刻倾巢而出,冲撞着每一个港大学子的社交平台、日常交流和意识选择。我们见到了太多本不该发生的事情,施暴者和被迫害者交换着角色,Facebook和朋友圈里的景象完全一致又完全不同,话语的起承转合夹杂着不可言说的社会背景,这一切让看似风平浪静的薄扶林道半山的学校里狂风骤雨,让对话和共建治愈的幻想止步于收件箱,让每个港大学子在面对来自亲朋好友的质疑时或无言,或直不起腰板。

港大,和香港,都已经糟糕到需要被拯救了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个月以来准备了三篇共数万字的文章,皆无法发出。一个只有一半的声音永远无法让破镜重圆,原因我们理解,但却痛心,痛心的不是为门口的玻璃,也非忧虑社会的飘渺未来,而是为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当成见永远都在时,那些所谓的愤怒与正义无非都是隔空喊话,特别是当我们习惯了让立场先行,让情绪支配行为,我们往往总会丧失那去考据真相的必要,丧失去共情痛苦的善良,如此这般,要怎么去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和解,我们又怎样去理解中港大地上无数的人们经历的苦难?

(二)

暴力永远是不值得提倡的。不该砸碎玻璃,不该在校园内以言语谩骂,就算遇到对方不合适的行为也不该冠之以人身攻击,不该对任何暴力以施暴的方式回击。这些原则都是得到认可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近日校园里出现的很多本地生言语辱骂校长或个别内地生的行为表示反对,也认可校方的包容和校长的关心。但同时需要澄清的是,这种少数本地生的攻击远没有到对大陆生无差别的排挤与伤害,只存在于个别案例,且都事出有因。我们同样反对对任何事情原貌的部分截取:只截取本地生的失当行为却不呈现部分内地生撕下对方海报的行为、只强调言论内容却不保护发表的自由、在没有弄清情况时就说在学生会大楼附近的张贴行为是“违规”,以及完全从受害者的口吻去抨击指责,并有意夸大和制造矛盾及恐慌的行为。

正是这些乱象让人心惶惶,可究其内源来看,这不过是一场社会动荡的微观体现,结合着近来香港所发生的一切,这不该是把港大单独孤立渲染恐慌的借口。由于各种意义上的差异形成了青年人的对立,在思想观点交流碰撞的当口难免有失当,难免有冲突,植根于思想深处对社会议题的认识有大相径庭,正是这种多元一直以来塑造着港大。而没有一种占威权地位的话语主导着校园,大学才能称之为大学,一切试图以抹去对方话语权为根据的立场都是可耻的,因为那才在挑战和摧毁港大。我们对冲突感到痛心,对未来感到担忧,但我们同时应当为还拥有这种对峙的自由而庆幸,且应警惕那些在试图夺走这些自由的行为。

港大依旧可爱,她还保留着在任何时候让我们去表达的自由。

(三)

同样的,对于校长一职的认识也在困扰着我们。但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两件事。

第一,社会必然是政治的。当你在表达你不想去参与政治时,你已经身在此山中了。因为政治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联结,一天你需要依赖这个体制性的结构,一天你需要诉诸权力与义务,你便离不开政治。但政治永远不是互相吵闹隔空喊话,它是尝试对你生活和想保护的地方赋之以同情和共情,是你我一言一行去建造的共识和包容,是你我对一个地区和这里的居民的未来在柴米油盐和实习保研之外超越性的关切,如此的看,我们没理由要求hku is not a political arena.

第二,港大与政治一向不可分割,差不多每一位港大校长在他的任期内都必定经历至少一次与政治挂钩的事件。郑耀宗因为「锺庭耀事件」而黯然下台;徐立之在任期间发生八一八事件,引发过千名师生参与的「818集会」,马斐森的十大校长声明亦引起极大争议。处理政治危机是每位港大校长的任务,这无关他是否应当进行“正确”的政治表态,而是他必须完成的一件使命——在日后社会状况愈加动盪的香港,我们能否放心的把大学交给他。

校长7月3日的声明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使命。在很多学生陷入绝望、陷入痛苦时他没有给出学生们期待的安慰与支持,你可以苛责校长不需要为这群学生站台,可他们,又何罪之有?为了自己家园的未来奋力一搏,却被无情得对待、忽视和打压;为了实现有限的目标,在巨大的力量鸿沟面前选择以命相争;为了更多的人能生活的无怖无惧,以累卵对高墙。其实他们要的也不多,一些漂亮的说辞,一些暖心的支持,一些落到实处的关切都已经够了,学生他们看似不可一世,其实内心也柔软,也需要被关注。我们希望校长能够明白,那些失望来自于坚持,那份来自于对香港大学名字的坚持,对格物明德的坚持。我们关心香港大学,正如我们关心香港,关心中国一样。

港大依旧可爱,相信她仍有一位愿意去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的校长,而他以后能做的更好。

(四)

在事件发生后,很多内地同学在网络上发起联署,支持校长,反对校园暴力,非常值得鼓励。我们可以看到内地生权利意识的觉醒,看到了从冷感到团结发声。大家迅速建群,给校方发邮件、给那些受到伤害的陆生以支持,非常让人感动。

但我们仍希望大家应该看到,香港的一切,并不只是歧视与暴力。是的,斗争会不完美,从来没有完美的斗争,它会伴随些许丑恶,会伴随粗口,混乱与暴力,但请永远记住,它也有伴随着希望与美好,而这一切却悄然无声的在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了。Mute的我们只能秉着朴素的正义感去批判那些丑恶,而忽视了更大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冲突的根源所在。我们的身份认同或许是来港读书的大学生,我们或许匆匆一生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可对于那些本地学生来说,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何以为家的地方。而香港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为何不能把自己代入一种“香港人”,亦是“中国人”的身份,去为了他们而思考、而争取呢。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成见,去理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那些所珍视的本土文化和身份认同,尝试去沟通与和解,我们会发现欣慰与善意。有人说海报是侮辱,是粗口,是大字报,唤起人们对十年浩劫的记忆与恐惧。我们也因此给大字报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忘记了它也曾是80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动力,是和平抗争的手段,是表达多元意见的途径。有人说这些青年都是愚蠢幼稚的“亡命之徒”,可忘记了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可能也曾是你一节课的课友、一层楼的hall友,是你没有好好去听过他们的故事的朋友。他们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和解的事。

港大依旧可爱,她有这么一批敢为不公发声、敢为现状鸣不平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内地生,还是香港生。

(五)

最后,我们的支持与反对,都应建基于我们的了解和思考之上,建基于我们在了解和思考过后的勇敢的意志和判断之上。正如我们的行动,这些都应建立在我们深思熟虑后的自洽的思想前设之上,而非仅凭一时好恶而受左右。人之为人的可贵,在于我们能够行动,能够以之带来新的事物、造成新的开端、开启新的时代。行动的结果,因为我们作为人的多样性和不断的新生而不可预测。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走到一起,用和解来弥合彼此的不同、用承诺来增加可预测性,即使和解可能并不永远彻底,承诺可能并不完全可实现。人类经验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没有终点、不可重复的实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也无从拒绝参与这一实验;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如此进入行动的公共场域,与他人联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行动并透过和解和承诺进一步行动的能力。

港大依旧可爱,她总是在可预测的不可预测中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六)

谢谢你们,是你们让不完美的一切有了一些修正。但是,港大没有沦陷,也不需要光复。社会需要学生的激进与冲动,也正如社会需要老人和他们的智慧。需要各方的对峙与交锋,也需要他们的谅解与推演。

愿港大永远如此可爱。

港大,依旧很好

社会 思想 田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