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间断抗议:今晚7点就TM开始直播

ZOOM直播

会议ID:974 625 7471

密码:060666

月初时,苏州公安官方在“苏城码”App(苏州本地健康码登记App)中试推行了“苏城文明码”。每人有1000分的基础分,依据个人遵纪守法行为来进行分数的加减。此举引起了我强烈的焦虑和不适感。在疫情期间,“苏城码”的推行一度让我有过类似的感受。

最开始的焦虑来自于私人信息的注册导致的潜在的被泄露以及被售卖的风险。由于我会经常到外地去,疫情期间各类平台和健康码App都注册了一遍。5月份在北京时,某个机构要求登记全部个人行程信息,我一时间无法回忆起自己去过的所有地方。保安要求我扫一个二维码,然后我的健康码App上出现了精确到城市行政区域的行程路线。当时同行的朋友一边感慨科技的发达,一边试图想要和我交换手机看彼此到过的地方。可我后背直冒冷汗。我是一个对于隐私非常保护的人,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被暴露在所有人面前。一些App甚至还加入了拍照和扫脸功能。这些功能让我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而被强制性在不同平台注册信息也加深了我在旅行途中的焦虑。

“文明码”的试推行让我更是无法理解。首先,在登记“苏城码”的过程中,平台承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相关信息用于疫情防控之外的任何用途”,对于我来说,建立在健康码之上的文明码是一种违约行为。其次,数值化个人的“文明”行为与官方提倡的文明“个性画像“完全不吻合。数值化和个性化本就是对立的概念。这让人不禁想起英剧《黑镜》中AR评分系统。类似系统用冰冷直观的数值抹杀掉了个体生活中的遭遇和困境。在试推行中,“文明码”包括“文明交通指数”和“文明志愿指数”两个板块,其中注册为志愿者可以在1000分的基础上加2分。这种“激励人”想要去达到“理想数值”或者“理想画像”的评分方式,让我感到自己被逼迫着去“积极”实现“理想人生”。这种智能却扁平化的衡量方式与人性复杂性之间的冲突,让我有种窝火却无处发泄的无奈。

“文明码”后,是否还会有“道德码”用来判断人的心理状态和犯罪意图?这是我最深的担忧。在个人意志与公认价值标准和法律制度生出“道德警察“的差异与冲突之下,个体又要为防止被评判和矫正做多大的努力和牺牲来维系自己的数值呢?

 

——苏州人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