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令狐卿
据媒体报道,上海浦东区谢老伯今年1月去世,但家属最近收到交通罚单,说谢老伯10月1日在某个路口过马路闯红灯,罚款20元。交警部门发现这一乌龙后,到谢家登门致歉,表示将尽快升级更新系统,增加人工核查比对手段,尽可能提高识别准确率。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也耐人寻味的交警智能系统误判案例。它的讨论方向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这次是因为谢老伯去世,无可辩驳地证明系统出错,如果系统误中活着的人,要怎么洗清冤枉,解除莫名其妙的罚单?第二,将路口作为搜集公民生物信息的场所,并将隐私信息公之于众,这样真没问题吗?
按照警方的解释,是因为电脑系统将其他闯红灯的人误作谢老伯,系统在定位他时,匹配到的是没有更新的户籍数据。先是人行道路口设置的摄像头采集有误,其次联系到的是错误的人选。一个可能是,偶然紊乱的图像采集前端,叠加了同样紊乱的数据库,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交警使用的人工智能偷偷制造了错误。
上海对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现象抓得比较严,除了交警现场执法,还上马谢老伯身后遭遇的这套系统,来提高抓拍的效率。从社交媒体上的反应看,市民对专门处罚行人闯红灯的举措,持理解、乃至支持的立场。一些行人闯红灯引发伤亡事故,多多少少也提高了人们的服从度,但对交警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应有更多省思。
人闯红灯天眼拍照,人脸识别后寄送罚单,一气呵成。效率确实是提高了,但要兼顾的那些重要原则与隐私界限呢?一个人即使闯了红灯,就该被放大显示在路口屏幕上?就该丧失相关的隐私,接受无言的示众?显然,上海这套抓拍的人工智能默认了这些侵略性,直到发生这次“人工智障”的误会。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障,幸亏谢老伯“以死明志”了,否则真难说得清。换成其他人遇到这样的错误,被系统判定为破坏街头秩序的违法分子,估计自证清白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首先要提供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再去申请复议,这套程序不要说实际走一趟,想想都叫人望而却步,凭啥要遭这份罪?
交警部门或者支持人工智能系统的会说,相较于它可能犯下错误,它的效率更高,所以即使有错认的,也是利大于弊。相信这套工具理性的逻辑很有市场,你看上海交警部门登门致歉之后,提到的改进方向,并非节制系统的使用,着眼点依旧不是系统对人的困扰,而是继续提高效率,让系统更加厉害。
上海交警的解释,透露了一些可能是重要的信息,当你在大街上行走时,人工智能就会采集你的生物信息,系统后台一秒不停地运转进行数据库的匹配。每一个经过系统的人都被动、被迫交出生物信息,像小白鼠一样,汇流到海量的数据比对中,就此锤炼系统的识别能力,让系统实现自我进化。
相较于系统误认,冤枉好人,系统仰仗海量生物数据的自我进化,才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赞成用天眼抓闯红灯的人,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抓拍闯红灯不是系统的唯一目的,它可能只是一个抚慰大众焦虑的小手段。以防范闯红灯的名义,公开采集人群的生物信息,可能只是打掩护,提高这套系统的识别与匹配力,可能才是真目标。
闯红灯难以避免,所以为了制止闯红灯投入的人力与资源,似乎与产出很不平衡。在这种显而易见的经济账下,花大力气上人工智能就是为了杜绝闯红灯现象,怎么看都有点费解。最后能说得通的推断只能是,交警的人工智能有更宏伟的计划,大街上所有人的生物信息将是支撑这一计划运转的基础。
所以,当上海交警向谢老伯家说明误拍误认的情况时,无意中带出了另一个尚未履行的解释说明的职责,如此大规模地搜集城市中人的生物信息,到底是什么用途?合不合法?合不合规?如果人工智能会出错,又如何保证人工使用不走样、不滥用?这些质疑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也等待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