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在电话里的声音。一个澳大利亚人,汉语讲得比我还好,字正腔圆,让我怀疑这电话是别人代他打的。作为中国作家,我接触过的“老外”很多会中文,但是普遍带着口音。面对面说话还可以,但打电话,没有了表情和动作的参照,就麻烦了。所以我小说的法文翻译从巴黎给我打电话,就让他的中国学生代打。这是明智的。

   
马丁是我接触过的“老外”里汉语最好的。不仅说得好,把汉语翻译成英文也翻译得好。我这么说,一定有人撇嘴:你又不懂英文。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淩告诉我的,那年我在香港外国记者会(FCC)上演讲,马丁当翻译。王淩教的专业就是翻译,应该属于专业评价。   

  
 马丁翻译中文作品,从古代的李渔,到当代的慕容雪村。翻译得好,首先因为他认真。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人都认真的,回报少,影响力低,无法苛求人家。这些年中国政府采取了给予补贴的办法,但仍然收益微薄(当然其中还有不喜欢的因素,中国官方推荐的东西,本来人家就没什么兴趣,读者更不会有兴趣)。但是马丁却十分认真。跟他聊,他常会聊起翻译的事,让我想起那些翻译外国作品的中国名译家的故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知道,在翻译上,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属于根本的困境,他也尝试各种解决的办法。当然这也取决于他对两方文化的了解,知道怎样打通。还有对中国现代社会乃至政治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当代对汉学有兴趣的外国人,都首先因为对中国当代社会乃至政治有兴趣,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中国与其是文化大国,勿宁只是政治大国。他们跟我不同,他们不是无可奈何陷在其中,他们是自己愿意走近的,因为这里有吸引他们的东西。

   
当然,在马丁这里,还有更切身的原因。他告诉我,他的父母曾经是共产党,在他的祖国,被秘密警察长期监视。他手上有一些他父母被监控的资料。

   
热衷于中国文学翻译的马丁,职业却是经商。他有一个公司,他平时要忙于各种公司事务,一旦闲下来,就搞文学。我一直觉得这种状况是最好的,有个稳定的、当然最好收入不错的谋生手段,从而搞文学,这样搞文学才纯粹。倒是那些把搞文学与谋生搅在一起的,最后可能哪边都做不好。搞文学本来就是不能当饭吃的,特别是在西方搞中国文学。我接触过一个耶鲁的汉学家,哪怕是这样的名校,他说,他的学生找工作都很难。我自己也进了高校,所以我很赞同马丁的状态。在我看来,他是在务实和务虚关系上处理比较好的人。一般来说,搞文学的比较散漫,做起事来让人信不过,所以我虽然跟他们同趣味,但是不跟他们一起做事;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但是踏实的人又容易无趣。马丁是难得的两者兼得。他走路步伐很快,办事思路严谨,干净利落。但他浪漫起来,又让你不会想到他是管理着一个公司的人。这次去新加坡,他自始至终穿着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还戴着草帽。帽子戴到飞机上,宽大的帽沿老是碰着椅背,他就请求空姐把帽子放在前面的空座位上,并且强调不能扣着,要翻过来放。空姐没明白,我们都笑了。

   
他常会折腾一些趣事。在我看来,他是个精力极为充沛的人,这对我这样没有多少生活热情的人来说,有时候看着都会觉得累。他热情如火,对人也如此。比如这次到新加坡,拿到作家节的资料,才知道毕飞宇也来了。马丁也想见飞宇,飞宇获得“亚洲文学奖”时,获奖致辞就是马丁翻译的。但我跟飞宇虽然关系甚好,平时几乎不联系。我在福建,他在南京,都不是经常能去的地方。我不习惯于电话聊天,短信还可以,但他没手机,所以几乎不通信息。知道他来了,我问李敬泽有没有联系他的办法,敬泽建议发电子邮件试试。这也是馊主意,我们两个都不带电脑出门,我的手机也不上网。就没办法了。不料晚上马丁给我电话,说联系到毕飞宇了,在某酒店大堂等我。我打车过去,在门口,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影子蹿到我的面前,一看,正是飞宇。他的后面,马丁满足地笑着。

   
没有马丁,我们可能只能在后来的各自节目现场见了。当然那样,聊天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马丁千方百计要联系上他。也许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真的喜欢他东西。他本来跟中国文学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联系,于是也没有奢望,既不企图靠之谋生,也不可能靠作协体制捞取职务和待遇,他完全是被自己的兴趣所驱使,他的喜欢,是纯粹的喜欢。

   
和马丁在一起,若不是看着对方的相貌,金发、碧眼、高鼻梁,我会忘记了他是一个“老外”。我们交流几乎没有障碍,某种意义上说,他很“中国”。跟中国人相处久了,与中国社会接触多了,就“中国”了。几乎所有跟中国相处久了的“老外”都会这样,中国真是容易让人入乡随俗。有一次,马丁到福州来看我,走前,我把他送到乘坐机场大巴的地方。那里停着不少出租车,跟机场大巴抢客源。见一个“老外”来,他们拥了上来。他不理睬,径自走向大巴。大巴售票员问他航班时间,他回答,那些跟上来的出租车司机就说来不及了,小车比大车快。他嗤之以鼻,对我道:“他们懂个屁啊!哼,想宰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