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nderground1984 | 评论(0) | 标签:小说, 2011, 严歌苓, 陆犯焉识
书读到最后,我才发现女一号的名字是婉喻,而非想当然的“婉瑜”。一个焉识,一个婉喻,即便作者没那么“别有用心”,读过他们的故事,读者大抵总会有些想法。
小说从陆焉识的劳改营生活开始。老先生进行各种尝试,挣扎着想去(相对于故乡大上海)咫尺天涯的场部礼堂看一部血吸虫病科教片,只因为自己的二女儿在里面轧了一角。出于自保,这个陆焉识在大多数时间以老结巴的形象示人,用口吃来换取时间,推敲下一环节的当说与不当说。大多数时间里,他还丢掉了自己的名字,被人称作类似于阿猫阿狗无名氏之类的“老几”。隔不多的几页过去,就是另一个陆焉识,年轻、有朝气、天资聪颖,略有些玩世不恭。在这一部分中,他开始了与冯婉喻几近一世的纠葛。婉喻是他恩娘(继母,咸湿一点的说法是“晚娘”)的娘家侄女。恩娘年纪轻轻守了活寡,娘家侄女婉喻就成了塞在焉识生活里——后来是心里——的楔子。花开一朵,分表两枝。故事以天各一方的两条线索飘飘摇摇地发展着,其间老几会从青海劳改营出逃,焉识会出洋留学、流亡大后方,乃至肉体出轨,所有的变动都不影响它们最终汇集一处。
严歌苓具有非常成熟的述说技艺,能够不动声色地讲夹杂着苦难和压抑的人生故事。欧米茄表之类的道具,妥帖地埋伏在悠悠岁月当中,合理地充当了无言的见证。技术上成熟的另一个方面,由叙述者的身份体现。陆焉识是“她”的祖父,冯婉喻是“她”的祖母,“她”则是帮助祖父找回记忆的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有了这些前提,第一人称的“我”才可能无偏见却有感情把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从铺陈,到形容,再到隐喻,四平八稳,这部小说符合严歌苓的一贯水准,未必成为传世经典,也没什么致命弱点,而优点则是鲜活和令人感动。
读到扑面而来的劳改营生活,那种荒诞与严酷直教人联想到杨显惠先生笔下的夹边沟。不温不火如严歌苓,也安排了吞食呕吐物、暴毙及排泄之类貌似不厚道的情节。但是,只要联系到真实的历史,你就没法做出什么有道理的批评。读这些文字,当与桑塔格女士看到关于苦难的照片时的情绪可有一比——“它们所表现的苦难我简直想像不出,因此也就无从去解除。我在观看这些照片时,某种东西破碎了,我突破了某种极限,而且不仅是对恐怖事物的了解的极限。我的悲伤与痛苦虽无可挽回,但我的感受中有种东西开始变得坚硬起来。我心里有种东西死去了,而另外一种东西却仍在哭泣。”记录苦难的结果,但愿不像她预测的那样——“并不一定能增强他人的良知和同情他人的能力,相反,有时它还会破坏这些美好的情感。一个人只要看过一次这种照片,他就会看到更多——而且会越来越多。照片能刺穿人的内心,也能使人麻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涌现的大量关于不幸灾难和社会不公的照片,使每个人都对残暴行为有了某种程度的熟悉,这就使得原本很可怕的事情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平常、更遥远(‘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更司空见惯。……‘公益’照片在唤醒人们的良知的同时,也造成了良知的泯灭。”。如是概括,不免故作惊人之语,却极有穿透力。不过,至少在一个极小的范围里,她的论断会失灵——真实的劳改营将不断超越所有人的想象,不断突破人借以为人的底线。但愿可以骄傲地对她说,你这个业余小说家,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这一切。
不出意外,具体到《陆犯焉识》,苦难并非小说的主题。它只是为主题服务,为了证明、反衬,或提醒什么东西。无怪乎,是在由折磨节约下来的思考时间中,焉识确认了自己对婉喻的爱。包括陆焉识,劳改营里的人既非十恶不赦也非纯洁如的白兔,只是(尽力还原的)真实的人。像邓指、梁葫芦,都是合乎自己身份与经历的真实的人。
有时常失灵的欧米茄在,陆焉识就部分地与过去的自己取得联系。脱离具体情境来看,装结巴时的机灵与孤立于学界党争时的淡漠,其实没多大差别。其中都有些“难得糊涂”式的狡黠,几乎完全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打磨。但凡对中国现代史有些了解,即便不能认同某种观点,大概也能体会那时候(直到现在)的复杂。不用说,焉识和婉喻的身上充满了可辨识的复杂烙印,一如所有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把小说中的“大人物”归位回历史,是种无谓却有趣的游戏。譬如文中的左翼文人领袖凌教授,像不像郭沫若,郭老兼老郭?我不确定。大卫•韦则一定是无数找不到自己的文人的集合。所有人都恰到好处地有着符合小说情节的修为做派,包括劳改农场中人、学界中人,也包括他们的犬儒儿子——“我”的爸爸——和命运颠簸的二女儿。
愈近小说结尾,婉喻的光芒就越耀眼,人性就显得愈发完整。她、恩娘、焉识,三个最重要的人,乃是小说里面最出彩的角色。其他人,不过是围着他们的小星球而已。在焉识确认爱情的过程中,读者也重新发现了这个曾经那么沉默的女子,同时就更为她的命运而惋惜。这个女子这么天然地成为了“母子”博弈的棋子,也顺理成章地被丈夫一次次背叛,还傻呵呵地满足于丈夫的小恩小惠。虽然有极俗套的献身救夫情节,作者也太爱护她,完全不给她与小三照面的机会,但是这个女子实在令人疼惜。不是居高临下的怜香惜玉,而是那种因被时间抛弃而产生的痛楚。
书到尾声,我不光发现自己弄错了一个重要任务的名字,还搞清楚了小说的主题原来是爱恋。说了那么多的故事,就是为了把“爱”描绘出来。当然,“爱”这东西,也值得用这么多字来描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