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剽窃,不认真你就输了
文/魏英杰
很多年以后,我儿子温情地回忆起小学时读到的一篇散文。他清楚地记得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默念完这句话,他动情地说:写的真好。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
看到这里,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指出:说错了,这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对,这当然不是朱自清的文章。我儿子也还没开始接触这些文章。可不妨试想,如果小学教材把作者署名为朱自清,许多孩子是不是一直会把这当作正确答案?你也许又会说:扯淡,什么教材会把鲁迅作品挂到朱自清名下?还别说,类似现象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
网友“红泥巴阿甲”发微博揭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同步阅读中有篇署名“江江”的文章《树的故事》,原来是“图画书《爱心树》的复述”,只不过后面加了几句“颇为拙劣的读后感”。按照网友提示,我对照了下原文。果不其然,文章八成以上原封不动抄自著名绘本作家谢尔·西弗斯汀的作品。这事情是他女儿发现的,这让她避免了以后对这篇文章产生“移情作用”。但我仍不免为其他孩子担忧,万一他们长大后还认为这篇优美散文出自一位叫“江江”的作家,那可怎么办?
小孩都能够发现的问题,照理说大人更不容易犯错才对。就此或可认为,编写同步阅读的老师们要么过于漫不经心,要么没把这当回事,甚至还可能是有意如此。无论如何,这都对孩子们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关注教材问题的人大多了解,这并非个别现象,入选教材的文章遭遇剽窃、篡改,已成为当前一大黑幕。客观地说,这样做部分原因在于文章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实在不好意思署原作者名。即便如此,这仍是一种不尊重版权、不诚信的行为。
诚信乃学校教育一大重点。对孩子们进行诚信教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教材编写者在涉及著作权等问题上如此漠然,等于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很坏的榜样。此前,诸多教育人士和家长已对相关问题进行披露。如郭初阳、蔡朝阳等人所进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专门调查报告,又如《收获》杂志编辑廖增湖以家长身份对语文教材的关注,都揭露了现行教材中所存在的大量类似问题。时至今日,教材剽窃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重视,而且依然在毒害孩子们的心灵。这不能不让人发问:这些教材编写者,究竟想教给孩子们什么?
话说到这里,又不免感到一丝悲哀。人们很容易发现,对于教材剽窃问题,如果你不认真对待,那自然只能任其泛滥;可若是你认真对待,却又可能是在对着一团空气说话。就眼下情形来看,不管认不认真,你都已经输了。事实上,要改正这一问题并不难,只要教材编写者具有一点负责任的精神就够了。比如说,如果是原文转载,自然该署上作者姓名,若文章有所改动,也只需加以注明即可。编写者却不愿意做,这只能表明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对这个问题是多么不重视。
面对存在剽窃行为的教材,孩子们既不敢拒绝使用,也不敢公开质疑。大多家长更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和学校较真。这大概就是问题教材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意味着,倘若家长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足够发言权,就很难改变目前这一状况。所以,话还得说回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真起来,一起对问题教材说不,才可能逐渐改变现状,进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爱心、讲诚信的教育环境。
当前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教材剽窃这一点。但要改变这些弊端,却需要家长们拿出勇气,一起努力。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或许一时难以改变现状,但不认真对待,家长们永远只能成为输家。如果不想子女长大后还要重新学习常识,我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呼吁,要求有关方面正视这些问题。
2012年2月23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