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勇杰 实习生 高菁阳 发自青岛 摘自《时代周报》176期

 

毕华德

  3月21日,青岛,没有悲情的谢幕公告、没有任何停刊消息,青岛都市类日报《都市便民报》停刊。

  4月1日,愚人节,一张电子报,“高仿”《都市便民报》头版,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寻找毕华德,一个很文艺的标题,饱含着一群媒体人的悲情、一个失踪社长的传说,夹杂着世态炎凉,散落在依然阴冷的海风里。

  “老毕从没有放弃这张报纸,他还在想办法。”4月7日,青岛八大关海边礁石下,一名跟随毕华德从业多年的传媒大哥,狠狠地甩了下鱼竿。

  墨镜遮住表情,但已拧成倒八字的眉毛,透露着一丝剽悍和不服的神情。

  毕华德呢?

  一代报业传奇、曾经的青岛小哥,是否此刻,也在某个地方,一脸不服气地思索着什么?

  失踪

  3月21日,《都市便民报》,2724期,停刊前的最后一期。这一天,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报头显示,这一天,青岛晴转阴,温度2摄氏度~7摄氏度,南风4~5级。报纸的左下角,依然印着豆腐块的征集广告,“重金征集新闻线索,最高5000元。”

  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会是这家都市类日报停刊前的最后一期。只是,这极有可能是该报在毕华德社长执掌下的最后一期。

  “当天,主持工作的副总编宣布明天不出版了。”一名时政部记者说,“我们连油墨纸张钱都付不起了。”

  “去年6月到现在,没有发一分钱,出去采访,包括半夜打车跑热线,都是自己出的钱,我们从来没有报销费用的。”热线部一名去年入职的大学生说。

  更重要的是,社长毕华德失踪了。

  “打不通,我们都打不通他的手机,主持工作的副总编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时政部一名参与发布《寻找毕华德》电子报的记者说,最后一次见到毕华德,是在报纸停刊一个多月前。

  “没有什么异常,一样不发工资,一样见到一线记者彬彬有礼,一样提着公文包,上下班,只是脾气似乎突然好了许多,不怎么骂编辑了。”报社一名中层有些调侃地说。

  只是,在报社骨干描述中,毕华德消失,仅仅是停刊前一个星期的事。据报社创刊老编辑透露,毕华德一个星期前,曾给报社骨干员工发过一次工资。

  “他说,正在想办法筹钱,把欠大家的都补上,他还说,一个星期以后还会发一次工资,话说得很真诚。”上述编辑说。只是一个星期后,再也没有人联系到他。

  “几个副总编都是他的亲信,都是最初创刊就在的5个人里的,包括毕华德的儿子毕翔。”知情人表示,这些人可能知道他在哪儿。

  4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通过中间人辗转联系到毕翔,毕翔表示不知父亲去处。“他可能在济南,报纸刊号是在济南弄的,此前鲁商集团也一直在跟报社谈判,甚至一度派驻了财务人员。”报社一名中层表示。

  这是报社员工的猜测,猜测中带着一点卑微的期望。另外一种猜测,有点灰色,但是依然被一些熟悉毕华德的人相信。毕华德可能在躲债,为了支撑报社,除了银行的数千万贷款,他还借了一小部分高利贷。

  “应该不是太多,但确实有。”熟悉毕华德的人肯定地说,“他早不是当年的青岛小哥了。”

  “小哥”往事

  时光倒流十二年,青岛的那个春天。那时的青岛,香港中路的繁华,还停留在一纸蓝图上。那个已无法考证具体日期的傍晚,青岛繁华地区,当时依然带着计划经济印记的报摊,突然遭遇了一次无妄之灾。

  “一群弟兄们,百十号人,拿着钢管、刀片,冲上大街,跟那些欺负俺们的人大干了一场,真砍啊,很多小哥挂了重彩(受了重伤)。”时隔多年,一名有打砸报摊嫌疑的中年汉子,无数次跟人讲起这段往事,眉飞色舞。

  那个傍晚,落日余晖染红半边天,也染红了海面。那个微胖的中年汉子,一脸凝重,挥舞着手中钢管,用标准的青岛话,指挥着兄弟们,“揍他!狠揍!”

  只是,当年那个汉子如今失踪了,无法印证这个流传在山东报界多个版本的传说具体细节。

  那个青岛汉子上街打砸抢的理由,更是令人惊叹。

  “当时我们刚创刊,青岛还没俺们的地盘,发行铺不开,没办法,只能打。”多年后,这个依然本性不改、自称小哥的中年汉子曾多次提起。

  这个汉子,就是都市报业传奇、青岛小哥、原《半岛都市报》社长、现《都市便民报》失踪的社长毕华德。

  小哥,一个青岛人耳熟能详的名词。

  山东,水泊梁山所在地,自古盛产慷慨悲歌的豪杰壮士。即使是开放的沿海,山东人骨子里,抱团、侠义甚至是江湖气,依然没有丝毫改变,甚至因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出现一批混社会的“闲散人员”。

  这些闲散人员,在青岛有个特定的称谓,小哥。毕华德,当年便是一名响当当的青岛小哥。只是,这个青岛小哥,当年很文艺。

  尖峰时刻

  毫无疑问,青岛小哥毕华德,一生中最光辉的岁月,便是一手创刊半岛都市报。至于报业传奇毕华德早年故事,一直有多个版本,但是青岛小哥,显然是毕华德的社会起点。

  当然,与其他青岛小哥不同,毕华德身上有点文艺青年的味道,所以他选择了做通讯员。“他经常会提起,哪个村书记谁谁都很熟,以前采访的时候,怎么怎么样,还能讲出哪个村以前的一些掌故。”《都市便民报》一名中层说,这应该是当年毕华德做《大众日报》通讯员时打下的底子。

  随后十年间,毕华德一路上升,做到《大众日报》青岛站站长的位置。

  山东,这个在沿海具有明显强势政府特点的省份,对于省内第二重镇青岛,由于其特殊经济地位以及影响力,管理上多少有些放权。

  与此对应的是,作为山东平面舆论喉舌,大众日报集团在青岛的拓展战略一直不算顺利,在山东一家独大的大众日报集团子报《齐鲁晚报》,屡次试图突破青岛,均未如愿。然而,这却给了毕华德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机会。

  “最初,集团应该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创办《半岛都市报》,几乎相当于整个承包给毕华德,一年交200万。”熟悉相关内情的大众日报集团中层回忆。

  1999年8月,《半岛都市报》创刊,毕华德担任社长。几乎白手起家,毕华德凭借对于青岛的熟悉和敏锐的商业敏感度,再加上青岛小哥式的野蛮扩张,终于打出了一片天地。

  三年后,半岛都市报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毕华德,也名声鹊起,在中国新闻界一度有过“南有程益中,西有席文举,东有毕华德”之说。

  跟其他两位因都市报兴起而名扬天下的报业传奇一样,毕华德是一个时代造就的英雄。只是,毕华德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完整办报理念的报人,他更像一个洞察商机的商人。

  翻看早期的《半岛都市报》,一版版的都是各种广告,半岛新闻的整体格调,也完全以迎合市民口味为准则。这正是早期都市报崛起的根本,吸引大众、服务大众。然而,毕华德在半岛都市报的辉煌中,也逐渐过度膨胀。早期与大众日报集团的松散合同,也给了毕华德巨大的辗转腾挪空间。

  “整个报纸就是他家的,他儿子一度也出任《半岛都市报》经济部主任。”《半岛都市报》创刊人员介绍。同时,最初200万的任务合同,也给了毕华德巨大操作空间。

  “耗资巨大的半岛大酒店等一系列其他产业投资,老毕应该(通过)合法渠道,转移了不少报社资产。”熟悉半岛内情的一名当地媒体高管表示。一个事实,《都市便民报》刊号,原济南市的便民报,也是在毕华德被迫离职前,在半岛时已经弄到手。

  “集团要派谁来,怎么还没给我打招呼?再不报到,我就扔他到海里喂鱼。”毕华德在半岛鼎盛时期,流传最广的一个段子。“除了大众集团的主要领导,其他副总编,他根本不放眼里。”《半岛都市报》一名现任中层回忆说。

  过度膨胀的毕华德,在半岛最终的结局,是2005年突然被离职,那一天,正是中秋节。

  败局

  关于毕华德的“被离职”,同样有着版本各异的江湖传言,只能截取诸多知情人印证的说法。

  “那个中秋节,集团派人跟毕华德谈话,就在报社,他本人的办公室,据说当时政法机关也派出了相关工作人员,就在隔壁。”一名熟悉毕华德的知情人表示,软硬兼施下,毕华德才最终不得不离职。

  事实上,毕华德离开后,再办都市便民报,多少有些赌气的成分。更为致命的是,毕华德一直沉浸在半岛都市报的辉煌当中,既没有关注资本时代传媒运作的金元战术,也没有及时调整办报方向。

  参与创刊的一名《都市便民报》中层透露,创刊时,大家辛苦地画版,做草样,一个月只有三百块钱。

  “没有发行,开始的时候是张周报,每到发行的日子,记者都要去报摊,求人家帮忙卖下,不收钱的,有时候都是一趟公交车坐到头,然后,记者一路走回来,看看有没有新闻可以写。”一名创刊编辑描述最初的艰辛。

  据创刊人员回忆,好多采编员工,创刊时,都是睡在报社,几张门板便拼成了床,白天再放回去。

  “不得不说,老毕当时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但是,很明显,这不是这个时代办媒体的创业方式。”青岛一家平媒总编辑表示。更严重问题是,都市便民报,几乎完全照搬了半岛都市报的版面安排,在这个都市报日渐衰落的时候,做了一家全市拥有四五份同质类媒体的报纸。

  “2007-2008年,毕华德一直要求做贪官,每期都要有,理由是老百姓爱看,好几年前的贪官都被翻出来报道。”《都市便民报》一名中层表示,当年经常在《半岛都市报》头版刊登一首莫名其妙的小诗的文艺小哥毕华德,这些年并未改变其办报随意性大的特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毕华德完全照搬了半岛创刊时代的媒体运作模式,试图以热点新闻吸引读者,同时树立权威,吸引广告投放。

  只是,与半岛创刊时只有《青岛晚报》一家瓜分市场蛋糕不同,目前拥有《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以及《半岛都市报》旗下专门针对《都市便民报》的同类竞争报纸城市信报,《都市便民报》拥有的空间几乎完全被压缩。

  《都市便民报》中层透露,2010年,在医药广告刺激下,《都市便民报》一度实现盈利,一个月广告能有200万元。这昙花一现的几个月时间后,2011年医药广告被限制,都市便民报陷入绝境。“广告很少,就是有软文,一个版,也就是5000块。”《都市便民报》员工透露。

  最终,资金陷入绝境的毕华德,抵押了自己的新泉矿泉水厂以及印刷厂,银行借贷的数千万,也还不起利息了。

  “据说鲁商集团出价9000万,要收购报纸,但毕华德认为值2个亿。”知情人透露,最关键的可能还是,毕华德并不愿意放弃报社控制权。

  不做大哥好多年

  毕华德一直没有放弃报纸,为了这张报纸,他赌上了一切,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维持。只是,青岛再也不是那个青岛,江湖也不是那个江湖。

  《都市便民报》老员工回忆,创刊没多久,报社因为刊登了青岛一家公司薪酬问题纠纷的报道,曾经被打砸。

  “那个报道出了,第二天下午,直接有三辆车,堵住报社门口,下来的都是黑衣制服的青岛小哥,领头的跟毕华德谈了几句,话不投机,直接砸了报社。”报社一名亲历此事的中层说,当时,采编好多人都蒙了。

  知情人表示,这件事多少还是提醒毕华德,作为一个挂靠协会、几乎完全民营的报社,都市便民报弱不禁风。

  已经胖得看不到脚尖的毕华德,也已经成为“老毕”,不复当年青岛小哥风光。

  2010年底,逐渐靠医药广告积聚了一点元气的《都市便民报》,再次受到意外打砸。

  “应该是当年11月25日,因为报道了一家全国性私营医院的问题,该医院也是带领一帮人冲进报社,跟毕华德谈着就吵了起来,后来就发展为动手。”亲历员工回忆。

  这次冲突中,一名记者厚厚的棉衣被砍刀劈破,身上被划开了巴掌长的伤口。“这个事件,也算是《都市便民报》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的医药广告,已经不是那么给力,直到政府政策影响,完完全全消失。”一名伴随《都市便民报》成长的报社中层分析说。

  青岛一家媒体高管透露,毕华德在青岛从事媒体多年,跟政府诸多部门关系还算不错,不然这家几乎是纯私营、员工多数连合同都没有的报社,也撑不了这么久。

  凭一己之力撑起一家报社的毕华德,随着资金链的紧张以至于断裂,连政府部门的赠阅报纸,也已停止一年有余。没有过硬的靠山、关系网络逐渐无法维护的毕华德,逐渐陷入绝境。

  报社员工回忆,后期的毕华德越来越小心,一个车祸的社会新闻,因为地点发生在青岛一知名电器企业东门而撤稿,记者还被毕华德大骂一顿。

  “你写的都是屁,都是屁。”报社中层回忆,骂人甚至动手打人,一直是毕华德作风。专断独行、暴君统治,一直是贯穿毕华德报业生涯的主要特色以及管理方式。显然,这种都市报黄金十年中的强人特色,在目前报业早已落后,也消耗掉毕华德最后一点人脉。

  “任人唯亲,完全凭自己喜好,最终报纸优秀人才走了一大批。”一名中层回忆,因用人不当,《都市便民报》最后的家底儿终于被折腾掉了。

  “公平地说,老毕还是很仗义的,有一点才能,他都会给予重用,很多人的离去,他也是最后才知道。”一名接近毕华德的报社员工说。

  “去年,我丈母娘生病,本来我去找了一家医院,后来老毕听说了,直接电话我,告诉我那家医院不好,主动帮我联系青岛一家知名医院,当晚签版到两三点的老毕,第二天早晨8点准时在医院门口等我们,一路手续包括塞红包,都是老毕指点的。”报社员工回忆起这名暴君式的社长,依然不乏温情。

  “他不是故意失踪,估计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更多的报社员工,即使半年多没有开工资,依然为已经失踪的毕华德开脱。

  “我们都不是为了讨薪,哪怕让我们知道劳动关系找谁解除也好。”一名老员工有些无奈地说。

  至于一代报业传奇毕华德,也许终将像他的那些传说一样,成为一个传说。毕华德,单打独斗式的办报传奇,也终将在资本时代依靠团队打天下的新媒体时代,悲情谢幕。

  自此,报业再无孤胆英雄。

  青岛小哥,江湖再见。

原文:点击


© Chiquitita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04/15. |Permalink |光荣之路
Post tags: 时代周报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